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范⽂3篇
社会保障改⾰研究论⽂
中国现阶段正处于⼀个特别重要且意义特殊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全⾯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代之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时展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构成了整个经济改⾰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焦点问题。改⾰实践推动着中国社会保障改⾰理论研究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为社会保障制度改⾰提供着理论背景与指导。
⼀、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及分歧
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问题的研究,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基本⼀致,并伴随着中国社会保障改⾰的推进⽽发展。⽬前讨论的热点如下:
1.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在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下,如何看待社会保障制度?中国需不需要建设⼀个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建⽴⼀个统⼀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学术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客观上存在着分歧。不过,绝⼤多数学者对社会保障制度持肯定态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必要的制度安排,⽽且是利国利民的⼗分重要的制度安排。长期从事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宋晓梧、冯兰瑞、郑功成、何平、胡鞍钢等多数专家、学者均主张中国应当建⽴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中国新型社
会保障体系发展成为⼀个多层次的体系亦已成为学术界与政策层⾯绝⼤多数⼈的共识;但也有陈平等⼈对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建⽴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
在赞成建设全国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前提下,不同学者的具体看法亦不尽⼀致。刘福垣主张⼤⼀统论,即以国家财政为基础,提出应尽快统⼀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将农民纳⼊这⼀体系之中,宋晓梧是城乡有别论,他将建⽴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列为中国社会保障改⾰的中长期⽬标;冯兰瑞主张尽快通过实现省级统筹来过渡到全国统⼀;何平坚持长期持续发展论,认为实现这⼀⽬标“需要⼀个艰苦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约需要30-50年”郑功成则是渐进统⼀论,他认为需要在化解养⽼保险历史债务、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强化国家财政与劳动者个⼈的责任并缩⼩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的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国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在探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时,必然涉及到对社会保障制度如何界定的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是⼤社会保障论,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等各种保障国民⽣活系统的总称,这⼀界定最早是由民政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的,以后成为官⽅的正式界定,并为理论学术界绝⼤多数⼈所认同;⼀是⼤社会福利论,认为社会福利制度不仅不应当纳⼊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且社会福利制度应当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这⼀观点主要是窦⽟沛、尚晓援等的新主张;郑功成在赞同⼤社会保障制度论的同时,则提出应当分理论与制度层⾯来展开讨论,即在理论上探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差别具有必要性,但在制度层⾯上
尊重已经约定俗成的界定并⽆问题。上述讨论并⾮纯学术探讨,⽽是隐含着重新界定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及框架之争。
