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考试资料
音浪当代文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类成长小说
是由历史的发展推动人物的发展,叙事中以主人公的成长为主题的革命历史小说。它描写了小人物在历史发展的作用下由最初的幼稚状态到自发反抗旧势力,最终接受党的领导,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坚定分子。
2、、新写实小说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而言之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实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 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刘恒《的粮食》、方方《风景》
3、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家:童话诗人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
4、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
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伤痕文学
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的批判及揭露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6、“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以贾平凹的《商州初录》、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沙灶遗风》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个追寻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热潮。 
寻根文学以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民族的原始生活形态或传统的精神价值为主要表现对象,借助于民情风俗、奇人轶事、神话传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
代表作家: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古堡》
知识点
1、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
2、“杨子荣”是《林海雪原》里的人物
350-70年代两个政治抒情诗人:贺敬之、郭小川
经济类专业
4、当代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5、建国以后执政党领袖在文艺界发起的第一次批判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李希凡和蓝翎。
顺德旅游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规模最大的批判运动
6、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790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绵绵、卫慧、须兰、铁凝、张抗抗
8、路遥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
9、张贤亮的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般是女人》
革命不回家《红岩》——
在红岩的时代家庭已经失去了它固有的血缘与亲缘的意义,让位于更加现代的“同志”意识,造成家庭与革命势不两立的状态。
1948年春,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我地下党员江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离别山城,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在途中,她突然听到丈夫——华莹山纵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消息,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毅然直上华莹山,见到了游击队司令员双老太
,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四处通缉江。江在众的掩护下,和同志们一道又一次拦住敌人的军车,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不幸被捕。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江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重庆解放前夕,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的阴谋。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配合我军胜利进军,江在集中营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在这生死的紧急关头,敌人要提前杀害江。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毅然走向刑场山城解放了,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上空飘扬,它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小鲍庄》——王安忆
以多头交叉的叙事视角,通过对淮北一个村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立体描绘,尤其是涝渣这一人物具有象征意味的死亡,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
故事里最牵动人心的是那个作者塑造的至仁至义的孩子涝渣,他始终带着一种神秘的彩
承载着小鲍庄最迷人的精神内涵。但我想王安忆要安置在这个故事的里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远不是一个涝渣就能承载的:所以出现了对文学怀着一种超常信仰的文化子和鲍仁文,他们那种单纯的信仰是让我们喜爱和尊敬的,可是他们的信仰同样也是寂寞的,甚至是压抑的,最后令他们完成信仰的方式更是带着一种温情而无奈的嘲讽的彩,或者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他们的信仰带着他们自己也闹不清的含混;所以出现了聪惠的小翠子,她的聪慧自始就带着一种忧伤,因为她的聪慧使她很明白自己难以自己把握的生活,所以她用一种坚持的姿势忧伤的守候着她的爱情。与她的爱情冲突的却恰恰是小鲍庄那种古旧的观念,她的挣扎于作者来说,或者传递的是更深的意味;所以出现了鲍秉德家里的那个疯子,她的疯始终带着一种真真假假的味道,或者她的疯她的死只是为了成全鲍秉德的生活,她是让人感动让人怜惜的。然而她疯的原因和她自我放弃的原因于小鲍庄里的观念和婚姻价值的评判或多或少有着丝缕的联系。所以出现了小鲍庄里每一个过着自己的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都以小鲍庄的仁义道德为背景,然而影响他们生活状态的还有承载这种仁义道德的封闭的环境而衍生的许多其他保守的带着落后样子的种种观念,这样的文化构成下的小鲍庄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可是这种自由自在总是蒙着一种静静流淌的灰调调,或者说:自由自在并不意味着喜剧彩。二手车评估师怎么考
