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本文基于外语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对习得第二语言及学习外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教学中语言的输入及输出至关重要,并提出英语应在情景语境中学,在情景语境中教,使学生能“自然获得”知识的观点。
[关键词]习得 学习 输入 输出 情景语境
一、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外语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外语学习的概念
第二语言指的是在所学语言国家学习作为该国通用语的语言。第二语言的习得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掌握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习得”是在能动的活动中产生的,主体态度的投入往往是同克服种种不同的主客观困难的要求结合在一道的。其强调的是在自然语言交际情景中通过语言交际行动获得交际经验,轻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的操练而重在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活动。如中国学生在英语作为母语的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英语是第二语言ESL(English as a Secon
d Language)。网上推广怎么做>普通高考成绩查询
外语指在非目的语国家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即不是母语的语言。外语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语言形式,理性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过程。外语学习一般较重视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操练,教学环境中采用有意识学习为主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在中国,因为学生的语言环境是中文而不是英文,所以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的,称之为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外语学习的不同特征
(1)语言环境的不同
S.krashen 享誉一时的语言习得假设认为,有两种语言学习的方式:一种是自然的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的接触自然吸收,即语言习得。另一种是课堂的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里学习语言的形式。这也正是学生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最主要的区别。如中国学生在英、美、加、澳等国习得英语,有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都是使用英语的人,学习者每天都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看、听、说都是英语,这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而在中
国缺乏英语自然环境,学生对英语的接触基本局限于课堂上,接触英语的时间及环境非常有限,造成英语学习的不连贯性及学习环境的狭窄性。
我们发现自然环境中的语言习得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自然环境中的学习者倾向于直接思考新的语言与思维环境的关系,毋需学习者的母语在其过程中承接中介作用。这样,学习者在类似的环境下需要表达类似感觉、意念时,即可脱口而出。其表达的形式是环境→英语,大大缩短了思维并反映的时间。而在课堂环境中,尤其当学习环境为母语包围的情况下,学习者往往习惯于用母语思维,用母语去理解新的语言形式,再把母语翻译成外语,特别是遇到困难时更是如此,其表达的形式是环境→母语→英语,其反映的时间就变得漫长。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较低的原因也就在此。
(2)语言目标的不同
第二语言的习得与外语学习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二语言的习得的目标水平要比外语学习的目标水平高得多。习得第二语言的目标的最低水平要达到能在所学语言国家使用该国语言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甚至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更广泛的领域中使用该国语言进行交际活动。习得第二语言的目标水平一般能达到或接近所学语言国家使用母
语那样的水平。作为交际工具,ESL学生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就难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这种极其强烈的内在动机决定了语言习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刺激了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并能很快地把语言学好。
外语学习的目标水平要求较低,如我国初中只要求掌握800个单词和词组,高中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和词组,大学四级和六级水平还达不到TOEFL的及格水平,至于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远不能达到习得第二语言那样的熟练流畅的程度。这是由于外语学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出发点约束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感悟,局限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导致学生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应付各种笔试,却无法从容、恰当、有效地用外语进行交际。
二、第二语言的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的习得与外语教学两者都涉及到一种新的语言以及该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等问题,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和探讨外语教与学的过程,这对改革外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都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百分比如何计算
EFL学生与ESL学生不同的是外语不再是生活需要和认知客观世界的直接工具。相反却要用与母语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体系来代表和表达已经熟知的客观世界,外语学习的目标变得多层次。所以,指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的目的应从为了传授语言而传授语言转变为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外语做事的能力。所谓“用语言做事”,主要指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和表达个人思想等。如果目标不明确,学习者难以对其所学语言发挥主动积极性。因此,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担负好“传道授业”的使命,还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以此为中心,设计各个层次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语言运用能力。
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语言的输入
李宁运动鞋怎么样根据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导致语言习得的关键。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一个关系到外语教
学成败的重要问题。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运用综合的信息源和媒体,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接触频率。
对于EFL的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媒体传递单源信息,这种模式不能保证学生高频率的语言接触,学生难以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建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以保证语言信息输入、语言操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密度。事实上,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能缩短自然感悟的漫长过程,使学习更有效。所以输入材料的类型,以声像结合的为好,因为接受这种输入材料时,学习者更倾向于直接构建外语与环境的关系,即用外语思维。
钟启泉教授认为:“克服困难往往意味着身心前提的投入,亦即意味着负担。倘若身心前提同客观要求相适应,那么,负担将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过高要求或过低要求的场合,负担将变成重荷,并且损害操作、损害发展。”因此,在语言输入方面我们要坚持“i+1”策略,合理调节输入语言信息的难度,输入的信息不能太难或太容易。教师平时准备教学内容时,必须十分清楚学生的实际能力(即“i”),并以此为出发点,保证语言输入信息有一定难度(即“+1”)。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的输入最易为学习者所关注,成为“受关注的输入
(notice input)”,有资料显示“受关注的输入”更容易成为“吸入(intake)”,加速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语言的输出
语言习得是一个系统,它的终端是信息输出(output),即语言的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 ),但这个终端又是另一个系统(语言交际系统)的输入端(input)。这个交际系统的继续运行依赖于它的终端——信息反馈(feed-back)。因此,要想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单纯强调输入是不行的,必须加强输出练习。有人甚至认为,重输入轻输出是阻止学生语用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Merrill Swain研究得出输出对语言学习至少有四项功能:增加表达的流利度,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点的敏感,帮助学习者验证其关于语言的假设,有助于学习者反思、控制并内化语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