2.中国社会保障改⾰优先考虑的领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是全⽅位改⾰,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客观上不可能全⽅位推进,因此,优先考虑哪些制度变⾰是改⾰进程中必须抉择的问题,理论学术界已有的成果表明在这⼀⽅⾯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由于城镇改⾰尤其是国有企业改⾰是整个改⾰事业的重⼼所在,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亦成为最引⼈关注的问题,它反映在理论学术界就是绝⼤多数论著均着眼于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其中的养⽼保险制度,在中国⼈民⼤学劳动⼈事学院承办的书报资料复印杂志《社会保障制度》的备选⽂章中,研究社会保险改⾰的论⽂约占总数的60%以上。在众多研究者的论著中,社会保险事实上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这种倾向与国家近⼗多年来对社会保险改⾰的特别重视及社会保险改⾰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中的特殊地位基本⼀致。
在⼤多数学者主张优先考虑社会保险改⾰时,也有部分学者对此并不完全赞同。景天魁、杨团等⼈在其有关著作及论⽂中提出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模式,就强调以最低⽣活保障、社区保障为重点⽽不是以社会保险为重⼼来构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唐钧亦特别强调社会救助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退机票扣多少手续费
郑功成则从全球范围出发,将社会保障发展进程划分为以社会救助为核⼼的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阶段、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和以社会福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他认为中国正处于⼀个特殊时期,它既需要着重考虑社会保险制度改⾰,⼜必须以改造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基础,同时还⾯临着如何满⾜社会成员⽇益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问题,从⽽主张整体协调发展。
中考成绩查询时间3.政府在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有的论者将其提⾼到宪法所确定的权益保障层⾯强调政府责任,有的论者则强调个⼈及家庭应当承担起⾃⼰的责任,主流的观点则是建⽴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即政府、企业、个⼈乃⾄社会均应当分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刘福垣就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责任,它应当通过税收来解决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何平则认为社会保障不能搞成⼀个纯粹的国家福利和政府⾏为,主张政府扮演最后出台的⾓⾊,⼀部分⼊主张政府财政只承担社会保障基⾦收不抵⽀时的兜底责任。郑功成认为⽆论社会保障制度如何改⾰,政府均肩负着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
隆力奇蛇油膏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中的若⼲具体问题。中国新型的养⽼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社会统筹与个⼈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对此,多数学者认为有创新意义,较单纯的现收现付式或单纯的个⼈账户式制度更能够适应发展需要。但也有⼈认为个⼈账户并不适合,如刘福垣基于社会保障是公共物品的原理⽽反对建⽴个⼈账户,莫泰基基于经济、社会乃⾄个⼈的客观风险也反对采取个⼈账户制;在国际上,国际劳⼯组织也是反对个⼈账户模式的,⽽世界银⾏、国际货币基⾦组织等经济组织却推崇个⼈账户
制,这些组织的专家还向中国政府提供专门的政策研究报告。在承认统账结合模式的专家中,有的⼈肯定社会统筹与个⼈账户紧密结合在⼀体,有的主张实⾏板块状结构(即分开管理),有的主张将这⼀统账结合模式改成两个独⽴的⽀柱。在统账结合的⽐例上,亦存在着统账均等、⼤统筹⼩账户、⼩统筹⼤账户之争;在个⼈账户的缴费责任⽅⾯,有⼈主张雇主分担,有⼈主张个⼈承担全部责任。还有⼈从长远⽬标出发,提出将其改造成普惠式的国民养⽼⾦和差别性的职业养⽼⾦结构。
在筹资⼿段⽅⾯,单⼀渠道的资⾦来源已经被摒弃,主张多元化筹资⽅略已经成为绝⼤多数学者的共识。但在社会保险筹资⽅式上,却存在着费税之争。除刘福垣是将社会保障看成是国家或政府的完全责任⽽⾃然完全需要依靠税收外,包括吴树青等许多学者均主张尽快开征社会保险税以替代现在的社会保险征费制,唐钧、杨良初等⼈甚⾄对如何开征社会保险税进⾏了政策设计;郑功成则通过对中国现⾏社会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考察,明确主张社会保险费改税缓⾏,并将这⼀主张提交给决策层;后来邓⼦基、厉以宁等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度亦认为中国⽬前不具备开征社会保险税的条件。
