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燕: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长江商学院金融MBA 学术主任
宋忠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
祝运海: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研究员
梅新蕾: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研究员
年8月27日清晨,25岁的北京白领小宋在闹钟声中打开手
机支付宝APP,等着抢收自己和好友每天早上“成熟”的“绿能量”。在最近的日常生活中,小宋已经习惯了骑共享单车上班、使用移
2019
黄春燕 宋忠智 祝运海 梅新蕾 | 文写兰花的诗句
蚂蚁森林是阿里巴巴旗下以商业手法从事绿公益的项目。用户每在手机里通过积累碳排放量“养成”一棵虚拟树,蚂蚁金服就帮助用户在现实世界种下一棵真正的树——这是“蚂蚁森林”的理念及项目名称的由来。截至2019年8月底,蚂蚁森林已经种下超过1.22亿棵真树,累计碳减排792万吨。
动支付,并且在天猫商城购物时优选带有“绿包裹”标签的商品。
小宋坚持低碳生活方式的动力来自千里之外的茫茫荒漠——在过去三个月中,小宋通过个人碳减排行为在“蚂蚁森林”平台上“养成”了一棵虚拟树。而作为“回报”,蚂蚁金
蚂蚁森林:环保公益的互联网实践
127
蚂蚁森林:环保公益的互联网实践
在这种模式中,互联网平台仅仅是宣传及筹款的通道和工具,并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实时、交互、参与的核心优势。
小学三年级中秋节手抄报图片针对这些缺陷与不足,阿里一直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设计出一款真正的“互联网+”环保公益产品,这就是蚂蚁金服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2017年12月,蚂蚁金服副总裁苏强在肯尼亚内罗毕出席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时,向来自全球的会员国代表们介绍了“蚂蚁森林”以商业手法从事绿公益项目的经验:蚂蚁金服的目标是立足自身的互联网优势,通过匹配绿环保属性来打造互联网公益产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蚂蚁金服使用了“碳账户”的概念。碳账户概念的出发点是量化终端用户的低碳行为,从而引导用户践行环保公益行为。但具体的产品设计及运营该如何做最初却十分模糊。
据蚂蚁森林产品经理祖望回忆:“蚂蚁金服最初的设想只是在支付宝用户界面的‘余额’旁边加上一个‘碳账户’按钮,30天内上线”。但在祖望看来,“这种设计确实可以衡量用户的步行、无纸化等低碳行为,但‘碳账户’这一概念太抽象难懂、太不互联网、太不性感了”。换言之,单纯增加一个“碳账户”按钮,获
取、维持活跃用户的难度会相当大,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很有限。
蚂蚁森林团队最终决定将“碳账户”与“种树”联系起来:首先,“绿”和“减碳”往往让人联想起“树木”这一形象。因此不妨将用户建立“碳账户”、以日常低碳行为积累碳减排量的过程形象地展示为在手机界面“种下”并“养成”一棵虚拟树。同时,祖望不希望这个“互联网产品”止步于手机种树这一纯线上的虚拟概念,而是要做一个实际落地
服及合作公益组织阿拉善SEE基金会将联合当地政府和社区,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蚂蚁森林42号林”中以小宋的名义种下一棵真正的树。
中国十大墙纸品牌“蚂蚁森林”项目推出至今只有三年的时间,却已经拥有超过五亿的注册用户,这些“蚂蚁森林”的粉丝们在日常生活中尽力践行着低碳生活的理念。
蚂蚁森林”公益项目究竟有什么秘诀,可以迅速扩张用户规模、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数亿人的生活方式?在经历了初期的成功后,“蚂蚁森林”是怎样继续探索可持续公益发展模式的?作为蚂蚁金服旗下的代表性公益项目,“蚂蚁森林”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产品设想:环保公益如何实现“互联网+”
传统的环保公益面临着许多问题与痛点。例如,公益活动影响力有限、经费筹措困难、社会监督渠道
