浅析大学生难于基层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难于基层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基层是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却面临诸多外在和自身的困难。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对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论述,并就相应对策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基层就业 影响因素 措施
大学生经过高校四年的系统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技能,成为我国宝贵的建设人才,而目前基层高素质人才正极度缺乏,特别是农、教、卫等行业更是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例如,四川省彭山县连续5年没有进大学生,全县300多名乡镇卫生工作人员,本科生只有2名。基层求贤若渴,正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提高的理想场所,然而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为了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老人过生日送什么好
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关政策意见。随后,有关部委也出台了许多配套措施,大大促进了高校大学生的基层就业工作。随后几年,大学生基层就业人数逐渐增多。但在执行中,这些措施实施时间较短,还有许多有待细化和加强的地方,大学生基层就业依然不容乐观。
在就业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先择地,再择业的趋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有的学生宁愿在北京、上海等地长期从事临时工作以等待很渺茫的高薪岗位的机会,成为京漂沪漂一族,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也有学生暂时不能就业,或对工作浅尝辄止,待在家里成为啃老族,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也阻碍了其自身发展。许多基层也存在着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
二、大学生难于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不愿到基层或不安心于基层工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着经济、社会及自身的多重原因,主要还在于:
在职研究生考试条件1.基层工资待遇低。受区域经济落后的影响,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层工资待遇普遍
开斋节2022年是哪天偏低,有些工作月薪仅有数百元。这样的薪金有的也不能按时发送,存在拖欠现象,尤其在乡镇一级的基层中比较突出。取消农业税直接使乡镇的收入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这种拖欠。另外一些中小企业薪金较高,但重工资轻保障,缺乏养老、失业保险和医疗保健等防范措施,许多大学生把这种企业当作了跳板。反过来这也使中小企业主更愿意到劳工市场去寻熟练工,减少了大学生就业机会。现在一个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的费用在数万元以上,不少学生为此背负一些债务,急切盼望能在工作后快速收回教育成本。基层较低的报酬显然降低了大学生到其就业的意愿。
2.人事困扰。虽然基层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已拥有大量人员,编制有限,难于接受大量的大学生。随着省管县的实施,会有更多的人员分流出来,更减少了基层接收新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许多大学生对农村生活也缺乏深入的体验,对民情民风不熟悉,导制其在工作中举步维艰,易挫伤积极性。有些基层还存在人浮于事,官僚作风严重,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观念冲突的负面影响。
3.学非所用。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基层的需要,大学生所学技能不能在基层工作中得到应用。由于实践的缺乏,许多大学生对基层也不了解,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我国社
会也处于快速变化时期,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基层工作环境差异比较显著,这也增加了高校因地施教的难度。
4.就业观念转变滞后。目前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为主转变为素质教育为主,但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直接表现为盲目追求高薪、高待遇职业。近十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就业单位从最初的事业单位、国企发展到外资企业,目前多数大学生已愿意到民营大企业工作。但许多大学生对农村、中小企业、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笼统的认为没待遇没前途也没有面子。
三、促进大学基层就业的措施
1.完善经济补偿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经济收入。供需是推动就业人员分配的重要因素,但这个推动力目前在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中作用却很小,仅从供需来分析就业人员流动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其间的主要原因在于用工单位还不能提供就业方所需的教育成本、生活成本和未来生活改善的预期收入。地方财政有限的现状下,建立基层就业人员经济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可通过多渠道(政府和社会),多级财政(中央、省市、县乡)供给来支付基层人员的工资,保障从业者的经济收入,从而吸收大学生到基层主动就业。
2.改善人事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外部条件。大学生就业除经济因素考虑外,也越来越看重工作条件和个人发展。基层如果有良好的人事制度、公平合理的选拔机制及团队合作氛围,必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基层,也能使大学生愿意扎根基层。大学生在工作中也要主动的去了解民风民情,采用当地众易于接受的工作方式。
3.以市场为主导,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是高校的产品驾考新规定,需接受就业市场的验收。高校应以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专门的就业调研机构,预测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相应调整专业和招生人数,并传授未来基层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同时,由于基层工作多为应用性事务,培养基层人才主要也应多由应用型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等学校来进行,研究型高校更适于充当辅助作用。
4.加强宣传,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预期就业多以城市为假想场所,而且更多以高酬高薪职业为单一衡量标准。但实际上只有很少数硕士、博士生可以获得这样的职位,多数大学生都在从事普通工作。宣传机构应定期的公布本地区各行业的工作概况,降低大学生的不合理期望。在就业导向中,也应强调人尽其用的原则,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工作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能发挥个人才干的就是好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大
学生到基层创业的观念,引领中小企事业发展,从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必将会为大学生基层创业提供更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5.引导基层实践,克服大学生畏难情绪。大学生普遍对基层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主要还在于对基层的模糊认识。把大学生实习场所安排在基层,有助于和基层人员及众交流,切实了解基层现状和所需,作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这样也有利于高校、基层、学生三方面的互动,形成良性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参考文献
[1]代,杨玉华.大学生基层就业行路难[J].瞭望新闻周刊,2006(4).
[2]胡艳芳.高校毕业生大众化就业思考[J].教育与职业,内蒙古旅游2007(6).
[课题项目] 本文系华中农业大学教研课题《环境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