在农民⼯社会保障⽅⾯,鉴于农民⼯作为中国⼯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户籍制度冲突中出现的—个特殊体规模庞⼤,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应当给农民⼯以社会保障,北京等地甚⾄制定了专门的农民⼯养⽼保险政策;也有⼀批专家认为农民⼯因为有⼟地保障,加之政府承受能⼒不强⽽主张不必考虑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上述两种观点均较流⾏;第三种思路则是主张分类分层保障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在肯定农民⼯需要社会保障的条件下,认为应当优先考虑农民
⼯的⼯伤保障、特困援助等,养⽼保险则在其后且应分类展开。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多数专家主张农村居民应当享有社会保障,但也有⼈认为农民有⼟地保障和传统的家庭保障,现阶段可以不考虑。在主张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学者亦存在着观点分歧,宋晓梧持城乡有别论,王延中主张分区域推进,郑功成仍然持分类分层推进的观点,认为应当承认农村⼈⼝不断分化的现实并采取有区别的社会保障政策。
⼆、对中国社会保障改⾰研究的综合评论
1.价值评判。基于社会保障是以经济⼿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达到特定政治⽬标的制度安排,制度变⾰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重⼤调整,研究并解决这⼀问题显然不是单⼀学科能够完成的。因此,近⼗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精算学等学科的专家均有⼀些⼈从不同的⾓度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问题,专门的社会保障学者也需要运⽤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法,多学科合作与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保障改⾰这⼀领域的重要取向,它从⼀个侧⾯表明了当前社会科学学科尤其是处于应⽤层次的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从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保障要受经济、政治、社会乃⾄历史⽂化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研究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与中国的具体紧密结合。在西⽅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早已成熟但⼜⾯临着⼀些问题的条件下,中国作为⼀个发展中国家、⼀个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和⼀个
对社会保障制度进⾏全⾯变⾰的国家,有着⾮常独特的研究价值,这种价值揭⽰出⽴⾜中国来研究并解决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问题,将为各国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新的启⽰和经验,从⽽可以对国际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正是中外学者普遍关注中国社会保障改⾰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推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和这⼀制度健康发展是中国社会保障改⾰研究的基本⽬标。在近⼏年的社会保障改⾰历程中,可以发现学术界的研究及其成果对这⼀改⾰实践的影响。如1998年以来,国家的重⼤社会保障改⾰⽅案或政策出台,⼤多数均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决策层对国内外学术界意见的重视,揭⽰了中国社会保障改⾰研究⽇益理性化和极⾼的应⽤价值。
中国社会保障改⾰研究的贡献,还表现在对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的推动⽅⾯。尽管社会保障作为⼀门学科还缺乏必要的、稳定的内核,但确实已经成为⼀个专门的学术领域。
对中国社会保障改⾰的研究,因其具体内容(包括国民的养⽼、疾病医疗、失业、⼯伤、贫困及各项福利措施等等)均涉及到国民的现实⽣活,必然促使着学者与学术⾛出象⽛塔,进⽽推动着理论学术研究更加贴近现实和更富⼈性与⼈⽂关怀精神。
2.值得注意的⼀些倾向。第⼀,创新不够,学风堪忧。尽管研究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的书籍与⽂章⽇益丰富甚⾄有⼀⽚繁荣的景象,但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论著并不多见,部分⼈过于急功近利,在创新不
够的同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风问题。
第⼆,不做深⼊调查,照搬国外学说。从已有的⽂献来看,可以发现相当多的研究缺乏深⼊的社会调查,⼀部分研究成果脱离中国的现实,或者过分迷信某些国际组织与国外学说,甚⾄将社会保障政策视同为经济政策,以⾄于给社会保障改⾰的深化带来负⾯影响。
第三,对深层次理论问题关注不够。相当多的研究成果缺乏对中国经济改⾰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及现阶段各相关因素的了解与分析,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制理念的发展和特有的⼈⽂关怀精神视⽽不见,对经济领域中的效率优先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优先认识不清,只是针对中国社会保障改⾰中的局部问题开出“头痛医头”的药⽅,这⼀倾向直接损害了中国社会保障改⾰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应⽤价值。
