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与分析
性病有哪几种
北京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与分析
张阳梅 刘 鑫 卿倩文 刘 璐 王首冠
( 北京联合大学健康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23 )
【摘 要】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奇现象:4G网络、百兆光宽带的出现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刷美剧看电影;物流的飞速发展,即使国家版图这么辽阔也能随时随地收到各地的商品;OFO、摩拜单车的横空出世,加快了人们上班的步伐,便利了我们的出行;但是在这一切快速发展的时代却有这么一个新奇体“慢就业”一族悄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本文就“慢就业”这一现象入手,利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提出相应措施以及建议,以期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目的。【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慢就业;就业观念
随着高校教育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
题之一。巨大的社会竞技场、无形的就业压力,时刻都在提醒广大就业人这一无法逃避的难题。有些人调整好状态迅速投入职场,有些人选择继续学习深造,还一有部分人却选择另一种“慢就业”的状态,既没有参加工作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深造学习,而是选择旅游、支教或者在家陪父母等来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状态的人就被称为“慢就业”一族。
1.“慢就业”概念的产生背景
在大学生体当中,近两年“待定族”和“慢就业”的现象则越来越突出。随着大学小鲜肉的“上架”,已经“下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已离开学校,且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毕业生数量增长以及社会结构转变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就业难的局面已众所周知,因此,出现了一“慢就业”一族。他们的择业观悄然改变,不再恪守“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既不着急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选择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慢就业”一词源自“间隔年”(Gap Year),国外“间隔年”早已成为青年选择的方式之一,是指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可以选择去游学、当义工,或者只是休息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近年,随着“间隔年”的逐渐兴起,国内也有不少人开始关注“间隔年”,支持并选择以“间隔年”的方式去思考未来,逐渐形成了国内的“慢就业”。很多尚未做好准备进入职场的第一批95后毕业生都选择以“慢就业”的方式去思考未来。据第三方机构林克舆情监测结果显示,2017届毕业生中的“95后”,在面临毕业后自己的去
向时,各有各的抉择,其中56%的学生决定毕业后立即工作,25.5%的学生选择了“慢就业”的方式。
2.北京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研究北京高校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及产生原因,本文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了基本情况、慢就业态度、慢就业原因等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2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调查对象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占22.73%,女性占77.27%;从体分布来看在校大学生占比81.82%,即将踏入实习学生占比18.18%;从专业分布来看,涉及到师范、理工、电子、文史、管理等多个专业。具体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2.1 北京高校大学生“慢就业”认识和态度调查结果。针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对“慢就业”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慢就业”一词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 39.82%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4
3.15%的人虽然听说过但是没有遇到过;13.62%的人身边的亲朋好友处在这一状态中;3.41%的人认同“慢就业”这一就业观念。针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对“慢就业”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37.27%的学生可以接受并已经或可能选择这样的就业方式;4
4.32%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但自己不会选择这样的就业方式;13.86%的学生表示不接受这样的就业方
式,但尊重选择这条道路的同学,4.55%的学生认为这种就业方式并不可取。综合上述两项调查结果来看,“慢就业”在大学生中还没有达到十分普及的程度,但是这一观念也能够被现代大学生的前端视觉所接受。
2.2 北京高校大学生“慢就业”产生原因的调查结果。“慢就业”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和背景。因此本文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道多选题,即“请问您认为造成慢就业的原因是什么” 。调查结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个人、家庭和社会。其中个人因素是产生“慢就业”的主要原因,选择“薪资较低,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薪资”的为51.14%;选择“想接触更多职业,有更多的就业选择”的为50%;选择“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的为48.86%;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为34.09%;选择“自身能力不足”的为32.95%。家庭因素也是产生“慢就业”的第二大原因,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为48.86%;而选择“家长的支持”的也达到28.41%。社会因素则选择的比较少,主要体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为9.09%。针对职业规划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对自己的有一定的规划但不清晰”的占比为70.45%;而选择“不清晰,很迷茫的状态”的占比为11.36%。针对自身专业技能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61.36%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一般,11.36%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较弱;还有
3.41%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很弱。针对专业适合度的调查结果显示,35.49%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所选专业;选择不清楚是否适合所选专业的学生则为15.30%。而针对工作清晰度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47.73%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
4.55%的学生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而1.14%的学生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针对就业形势判断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形势较严峻,比较困难”的占比53.41%;认为“形势严峻,很困难”的占比14.77%。
