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
2017奥斯卡提名【摘 要】随着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自卑;叛逆;回归;关爱
随着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等,造成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情感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焦虑、性格偏差等方面,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具体情况如下:
一、重养轻教,自由散漫。由于一部分农村父母重养轻教,抛下孩子外出打工,让孩子跟随祖父母或其他的亲属共同生活。由于这些人普遍都存在重养轻教的问题,而且精力有限、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没有较多的时间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另外,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存在明显的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
焊不锈钢二、家庭“分裂”生命的格言,孤独自卑。近年来,伴随着民工潮的涌动,虽然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由于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协调等因素,导致农村离婚率不断升高。而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都为了自己今后再婚而提出不要孩子,特别是有些家庭因嫌弃生女孩而离婚的,更是把孩子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离婚后父母双方对孩子都不闻不问,这无疑给孩子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孩子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亲子早教三、情感缺失,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由于留守儿童与远在天边的父母联络、交流极为有限,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许多农民工为了节省往返的路费,多赚些钱,一两年不回家已十分普遍,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爹娘。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孩子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逐渐消逝殆尽。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和长辈,理由是“太无聊了”。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
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
总之,留守儿童易形成自卑,孤僻,叛逆等性格。
美国学者埃里克森指出:“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可见,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根据以上所调查、分析总结的情况结合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关爱策略
一、把家庭作为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港湾。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在确,为人父母者生儿育女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培训优秀接班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
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临时身份证办理”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为人之父母,就应当从现在起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上。
父母应该明白,家长的角不可代替。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很多方面,他人(包括亲属)是无法取代父母的。家长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既不能溺爱无度,也不能放纵不管,更不能轻易地把职责移给他人。多资料也表明了儿童不应当与他们的父母分开。
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二、让学校的教育关爱模式成为促进留守儿童茁壮成长的风帆
老师门可以把“留守”塑成教育与生活的一种特。“留守”本身并非贬义,不代表不良发展。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会出现异常。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看,“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背井离乡的各种精神与生活上的痛苦与磨难、他们在外所演绎的各种感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从中体现出来的拼搏奋斗精神等等都是现实的教育财富。这些现实素材对于深化留守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社会行为和他们社会性发展都有积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以自身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素材,以间接手段为主、直接手段为辅加强与留守儿童间的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教师为主,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知晓留守儿童情况、监护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集体关爱活动、多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校外辅导员进行沟通。
让留守儿童自悟:把“留守”视为自我成长、自我磨练的机会。“留守中合车队”确实给孩子带来了生活上、教育上、精神上的诸多不便。然而,从多篇报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许多留守儿童在
生活上非常坚强,他们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而且在行为上也非常自立,学习上也很自觉。他们的表现甚至比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更为优异。这就是因为他们珍惜父母出外打工带来的自我成长的机会,在理解父母打工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增强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促进了自身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
当然,“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特殊体,教育难度是很大,我们应该不断摸索,寻更有效的方法。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