第四,研究中的失衡性。中国社会保障改⾰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系构建和养⽼保险制度改⾰⽅⾯,对同样重要的社会救助制度改⾰(如对规模庞⼤的贫困⼈⼝的救助)与社会福利制度改⾰的研究却较少;对经济保障研究多,对服务保障与情感保障研究少;对城市保障问题研究多,⽽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少;对国有企业职⼯的社会保障研究多,对⾮国有单位职⼯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少,对改⾰中出现的农民⼯或流动⼈⼝体的社会保障更少;对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研究多,对⾮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少;对政府责任的控制研究多,对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少;对中央政府的责任问题多,对地⽅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以及中央与地⽅责任划分研究少;等等。
3.可以预见的⾛势。⾸先,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国社会保障研究将趋向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既是中国社会保障改⾰研究的内在需要,也将推动着中国社会保障改⾰研究逐渐⾛向成熟。当然,在肯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各学科关注的重点肯定存在着差异,这种格局表明社会保障政策选择过程中对改⾰研究成果的取舍是否合理,将取决于决策者的政治智慧与魄⼒。
其次,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的研究将更加引起重视,社会保障改⾰研究将更富⼈道主义与⼈性化。以往的研究多从经济效率⾓度出发,忽略了社会保障制度固有的伦理基础与⼈⽂关怀精神。近年来的趋势表明,社会保障制度改⾰中的效率⾄上观念和慈悲意识遭到抨击,社会保障公平理念正在回归,这将使研究成果更加接近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追求,同时更加富有现实价值。
再次,在对外开放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因素将被重视,盲⽬崇外的倾向将淡化,极端理论将缺乏市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趋向结合。如中国家庭稳定与家庭保障的传统优势将被研究者重视,稳妥⽽⼜合理的制度创新会成为研究者主攻的⽬标。这种趋向揭⽰出来的是研究者的理性在增强,其研究成果将更加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对中国社会保障改⾰的研究还将有⼒地推动着社会保障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社会保障养⽼保险论⽂
⼀、模型设定
(⼀)数据来源及回归模型
本⽂所采⽤的居民微观调查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同时,本⽂还将⽤到4个直辖市及78个地级市层⾯的宏观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数据库和200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些被访问者的数据缺失,本⽂最终收集到了9189个居民样本⽤于实证分析。其中,下标i表⽰第i个居民样本,ε表⽰随机扰动项。因变量为happiness,是度量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指标。在公式(1)中⾃变量为medicare,表⽰医疗保险;pension表⽰养⽼保险。β1、β2分别是两者所对应的回归系数。在公式(2)中⾃变量为社会保障项⽬指数social_security。X和Z是控制变量,X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个⼈及家庭特征变量矩阵,Γ是其相应的回归系数矩阵;Z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宏观环境变量矩阵,П是其相应的回归系数矩阵。
(⼆)变量定义
1.居民主观幸福感(happiness)。
被解释变量happiness的取值来源于CGSS问卷中被访者对问题“总的来说,您认为您的⽣活是否幸福?”的回答。答案分为“很不幸福、⽐较不幸福、⼀般、⽐较幸福、完全幸福”,分别对应1-5的赋值。表1显⽰了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结果的分布情况。在最终的9189个样本中,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分布情况与全样本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回答“很不幸福”和“⽐较不幸福”的⽐例为2.14%和7.66%,⽽样本中有
18.01%的被访问者选择回答“⼀般”,另外56.55%和15.64%的被访问者选择了“⽐较幸福”和“完全幸福”。这样的分布情况表明删除数据缺失的样本个体后实证结果不会有明显差异。
2.社会保障(medicare、pension和social_security)。