3.北京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个人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实际上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慢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技能不足、对就业形势缺乏关心、缺乏就业兴趣以及有自己的独特就业个性等。职业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自身的规划,这很大程度上是造成“慢就业”的直接原因。这部分源于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工作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专业能力欠缺也是导致学生慢就业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因能力不足,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没有规划,因而选择顺其自然。究其原因还是跟国内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关系,大部分学生随波逐流,选择热门的专业,对于所选专业没有过多的了解,这样直接导致对专业本身失去兴趣,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导致“慢就业”。对于就业形势的判断也是导致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对就业形势的判断都是比较严峻,但在个人职业选择上则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类是在求职过程中希望能够迅速到工作,于是拿着个人简历海投,不做针对性地筛选排除,往往造成岗位要求达不到,或者是
该岗位不适合自身等尴尬处境,慢慢延误自身的就业;还有一类是过于受到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对困难的就业形势抱着一种观望的心态。思想上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选择推迟就业,避开严峻性的就业困难时期。这两种情况也分别造成不同程度的“慢就业”。          (下转第12页)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北京联合大学校级启明星“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与分析”项目(12222561101-004)的研究成果。
买经济适用房。而新生代农民工仅有暂住证,不是常住户口,因而不能租用廉租房和购买经济适用房。多数农民工不得不租住房租较为便宜的城中村或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工棚。即使一些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在购买商品住房的是候也很难享有和市民同等的待遇。例如银行要求按揭的对象要有该市的常住户口或者有效居住身份,工作固定,收入稳定,这无疑把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
(二)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基础是制约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键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家庭条件比较差,他们进城的目的就还是为了挣钱而非享受,而且他们相当多的人还要解决家里的老人养老,和子女的上学问题,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麻油的做法
(三)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政府是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主体,但是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更希望高价拍卖土地,从而人为缩减了保障性住房计划, 保障性住房投资逐年下降,严重供不应求。而用人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只单纯用人,未考虑提供相应保障,尤其是中小企业,为了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更是将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推向社会。
五、完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
(一)改革户籍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户籍福利属性较重,拥有当地户籍意味着较好的福利待遇。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住房和子女教育权利的共享,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然而,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利益牵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户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可以优先考虑大中专毕业生、拥有一定技术资格等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落户问题,分步骤分阶段,最终取消户籍条件等的限制。
(二)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租房是新生代农民工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这种方式将会持续。房屋中介机构多是以盈利为目的,对农民工所需求的廉价房屋信息缺乏经营兴趣。这种房屋租赁市场的不完善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农民工获得房源信息困难和租房成本增加。政府应对房屋中介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或者经济上的补贴,降低房屋中介机为农民工提供住房信息的成本。加强民间出租住房的管理和监督,实行严格的准入、退出管理,确保信息公开、政策透明、操作规范。
(三)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政府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将住房保障政策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在保障性住房类型、结构、配套设施设计上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工作地点、职业特点、作息规律、交通、迁移的家庭性特征),做科学的规划。也可改造收购房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保障性住房。在选址上注意与城镇原住居民的融合,避免居住地分割加剧迁移人口的社会隔离。积极鼓励企业兴建员工宿舍。要建立合适的员工宿舍建设标准、保障员工宿舍的安全、卫生。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土地兴建员工宿舍;鼓励企业改造旧员工宿舍或闲置废弃厂房供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除了提供土地、审批等政策优惠外,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负担。鼓励引导房地产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允许房地产企业直接投资建设符合标准的保障性住房,或者和政府合作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对于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房地产企业,一方面减免其相关税费,另一方面当房地产企业保障房建设达到一定面积后,可以为其提供优惠的商品房建设的土地,或者减免其商品房开发建设的相关税费。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 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N].工人日报,2011-02-21.
