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尼科特的理论看母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摘要:温尼科特是一位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他在母婴关系方面的研究对包括关系在内的促进成长的关系中的所有相互性概念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首先对温尼科特的几个重要的概念进行介绍,然后将从婴儿主观全能感的形成、人格结构和儿童的成熟这三方面来叙述母亲在婴儿成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温尼科特;客体关系;母亲与婴儿
党员转正期思想汇报1引言
汶川地震13周年众星发文缅怀温尼科特有句名言:“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这就是温尼科特思想的标志性语言,也是他理论的出发点。弗洛伊德在自己的工作中很少注意到养育配对与婴儿护理的细节;克莱因在母婴关系的框架内注重的是婴儿在爱与恨之间的冲突和内部幻想;温尼科特则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他关注的是早期的母婴关系中“够好的母亲”和“促进性环境”对婴儿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婴儿的第一环境是母亲,促进性环境可以使个体有机会健康成长。如果环境不够好,尤其是在生命之初,就有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强调环境的影响使温尼科特和那些更为关注儿童内心冲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们之间有了显著的区别,使他的理论别具特。
2几个重要的概念
2.1足够好的母亲
相对于克莱因所提的婴儿内部幻想的“好母亲”,温尼科特更强调真实的母亲,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足够好的母亲即指婴儿出生后数周内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的心理状态,母亲越来越淡化自己的主动性、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等,越来越关注婴儿的活动,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能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这种原始母性专注于为婴儿塑造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婴儿感到自己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事物,当他感到饥饿时,乳汁就会流出。零散的愿望和需要自发地浮现,当这些愿望和需要获得满足后便消融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得以感到持续存在。这一时期即婴儿生命最初几个月的体验质量是婴儿今后成人期个体状态的关键。
足够好的母亲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适应得少了,而婴儿将根据其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付她的失败。好母亲和坏母亲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处理所犯的错误。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适时退离。这时母亲慢慢地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逐渐减少代替婴儿自我的做法,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孩子开始意识到,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妥协,因为他人也有自身的需要和计划。
2.2抱持与促进性环境
母亲是最早期的环境,够好的母亲就是促进性环境。抱持指母亲能够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要。温尼科特认为,抱持不仅仅包括母亲用身体怀抱婴儿,而且还包括母亲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这种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母亲是否能及时意识到婴儿的需要,能否对婴儿产生共情。母亲的这种共情式的在场给婴儿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基地,使得他们能够逐步发展出一种能力,能忍受由于未整合的经验带来的焦虑感。母亲这样的照料使得婴儿在这方面渐渐积累了许多记忆,使婴儿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为婴儿形成对他们极为重要的客体关系打下基础。温尼科特认为抱持包括一天里所有的照顾内容,
粽子蒸多久才能熟他认为母亲在婴儿需要的时候出场固然关键,但同样关键的是她不被需要的时候退场。如果抱持式的养育达到了整合,就使得婴儿成为一个个体或单独的自体。
2.3婴儿心理发展过程的阶段
2.3.1绝对依赖