本⽂⽤来衡量居民社会保障情况的指标medicare和pension分别来⾃居民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您⽬前是否参加了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费医疗社会保障项⽬?”和“您⽬前是否参加了城市/农村基本养⽼保险保障项⽬?”的回答。当访问者回答“参加了”即赋值为1,当回答“没参加”时赋值为0。Social_security的取值为medicare*0.5+pension*0.5,是分别赋予medicare及pension各0.5的权重再相加的综合指数。
3.控制变量。
92号汽油多少钱一升控制变量分为两类,⼀类是被访问者的个⼈及家庭特征变量,另⼀类是其所在城市的宏观数据变量。个⼈及家庭特征变量包括:性别(male),男性取值为1,⼥性为0;年龄(age),是居民在2009年的周岁;民族(nation),汉族取值为1,其他为0;宗教信仰(religion),有宗教信仰取值1,⽆宗教信仰取值0;教育情况(education),即根据学历推算的接受学校教育的年数;政治⾝份(communist),中共党员取值为1,其他为0;健康状况(health),来⾃被访问者对问题“您觉得您⽬前的⾝体健康状况是?”的回答,答案“很不健康、⽐较不健康、⼀般、⽐较健康、很健康”分别取1-5
的整数值;户籍
(urban_hukou),适⽤于调查结果“⾮农业户⼝(城镇户⼝)、居民户⼝、军籍”的取值1,其他为0;⼯作情况(work),有⼯作取值1,其他为0;收⼊情况(income),即2009年该家庭总收⼊的⾃然对数;婚姻状况,分为两个变量divorced和married,分别表⽰离婚和已婚状况,当离婚和分居时,divorced取值1,其他情况取值0,当已婚时married取值1,其他情况取值0;收⼊公平(fair),来⾃于问题“考虑到您的教育背景、⼯作能⼒、资历等各⽅⾯因素,您认为⾃⼰⽬前的收⼊是否公平?”,回答“不公平、不太公平、⼀般、⽐较公平、公平”分别取值1-5的整数。居民所在城市的宏观数据变量包括:收⼊差距(inequality),是2009年该城市城乡居民个⼈可⽀配收⼊的⽐值;经济增长率(growth),是2009年该城市GDP的增长率(%)。
(三)数据描述
⽤于实证研究的9189个微观样本涵盖了全国30个省(直辖市、⾃治区)的82个城市,其中东部32个,中部30个,西部20个,说明研究样本具有⼀般代表性。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happiness的均值为3.76,处于中等偏“⽐较幸福”的⽔平。医疗保险medicare的均值为0.87,说明样本中87%的居民参与了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障项⽬,养⽼保险项⽬pension参与的居民
却只有46%,低于医疗保险的参与率,这两个变量的标准差分别为0.33和0.5。社会保障综合指标soci
al_security的平均值为0.66,标准差为0.33。
⼆、实证分析
qq游戏进不了房间(⼀)基本结果
由于在本⽂的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happiness的取值是1-5的整数,是⼀个表⽰程度的有序变量,因⽽本⽂采⽤OP模型对其进⾏估计。实证结果如表3所⽰。不仅列出了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还列出了解释变量对happiness的边际效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变量social_security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的⽔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提⾼社会保障⽔平能够显著增进中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体来说,当社会保障指标提⾼⼀个标准差(0.33),能使居民感觉“很不幸福”、“⽐较不幸福”和“居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间”的概率下降0.21%、0.83%、1.42%,但却可以使居民感觉“⽐较幸福”和“完全幸福”的概率上升0.85%、1.61%。通过对以上实证结果的分析,本⽂认为社会保障可能主要通过以下三种路径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先是经济路径,社会保障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在某些⽅⾯增加个⼈和家庭的收⼊(如领取低保),从这个⽅⾯社会保障对幸福感有促进作⽤。其次是⼼理路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作为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器”防范于未来的风险,给⼈们⼼理上的感觉,还可以增加社会信任,从⽽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最后是社会路径,社会保障可以使国民收⼊再分配,促进了社会公平,从⽽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对于其他控制变量,除了⼯作情况(work)和经济增长率(growth)两个变量不
显著以外,其余变量都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显著影响。并且各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与既有⽂献的研究发现⼤体⼀致。
(⼆)分项结果