[2]李宜馨.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5(12).
鲁迅作品简介[3]孙万玉,石宏伟.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5(4).
different的反义词
[4]侯剑婷,黄颖.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4(5).
[5]田红艳,宋星,李世龙.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需求特征与政策回应研究——基于重庆的调查[J].西北人口,2014(3).
广州服装批发市场在哪里
广东大学排行榜[6]吴宾,李娟.治理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实现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3).
作者简介:王峥,女,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问题及社会保障。
(上接第10页)
3.2 家庭原因分析。家庭因素也是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第二大原因,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优势以及家长的不同就业理念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慢就业的原因中家庭经济状况也占到近一般的比例,结合采访以及在生活中与一些同学的接触来看,很多“慢就业”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不用为工作发愁;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表示家长对于自己毕业后到合适的或者高质量的工作并不是很注重,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沿着自己安排的“路”走下去即可。这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不具有工作的迫切心理。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便利,一些学生的家长思想也紧跟时代潮流,有了经济能力的支撑也更愿意让孩子走出家门多看看世界开阔视野。
3.3 社会原因分析。现在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大环境背景下的综合能力的高要求无疑也是造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之一。根据每年的毕业生统计结果来看,毕业生的数量高达几百万,但是公司能够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其次因为学历层次和技能的不一,又会筛选掉一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形势,学生也会失去求职的信心而去选择一种观望的心理,转变为“慢就业”。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很多工作的要求更倾向于IT技术应用、大数据处理等复合型人才。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认为自身的专业在这个时代不具有一定的优势,于是直接或间接的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技能来适应这一时代的需求。这样不知觉间便踏入“慢就业”这一行列。
4.针对北京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对于个人而言,第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紧跟社会变化了解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做出适应的调整,妥善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第二,根据我们自身需要确定一个可行性的目标,对未来做好计划。针对在调查中许多学生没有清晰地职业规划,本文主张将计划融入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贴合自身的实际能力,“跳一跳”就能够实现。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去实施。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计划顺利实施,在接下来的人生规划中也会更具备优势。第三,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去认识不同的人,学会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力,这样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同时还能增加就业的机会。所以为了摆脱“慢就业”的“魔咒”,应该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在自己的学习领域能够有“雷锋精神”做到干一行精一行,这样自身素
质够强硬又何惧能力不够不到合适的工作呢?对于家庭方面,随着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家庭达到小康以上的水平,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而纵容孩子不就业,不是让他们慢下来的理由。而且很多企业对于工作岗位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并且对综合能力的标准之高也不容我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把眼界放宽,思想更远,积极拓展磨炼自己的能力。作为父母更应当秉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慢就业”的现象,切不可盲目跟风,要辅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大学生应当积极的适应现实的就业环境,不要因惧怕而产生一种持续观望的心理,时刻关注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多多了解和参加学校相关部门的就业指导,学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不断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并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历练。并且本文认为企业对于一些工作可以适当的放宽工作要求,对于应届毕业生更够抱以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去接纳,亦或是能够在政策支持下给予应届生一些支持。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就业形势,而“慢就业”这一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很多人就业更多的考虑的是就业的质量,而“慢就业”为他们提供缓冲期,充分调整自己的生活轨迹准备自己的合适的工作状态。但是“慢就业”并不是适合每个人,“慢就业”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付出很多的经济和时间的成本,而有些对“慢就业”认识不够透彻的人,也容易把“慢就业”当成自己不工作的借口,逐渐失去比较好的就业机会。所以对待“慢就业”我们需要秉持一种理性的态度,灵活适应就业形势,避免一味的盲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