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进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
旅游进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大多因矿而建、先矿后市,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资源型生产的时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约束,资源型产业从发展最终走向衰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不能统筹规划,及时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必然停滞甚至走向衰败。[1]如前苏联的巴库,曾是世界上著名的石油城,从19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开采石油,由于纯粹依赖石油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接替产业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即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而陷入衰落。我国云南省的东川铜矿,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项目,借助铜矿资源的开采于1958年被设为地级市,铜矿的产值和税收曾一度占到东川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总量的2/3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结构严重畸形,随着资源的枯竭,东川矿务局下属4个铜矿全部破产,东川市的行政建制也于1998年被取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
    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亿人。按照国内经济学界的初步界定,在118个资源型城市中,有约2/3
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单就矿业城市而言,根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目前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退期。[2]总体来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基础设施、职工工资和利用外资的能力都不及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3]诸多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而一些处于成长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也将在几十年上百年后走向资源的枯竭,资源型城市在我国所涉及的面积之广、人口之多、经济地位之重、问题之多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阻力。因此,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论题,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论题极具现实性与紧迫性。河南省焦作市,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城市经济产业转型之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焦作,作为一个成功转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发展过程——“焦作现象”不仅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学术术语。
    二、“焦作现象”——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范
    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在焦作大规模开采煤矿,直到建国后,焦作一直是全国著名的“煤城”,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957年全市煤炭工业产值占全
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但是到20世纪的90年代,焦作的煤炭资源走到了临近枯竭的边缘,1999年焦作市煤产品产值下滑到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在这个关键时期,焦作市做出了《中共焦作市委关于进行第三次创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开始着力培养旅游业为焦作市的新兴支柱产业。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焦作旅游飞速发展,年游客接待量由1999年的51万人次发展到2007年的1202万人次,增长了23倍,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亿增加到2007年的93亿元,增长了62倍,旅游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由1999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焦作市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转型,一跃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管理水平一流、游客接待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腾空升起的一座旅游明星城市。其所创造的奇迹震撼了华夏大地,被称为“焦作现象”。2006年4月3日键入“焦作现象”,GOOGLE上已有万条信息。2008年1月25日再次键入“焦作现象”,GOOGLE上竟出现了万条信息。在短短几年间,前后有近600家县市考察团到焦作进行考察交流,焦作市旅游局局长许长仁也前后应邀到全国40多个地市介绍焦作进展旅游业的经验(见表1,图1)。为何焦作的城市转型有如此高的关注度?“焦作模式”的实质是什么?焦作经验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中是不是具有普遍的推行意义呢?“焦作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吗?
   
    三、对“焦作现象”的解读:焦作在面临城市转型进程当选择旅游业的充要条件分析
最好听的伤感音乐关于鲁迅的名言    1.焦作面临城市转型的必要条件
    (1)资源枯竭。焦作是在煤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焦作矿区逐步步入大规模衰减阶段。[5]焦作最大的国有企业焦作煤业(集团)有限公司80年代末以来,6对矿井被关闭,煤炭产量由1000多万吨锐减至300万吨。到1999年年底,焦作煤业集团负债总额达亿元,拖欠职工工资亿多元。[4]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成为焦作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均表明:资源型城市大都要经历“起步—成长—成熟—衰退或转型振兴”四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如果非资源经济发育不充分或停滞不前,受资源可耗竭性的制约,矿业城市会随着矿业经济的衰竭而走向衰亡,即矿竭城衰;相反,如果非矿业经济在资源枯竭前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支撑矿业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则会出现矿竭城荣。[6]
    (2)失业严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劳动参与率为%,失业率为%;非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参与率为%,失业率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参与率只有%,失抵押物
十大耳机品牌排行榜业率却高达%,[7]这是资源型城市以采掘业为单一主导产业衰退的必然结果。资源型城市的下岗职工文化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多年来仅从事井下采矿及相关工作,一旦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原来从事资源开采的职工难以适应其他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8]就业乃民生之本,在当地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之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安置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将有助于社会稳定,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的吸纳力。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必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