⽬前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分量最重、⼈民最为关注的当属医疗保险和养⽼保险,所以为了考察这两个指标各⾃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差异,现将其作为单独的变量同时放⼊回归模型中进⾏估计,估计结果如表4所⽰。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医疗保险和养⽼保险都对主观幸福感产⽣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根据边际效果的数据来看,医疗保险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于养⽼保险。实证结果进⼀步说明,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对提⾼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意义。医疗保险影响⼤于养⽼保险影响的可能解释是:⾸先,医疗保险的覆盖度⼤于养⽼保险,从全体样本中就可以看出,有87%的居民参与了医疗保险,只有47%的居民参与了养⽼保险。其次,可以看出⼈们对于医疗保险的重视,因为健康对个⼈会产⽣⾝体和⼼理的双重影响。最后,健康问题贯穿于⼈的⼀⽣,⽽养⽼保险的作⽤⼀般突出体现在⽼年⽣活⽅⾯。
(三)分体结果
为了进⼀步探讨社会保障对于不同体幸福感的影响,本⽂按不同标准将被访问者分为不同体,以观察社会保障对其幸福感影响的差异性。⾸先,按照被访问者所处的地域,将样本分为东部和中西部
居民两个⼦样本;其次,再按照CGSS问卷中的问卷类型将被访问者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样本;最后,根据被访问者家庭收⼊是否达到平均收⼊将其分为⾼收⼊体和低收⼊体两个⼦样本。分别对以上⼦样本进⾏OP回归。对于每个⼦样本,社会保障都显著影响其幸福感,但是对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影响⼤于东部,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于城市,对低收⼊居民的影响⼤于⾼收⼊体。这个结果可能的解释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求被满⾜以后,⼈们更重视还未得到满⾜的更⾼层次的需求。⽣活在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收⼊居民其基本⽣活需求得以满⾜,影响其幸福感的因素中⾼层次的需求可能占⽐较多。并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更倾向于照顾普遍⼤众及弱势体,故对⽣活环境较差的居民影响较⼤。
三、结论
本⽂以CGSS2010年微观⼤样本数据,对社会保障是否会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程度进⾏了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显⽰,社会保障的确会对主观幸福感产⽣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正相关性。此外,通过分项分析发现:医疗保险和养⽼保险都对主观幸福感产⽣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根据边际效果的数据来看,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于养⽼保险。在分体分析中,社会保障对中西部地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于东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于城市,对低收⼊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于⾼收⼊体。这说明,随着⽣活条件的提⾼,社会保障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将逐步变⼩。针对以上结果,本⽂建议可以将提升居民幸福感为⽅向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并可以
通过以下⽅式改进社会保障体制:第⼀,缩⼩社会保障体间的差距,增加社会保障受益覆盖度。⾸先,缩⼩差距可以增加社会公平。其次,增加覆盖度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横向扩展。提⾼政府对低收⼊者的保障标准,给低收⼊者改善⽣活的空间,让所有国民尤其是让低收⼊者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有利于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赖,从⽽从整体上提⾼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第⼆,完备社会保障体系的项⽬,加强制度整合。这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纵向扩展,会使社会保障项⽬⽇益丰富,完全保障居民⽣活中多元化的各种需求,让居民从精神层⾯得到保障。此外,各项⽬间并不是完全独⽴的,加强各项⽬之间的整合程度势必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运⾏有益。当然,对于体系中的重点项⽬,如医疗保险,要更加关注。第三,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是⼀项长期的基础性制度,也是政府的⼀项永久性事业,需要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基⾦机制等,顺应社会多样化的趋势。
作者:刘瑜单位:西南政法⼤学经济学院
养⽼保险社会保障论⽂
⼀进⼀步建⽴健全基本养⽼保险制度
1.不断扩⼤养⽼保险覆盖⾯
提⾼基⾦⽀撑能⼒和待遇⽔平根据⼤庆市⽬前情况,要针对以下体重点开展扩⼤养⽼保险覆盖⾯⼯作:⾸先要做好城镇就业
