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网络电影的类型建构
媒介融合时代网络电影的类型建构
作者:路春艳 张志秀
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13
        2010年微电影《老男孩》正式拉开了网络电影创作的大幕以来,随着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电影的创作数量迅猛增长,其传播范围也一路拓展,俨然成为当前最重要的线上文化产品之一,得到了业界和学界持久的关注和热议。然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语境中,同诸多互联网文化形态一样,为了博人眼球,大量网络电影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不断刺激着大众的猎奇心理,利用软情、低俗的片名和离奇、暴力的情节来吸引观众,不仅加剧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更不利于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这种靠打擦边球少年歌行萧瑟和谁在一起了来博取点击量和刺激观看欲的策略难以为继,20183月,爱奇艺、腾讯、优酷土豆等流媒体平台大量下架网络电影进行自查,为网络大电影的生产带来了严峻考验。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网络电影,固然面临着亟需正视的创作困境,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管控和行业自律也孕育着类型升级的契机。从当下网络大电影的生产机制出发,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思考网络电影的类型建构,无疑是助推其走上产业良性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
最强大脑第四季
        一、 从投机到自觉:热门题材的类型化表达
        与院线电影相比,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传播的网络电影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技术相对轻量,制作周期相对较短”[1]等特点,梳理2014年以降在线发行的网络大电影,不难发现,爱情片、喜剧片连年拔得头筹,以绝对优势成为最受网络青睐的电影类型,惊悚片和悬疑片紧追其后,不时出现引人注目的爆款。近年来,网络大电影的整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投资门槛较低,无序竞争严峻的情况却没有发生质的改观。无论是爱情片、喜剧片还是惊悚片、悬疑片,这些中小成本创作依旧立足于现实语境,从社会热点事件中寻素材。现实题材类影片在当下的网络电影生产和传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比重,这一现状虽然符合其基本定位,但目前而言,尚未走出成熟且值得推广的发展模式。换言之,网络电影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仍然处于原始粗放阶段,所谓的爱情”“惊悚类型标签更多地等同于题材,而这些题材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大量作品以搭便车的形式,试图通过攀附院线热门电影的片名或抄袭故事主体来复制其在院线市场的成功:《人再囧途之泰囧》(2012)、《心花路放》(2014母亲节送什么好呢)在院线市场的大获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网络大电影的创作,《山炮进城》(2015)系列、《澳囧》(2015)、《韩囧》(2015)等喜剧片争相上线;《失恋三十三天》(2011)、《杜拉拉升职记》(2010)等都市情感片的火爆令
女性观众成为线上线下均大力争夺的市场资源,小妞题材的《总裁在上》(2017)系列、《霸道总裁蓝百万》(2017)扎堆上映,乐此不疲地用陈旧肤浅、耽于幻想的桥段勾勒远离真实生活的爱情”;《孤岛惊魂》(2011怎样做好市场营销)的过亿票房点燃了国产恐怖片的创作热情,当粗制滥造的《笔仙惊魂》(2012)等影片难逃院线一日游的命运时,《七月半》(2015)等网络大电影却借助铺天盖地的线上宣传坐享可观的长尾车速流量,获得不错的分账收益。
四大名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