不畅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环保公益的发展与壮大。随着互联网向各个领域的快速扩张与渗透,如何应用互联网手段解决环保公益存在的问题与痛点逐渐成为公益组织及互联网企业关注的热点。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却一直在摸索之中。基于自身互联网平台的流量优势,互联网公司在初期的公益实践中,往往倾向于利用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作为公益活动的宣传或是筹款渠道,这也是阿里巴巴最初的做法。2010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国内互联网企业首家环境保护基金“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并且从2010年起将集团年收入的0.3%拨作公益基金,主要用于环境保护。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于2011年通过国家民政部审核批准,马云成为该基金会第一号志愿者。这种做法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流量优势扩大了公益行动的影响力并且缓解了公益项目的筹款难题。但
度,建立起终端用户与公益项目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提升项目透明度的基础上更好地扩大公益项目的影响力。
公益的本质是唤醒善良,但如何更好的做公益却有争议。从政府的角度考虑,往往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为公平,而企业做公益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加有效。“蚂蚁森林”项目的基本原则同样是“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
团队组建:无心插柳的项目团队
产品设计构想初步成型之后,项目团队的组建就成为下一个要落实的重要问题。但当时的“蚂蚁森林”还仅仅是产品经理大脑里的一个构想,并没有成熟的产品或实施方案,项目的绩效评估及KPI考核都很难进行。因此,
在线下种树的绿公益项目。用户每在手机里通过积累碳排放量“养成”一棵虚拟树,蚂蚁金服就帮助用户在现实世界种下一棵真正的树——这就是“蚂蚁森林”的理念及项目名称的由来。
2016年7月,“蚂蚁森林”的产品设计基本成型。相比于单纯依赖互联网平台筹款的传统线上公益项目,“蚂蚁森林”希望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商业化运作,降低用户体验绿公益的门槛,从而在更深层次上鼓励用户坚持绿生活方式。
具体而言:一方面,“蚂蚁森林”希望通过巧妙的产品设计降低用户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从而将“在荒漠化地区种树”变成一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游戏”;另一方面,“蚂蚁森林”试图提高用户在绿公益项目中的参与
公益的本质是唤醒善良。政府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为公平,而企业做公益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加高效。“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是“蚂蚁森林”项目的基本原则。
图1 “蚂蚁森林“产品模式
129蚂蚁森林:环保公益的互联网实践
蚂蚁金服对这个项目实行了特殊的组织管理模式,将“蚂蚁森林”项目作为一个虚拟项目进行管理。初期并不进行KPI考核,但也不计入员工的绩效。
因此,除了产品经理之外,“蚂蚁森林”团队早期的成员基本都是蚂蚁金服内部的兼职人员。这些人员来自公益、设计、公关品牌、战略等不同的部门,组成了一支代号“基20”的项目组,以示呼应杭州G20峰会的绿金融主题。
田亮的女儿田雨橙死了碳减排算法:如何计量公益情怀?
项目组成立之后,摆在“蚂蚁森林”团队面前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计量算法,将绿减排行为量化成相应碳减排量。
当时发展较为成熟的是企业级的碳市场减排算法,在个人碳减排领域则只有部分学术研究可供参考,缺乏对个人碳减排量核算方法的基本共识和标准,更没有能够直接商业化应用的方案。
房屋所有权证查询为此,负责战略的庄硚到北京市环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合作开发“蚂蚁森林”个人碳减排算法。
成立于2008年的北交所是国内在碳减排核算领域有着较为丰富经验的专业环境权益交易机构。2009年12月,北交所发布了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2010年1月,北交所又联合兴业银行在北京推出国内第一张个人低碳信用卡,首次将C端的个人纳入到碳减排量交易体系中。
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之后很快就投入到具体低碳行为的筛选及算法开发工作中:
在绿行为的选择上,首先由蚂蚁金服方面提出备选的绿低碳行为,然后交由北交所团队评估、认证,最终由双方共同确定。基于蚂蚁金服在个人用户购物、出行、生活缴费等领域的大数据积累,项目团队首批筛选出九大基于支付宝生态的绿行为:步行、绿办公、线下支付、生活缴费、网购火
车票、网络购票、预约挂号、ETC缴费和电子发票。