体的参保⼯作,重点是灵活就业⼈员、⾮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员和农民⼯;其次是对于⽬前实⾏⾃愿参保原则的新型农村社会养⽼保险,强化政策激励作⽤,通过给予残疾⼈等特殊参保体更多⽀持来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众,使之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另外,通过实⾏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进⼀步完善,其合法权益得以切实保障。采取⽬标考核、部门联动、督导检查、经费保障和奖励机制等⾏之有效的扩⾯⼯作⽅法,进⼀步加强社保、地税部门间的协调、沟通,确保基⾦征缴计划的落实和全年征缴任务的完成,努⼒扩⼤基⾦结余,提⾼基⾦⽀撑能⼒。
2.继续解决城镇⽼年居民的养⽼保障问题
逐步建⽴完善增长机制。按照⿊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城镇⽼年居民没有固定收⼊⼈员不实⾏“社会统筹与个⼈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保险制度;由各级财政按定额发放养⽼补贴的⽅法解决城镇⽼年居民的养⽼保障问题,补贴标准按70、80元/⽉确定,以后根据⼯资、物价等因素适时调整,逐步建⽴完善增长机制。
3.加快推动制度改⾰
实现新⽼制度的合理衔接与平稳过渡“⼗⼆五”期间,为适应⼈员流动需要,实⾏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以重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保险改⾰,使之与企业职⼯养⽼保险制度改⾰同步;强化激励机制,使基本养⽼⾦待遇、缴费时限及数额联系更紧密;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特点,施⾏补充养⽼保险办法,达到多层次保障;采⽤⽼⼈⽼办法,新⼈新办法逐步过渡,做到制度合理衔接及平稳过渡,保证原国家规定待遇⽔平不降低。
4.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保险政策
搞好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和政策配套。⼀是制定社保政策衔接办法,解决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保政策间的基⾦结算问题,在省⼀级统⼀规范转换流程和操作办法。⼆是改进养⽼保险⾦的计发办法,承认不同时期形成的农村居民养⽼保障权益,对其进⾏分段累积计算,并在养⽼⾦待遇中予以体现。三是解决地区间社保关系接续转移问题,提⾼统筹层次,加快省级新农保统筹步伐。
⼆进⼀步健全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1.渐进式地实现市级统筹⼤庆的实际情况
有其特殊性———地企、市内与四县的差距过⼤。市级统筹包括两⽅⾯内容。⼀是居民医保市级统筹;⼆是职⼯医保市级统筹,⿊龙江省提出市级统筹是“因地制宜、探索多种途径、基⾦共济、分级管
理、预算调剂和运⾏⼀体”。也就是说市级统筹也可以理解为政策趋同,建⽴基⾦调剂制度,在分层次的基础上渐进式地实现市级统筹。
2.加快整合管理部门
结束龙治⽔局⾯要建⽴城乡⼀体化的医疗保险,真正理顺社会保险的服务管理,提⾼管理效率,就必须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充分整合各类管理资源,以建⽴起统⼀规范的医疗保险管理体系,统⼀基⾦管理和服务项⽬,明确部门性质和⼈员配备,全⾯加强医疗保障⽔平。
3.逐步建⽴财政⽀持长效机制
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通过政府财政来注⼊引导资⾦,使具有财政⽀持长效机制的稳定的医疗保障制度真正形成,以增加财政⽀出当中医疗保障⽀出⽐重,特别是要增加对低收⼊及⽆收⼊等特殊困难体的补贴⽐重,不断减轻参保⼈员,特别是⼤病患者的负担。
三切实提升社会保障管理及服务⽔平
1.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平
⼀是进⼀步完善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参保单位⽹上申报业务,⼒争全⾯启动个体养⽼保险银⾏代收业
务。形成更亲民的柜⾯服务、更⽅便的⽹点服务、更强⼤的⽹络服务。⼆是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到全国联⽹、项⽬齐全、及时准确,确保保障对象的待遇⽀付。加⼤财政投⼊⼒度,满⾜信息化管理硬件需要,组织专⼈开发功能完备、使⽤⽅便的各项保险管理软件,提⾼⽀付效率以及信息化服务⽔平,以信息化带动各项保险管理规范化、⾼效化发展。建设各项保险⽹络服务⼤厅,提供便民服务,满⾜参保⼈员查询、缴费、报销等需要。
2.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化⽔平
⼀是通过建⽴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各业务环节之间的制约,按照以⼈为本的要求,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把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是加快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步伐,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职⼯⼲部教育培训体系,加⼤资⾦投⼊和⼈才培养⼒度,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建设,努⼒建设⼀⽀勤政、廉洁、务实、⾼效的⼈才队伍。
作者:付晶单位:中共⼤庆市委党校水调歌头 苏轼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