在婴儿出生的最早几天或几个星期里,婴儿完全依赖母亲,母亲处于原始母性专注的状态中,为婴儿提供需要的爱和环境。婴儿与母亲完全融合在一起,甚至意识不到母亲的供养和自己对她的依赖。
2.3.2相对依赖
从绝对依赖阶段转变为相对依赖阶段象征着客体关系能力的重要发展。婴儿开始意识到他是依赖着母
亲的,并对此感到焦虑。这是一个逐渐减少对母亲的依赖,逐渐适应挫折的过程。这种失败是健康的,是婴儿发展的必要方面。母亲也同时在成长,她开始从原始母性专注中退出,越来越关心自身的舒适。这对于婴儿也是必须的。适度的关心和不关心对于婴儿的心理发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母亲越是能够给与孩子适度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与母亲分离,顺利进入趋向独立的阶段。
2.3.3趋向独立15万左右能买什么车
通过对照顾的记忆、对自身需要的投射以及对照顾细节的逐渐积累而获得的,也伴随着对环境的信心的发展,这个阶段同时需增加智力理解力。依赖的前两个阶段发展得好,幼儿才能在经验基础上建立一个健康牢固的内部世界。这个阶段描述了蹒跚学步的儿童和努力发展自我的青少年,在成长中他们的内部和外部现实持续交互作用,逐渐趋向于社会认同。
2.4过渡客体
过渡客体是温尼科特独创性术语中流传最广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联结了人的内在和外在领域,表述了一个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中间领域。孩子的过渡客体,如一只喜爱的玩具熊,对孩子来说代表着母亲,随着与母亲分开的时间的加长,过渡客体能使儿童与母亲保持一种想象中的联系,也能缓冲儿童因主观全能世界和客观外界之间的落差所带来的焦虑。
在温尼科特后期的著作中,他把过渡体验扩展到心理健康和创造性的领域中。过渡体验成为一种有益的体验,可增强人的想象创造力,即创造性自我客体的活动。这也是艺术和文学产生的体验源泉。如果一个人主要生活在主观全能中,没有通往客观现实的途径,他是自闭和自我关注的。如果一个人主要生活在客观现实中,没有主观全能的根基,他则缺少激情和原创性。
3母亲对婴儿的主观全能感的形成的影响
主观全能感只是一个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其想要获得的一切,无所不能的一种感受。主观全能感是婴儿在成长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如果婴儿在该阶段未能形成良好的主观全能感,那么他以后的自我效能感将会受到影响;而如果这种主观全能感延伸到了其他阶段,将可能造成其过于自信。温尼科特认为,母亲对于婴儿主观全能感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成长的最早阶段,婴儿没有与真实世界相联系,但是可以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个世界来,可利用的资源就是想象的主观体验和幻想。他的愿望使事情发生,当他饿了的时候,乳房出现了,是他使其出现,是他创造了乳房;他觉得冷、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开始变暖了,是他控制了周围的温度,是他创造了环境。母亲把“世界”给了婴儿,没有延迟、没有忽略,并且让婴儿幻想是他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他想要的客体。这种对于婴儿的需求及时的满足让其产生了主观全能感,温尼科特认为,这种感觉在生命的早期阶段非常重要,它帮助婴儿学会相信在真实世界中他能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然而,母亲同时还要使婴儿从这种主观
打游戏卡全能的幻想中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正慢慢的长大,母亲也开始渐渐地不完全围着孩子转,慢慢回复其在孩子出生前的生活状态。于是,渐渐地,婴儿的愿望不能被完全的满足。母亲的这种缓慢的不帮助婴儿实现主观全能感的行为对婴儿来说是痛苦的,但是确是建设性的,对婴儿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全知全能的,是母亲而不是他自己的需要和姿势创造了满足。这种逐渐开始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他第一次开始感觉到依赖,意识到世界不是由主观构成的,个人愿望的满足并不仅仅需要表达,而且需要与别人协商,别人也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议程;而另一方面,避免了他的盲目自信,使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更客观的评估。
4母亲对婴儿的人格发展的影响
温尼科特将儿童人格发展的结构分为真我与假我。真我与假我发展自生命早期最初的母婴关系。当婴儿的需要被积极满足,他便能发展出真我。真我包含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也与身体的活力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我才有真实感。假我则在婴儿对环境的顺从中形成。如果母亲不能敏感地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反应,婴儿就必须被迫顺从以求生存。温尼科特认为,假我具有三种功能: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而掩藏和保护真我,照料母亲,替代环境所没有提供的保护功能。假我和真我之间需要平衡,在现实环境中不能完全没有假我的存在,因为人必须适应制度、法规、人际礼仪和禁忌等,因而健康