碳减排计量算法的设计开发主要由北交所方面负责。北交所团队首先采用问卷调研和文献梳理相结合的方法整理了当时针对个人碳减排的研究成果。然后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最初的个人碳减排计量算法,并针对筛选出的上述九种绿低碳行为逐个确定了相对应的碳减排量。
随着产品影响及用户规模的扩大,“蚂蚁森林”进一步扩展了绿低碳行为的种类及覆盖范围,先后新增上线了6种降低碳排放的绿行为。其中,除了继续增加与C端个人用户紧密相关的减碳场景——“国际退税”、“公交车出行”、“北京地区私家车辆停驶”之外,“蚂蚁森林”又将绿行为场景从C端向B端延伸,纳入了“共享单车”、“绿包裹”、“闲鱼二手家电交易”等行为。这也成为“蚂蚁森林”在低碳减排领域试图通过个人消费偏好影响B端企业行为的开端。
随着绿行为场景的扩展,碳减排算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优化与升级。一方面,需要针对新增的绿行为开发新的碳减排算法。另一方面,碳减排算法也必须向更加普适、公平的方向演进。
人间四月天的经典句子2017年6月8日,“蚂蚁森林”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北京理工大学低碳智慧研究院院长杜少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张昕等人成立了个人碳减排专家委员会,开始对原有算法进行升级,并推动全球首个大规模个人碳减
排算法标准的制定。除了计量算法本身的优化,改进后的算法也更加关注最终用户的使用感受。北交所总裁助理王颖表示,算法升级后的“蚂蚁森林”对用户更加公平:“一期算法根据行政区划的不同将交通排放因子设定为三个档次。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行政区划和地理边界日渐弱化。基于大规模用户调查问卷和文献调研,二期算法确立了全国统一的交通排放因子。这使得全国不同地区的用户在同一类低碳行为中可以获得同等克数的绿能量,从而提升了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蚂蚁森林:公益项目的互联网化运作2016年8月27日,蚂蚁金服面向旗下支付宝平台的用户正式上线了“蚂蚁森林”。用户在“蚂蚁森林”页面注册开通账户后,其日常生活中的低碳减排行为将自动被测算为该用户的个人碳减排量——在“蚂蚁森林”页面中则体现为相应克数的“绿能量”,用于“浇灌”手机界面中的虚拟树。而在虚拟树“长成”之后,蚂蚁金服再联合公益组织以用户的名义在现实世界种下一棵实体树,或者维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从而将用户的低碳减排行动落地,并培养和激励用户的环保习惯。
项目启动之初,蚂蚁森林在支付宝APP里的入口很深,而且处于弱运营状态,并没有什么资源做产品宣传和推广。团队最初的预期是能达到1000万注册用户就很不错了。
出乎项目组预料的是,上线仅两三个月时间后蚂蚁森林的注册用户数就达到了六七千万之多。这不仅是由于公益项目天然的亲和力,也得益于一些社交互动和游戏元素的加入。例如好友之间可以相互收取能量、浇水和施肥,在吸引新用户加入的同时也增加用户粘性。
项目初期的成功也引起了公司内部的关注,并为“蚂蚁森林”赢得了更多的资源投入。2017年春节的集五福活动成为“蚂蚁森林”的爆发点。注册用户数量激增,短短几天时间内一举突破2个亿的规模。对比其它互联网产品,即使是达到这一用户规模也花费了约18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8月底,蚂蚁森林的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好玩”的蚂蚁森林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的追捧与喜爱。但随着社会影响的增大,蚂蚁森林产品设计上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也逐渐暴露。针对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蚂蚁森林团队在产品设计上进行了迭代改进。
例如,社会上有人质疑“收取好友能量”功能是鼓励“偷盗文化”,价值观导向有问题。为此,蚂蚁森林团队调整了用户能量值的保护力度。在最初的设计中,用户80%的能量可被好友采集,现在则降低到了50%。同时,能量收集的时间从早上5点40推迟到了7点30左右。在收集好友的绿能量时,每天每一个能量球只能收取一次,每次收集的数量由系统随机决定。同时,若好友的能量球数值已低于初始数值 30%,则不可被他人收取,只能本人收取。连续30个自然日没有访问过蚂蚁森林的账户,此账户的好友将无法看到这个账户当中的能量球(无法偷取能量,但是浇水留言等互动行为不影响);但本人进入账户后,能量还是正常可以收取。
又比如,考虑到用户平均需要3个月才能种出一棵梭梭树,而部分乔木类树木所需能量值更高,用户
耐心、接受度有限。2017年9月5日,“蚂蚁森林”又开发了明星合种功能,引导用户对能量要求高的树种进行合种。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蚂蚁森林”产生了多重的碳减排价值。以种下一棵梭梭树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