的假我是需要的。然而,如果走向虚假极端,又会完全失去真我,所以真我与假我之间的互换必须巧妙且得当。
真我与假我的形成不仅仅来源于母亲对于婴儿需求的满足,而且还受到母亲镜像作用的影响。这里所说的镜像作用是指婴儿在看母亲的脸时所看到的东西。温尼科特认为,当婴儿在看母亲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母亲也在专注地看着他;另一种是母亲在看别处,或者母亲虽然在看他,但是心理却在想别的事情,并且将相应的表情显示在脸上。一个够好的母亲,她的脸应该像一面镜子,孩子能从她的脸上看到自己。但是如果母亲正在关注其他的事情,那么当婴儿看着她时,他看到的是母亲的感觉,他将不能从环境中回自己。如果母亲反应的是自己的情绪,如果母亲的脸因为抑郁的心境而变得僵硬,她反映的是自己僵化的防御方式,那么婴儿就会被迫去感知和理解母亲的心境,而他自己的感觉却得不到认识——尤其是在儿童做出某种动作的时候,如果他不被母亲看到,他就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在温尼科特看来,被母亲看到就是被认可,这使得母亲成了婴儿的真理裁决者,她反映中的认可构成了婴儿对自己的理解,母亲是婴儿的真我的见证者。如果她违背了婴儿的需要而破事他看到她,那么她就伤害了婴儿,而使真我趋于隐蔽。
除了镜像作用外,温尼科特还提出了抑郁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抑郁母亲”的影响,即母亲的感觉在儿童身上的影响,以及由于儿童必须迎合母亲的心情而带来的成长中的变形。温尼科特认为,正常的儿童可以无条件地利用母亲为自己的成长服务,但是如果母亲抑郁,不能适应和回应,那么这个过程就
反过来了,母亲将利用孩子来维系她自身的某种东西。一个有着抑郁母亲的孩子,有一个永远也无法完成的任务,就是应付母亲的心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需要,通过参与母亲的心情而承受母亲的犯罪感和抑郁感。抑郁母亲的孩子只能以被动的方式或者,他不能完全出于自己的愿望而做出表情来获得母亲的认可和满足,而是必须总是关注着他。同镜像作用的消极作用一样,抑郁母亲会抑制真我的成长。
5母亲在儿童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温尼科特认为,个体成熟的过程包括整合、人格化和现实化。整合是指个体被创造性地组织进入一个联合体,使婴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自己的身体里。人格化提供了一个途径,在这个途径上,个体的心理被固着在身体上,自我与身体联合成整体。现实化伴随着真实的感觉,与真实的人
和环境中现实的客体相联系。
儿童的成熟过程是被母亲照顾和养育的过程,环境即母亲照顾的形式包括抱持、爱抚和客体呈现。爱抚是母亲接触和抚爱婴儿身体的一种关照形式,提供的是舒适和亲密。客体呈现是母亲呈现客体的照顾形式,向婴儿呈现外部的真实世界。
婴儿的成熟过程与母亲提供的类型以及质量密切相关,整合与抱持相联系,人格化与爱抚相联系,现实化与客体呈现相联系。
温尼科特特别强调抱持,他认为由于有了足够好的抱持,婴儿才能发展出整合体验的能力以及发展出“我是”感。如果抱持式的养育达到了整合,就使得婴儿成为一个个体或单独的自体,整个人生活在自己的身体里。整合把婴儿心理的片段结合到了一起。一个成功的抱持性环境在婴儿的现实生活中建立起积极的感觉,即好的母亲的关怀使婴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支持性抱持的缺乏将导致自我整合的发展受挫。
爱抚提供的是一种母亲关照的形式,这种形式促进一个婴儿的自我与身体形成一个稳固的联合体。够好的爱抚可以使婴儿的“心理存在于身体之中”。当母亲接触和温和地爱抚婴儿的身体时,婴儿就被放在他自己的身体里面。身体自我受到养育为婴儿的自我提供了一个基础。如果自我和身体之间固定的连接消失,将产生不真实的陌生感,并且还随之产生与自身接触之外的感觉和与自己的身体存在的距离感。他用丧失感来表明这种自我和身体联合的缺失。
客体呈现这种母亲的照顾形式所包含的是母亲呈现客体,意味着婴儿如何以某种方式与外部真实世界以及外部客体产生关系。婴儿发展了模糊的期望,够好的母亲会呈现客体以满足婴儿的需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非创伤性的不满足对于婴儿情绪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当婴儿一直与母亲融合时,本能的满足过程很少把客体定位或放于适当的位置,而不满足时会给客体一个适当的位置,即不满足唤起了攻击性,攻击帮助婴儿将客体从自身中分离出来,非创伤性挫折帮助婴儿尊重非我世界的存在。参考文献
郗浩丽.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学评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92-97.
缪小幼,李鸣.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观[J].精神医学杂志,2009,03:221-223.
李凡六百六十六个任务的小说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郗浩丽.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0:44-45.
晋娇燕.浅谈客体关系理论[J].科教导刊, 2012(6):243-244.
David E.Scharff著,张荣华,武春艳,等.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到自己[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