    故事的转折在于涝渣的死,他的死成全了鲍仁文的文学梦,成全了拾来和二审的生活,成全了文化子和小翠子的爱情……好像小鲍庄许许多多的问题都随着涝渣的死有了转机。这个转机是随着那种封闭的生活状态的打破而来,虽然打破这种状态的代价是有些残酷的,但作者却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认同:涝渣是故事里像精灵一样的人物,从一开始作者就给他蒙上了一种带着宿命意味的传承彩,他身上那与生俱来的仁义道德成为小鲍庄精神内涵的一种集中体现。作者更像是把他安置成一种精神的载体,而他的死则成为小鲍庄的精神内涵走出去的一个契机,他死了,可是小鲍庄的精神内涵走了出去,并获得了外界的认同,随之而来的是由于一种交流带来的事情的转机。这中间自然也有着作者对这种仁义道德的认同。
    接下来的描述中,作者连上了一直潜心安排的另一个方面所要表达的对现实状态的微讽,这便是对外面现实世界的一种评判,先是写到了那些以文学为名而频繁开会游玩的作家,接着就是外面的人不断的企图给涝渣的仁义加上某崇高的帽子,先前古朴自然的仁义道德在一种意识形态需要的情况下,被渲染得有些不自然,这种不自然也是人们面对小鲍庄精神内涵的不自然,外面是喧嚣热闹的,然而外面的文化构成里却恰恰缺失小鲍庄里的那种仁义构成,作者在这里显露了自己的一种对小鲍庄的倾向,对古朴的仁义道德的推崇。
然而却正是这样的一个外面的世界给小鲍庄的事情带来了转机。
    这种转机同时带来的,可以想象,有一种文化上的冲击,但作者把它处理的很淡然,或者是对小鲍庄精神内涵的一种有意的维护吧。
   整个故事里,作者所要表述的东西都是复杂的:既有对古朴的仁义道德的认同,但更多的是对与之对应的现实的生活状态的思考,也或多或少的用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开放的生存环境与之对照。对小鲍庄的仁义道德始终是有一种神圣的推崇。但向往是复杂的。
爱奇艺没有弹幕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王蒙完成了从林震到刘世吾的改变
林震是个乌托邦理想主义者,至少在他进组织部之前与文本时间所呈现的当下,他是个纯粹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者。他有较高的工作能力,所以区委书记才会直接区长要人,甚至与教育局人事室吵了一回,才把他调到组织部。也许是因为之前对党工作者的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以及“当我二十二岁的时候,我成了党工作者”这一伟大而高尚的信念所支撑,他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就如同他之前的同事所描述那般,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再加上自身一直不断地在心里鞭策自己,“他要一日千里!”,他的工作热情可谓是组织部里首屈一指,单从他提前到区委会报到,在了解通华麻袋厂第一季度发展党员工作情况时知道
了厂长王清泉的工作作风后积极地向上级领导反馈,鼓励魏鹤鸣等写信向党报揭发王清泉工作作风问题,在区常委工作会议上表达对韩常新以及他尊重的刘世吾工作作风的看法种种事例,都能窥见。同时,这些事例也是他乌托邦理想主义的体现。他理想中的党的工作者是热情高涨、雷厉风行的,而绝非刘世吾似的冷漠懒散或是韩常新似的流于表象数据,不注重过程真实性。年轻人容易理想化,而这种理想化在文中却是被他人认为的“孩子般单纯”。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一文的写作背景是在当时官僚主义蔓延开来的情况下写就的。王蒙由过去一味地站在社会、学校、机关、权力部门一边,无比信赖地站在它们一边,去审视笔下的人物,转换了另一种角度,即调过头来,转向党的一级机构区委会,转向"年轻人"新来的那个"格兰仕微波炉使用说明组织部",因此林震这个乌托邦理想主义者形象的塑造,是在对党政机关敲响警钟,林震在工作上的受挫正是官僚主义作风加剧的表现。林震这一形象在给人警示的同时,也带来了希望。文中最后林震的心灵独白“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不能容忍的事情,就不要容忍,要一次两次三次地斗争到底,一直把事情改变了为止。要更积极,更热情,但是一定要更坚强。”
热情依旧,乌托邦依然美好,只不过,如果官僚主义继续横行,如此有热情有理想的青年是否终有一日也会变得像赵慧文一样看在眼里心里明白但是什么都不说,在读者为林震的坚持而动容的时候,这也是值得深思的。
再来说说赵慧文。赵慧文与林震的关系一开始是同事,也是弟,对初来乍到的林震,赵慧文像个亲切的大一样帮助他。在韩常新婚礼的那天,他们做了进一步的深谈,彼此相同的遭遇相同的看法更易让他们产生共鸣,在心灵上贴近了。对林震而言,赵慧文是个与他在工作上与信念上互相扶持的可亲的大,但是也许赵慧文对林震的感情萌芽却是在深谈之后萌发的。赵慧文与丈夫不和,因为丈夫的“油条”劲儿,而林震身上却有着她所欣赏的纯粹与热情,本来就有了好感,再进一步升华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罢了。林震确实很单纯,他察觉到赵慧文对自己的非同一般的情感以及自己对赵慧文的感情,是在刘世吾的点拨之后。但是两人都因为赵慧文丈夫、孩子的原因,尽管赵慧文自己也表示刘世吾是聪明人,他的警告也许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但是她还是将自己的这种情感压抑了下来,将之粉饰为友情甚至亲情。而林震在爱情上完全没有工作上的那种敢打敢拼,也慑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他认为赵慧文是有丈夫的人,不会爱他,他也不应该爱他,他不是对赵慧文没有热情,他只是将这热情悄悄地压在心里。鉴于此,他们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也只能是普通
的同事、心灵上的知音。
赵慧文可以说是另外一个林震,现在的林震是过去的赵慧文,而现在的赵慧文则是官僚主义持续横流下的以后的林震。两个“林震”的共同遭遇,互诉衷肠,将这种乌托邦理想主义在现实中受挫的痛苦与内心的纠结放大了出来。赵慧文的蜕变是对官僚主义的更深一步的抨击以及现下对官僚主义批判修正的急迫性,否则,还会有多少个林震被现实打击成赵慧文呢?
刘世吾是这篇抨击官僚主义的小说与其他写官僚主义小说辩异性的亮点。按照《理论前沿》官僚主义的表现,官僚主义者是“满、浮、骄、捧、假、偏、粗、懒、捞、混。”刘世吾身上有着许多官僚主义的习气,他工作上漫不经心、敷衍塞责,靠“经验主义”办事,安于现状,无所用心,无所作为,只当官,不做事,缺乏责任心、事业感,在年轻人眼里是个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但是他又与一般的官僚主义者不同。刘世吾是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在会议上他能提出精彩的方案带动会议讨论气氛,他见解独到,分析精辟,在处理事情上,他也有雷厉风行的一面。他也认识到“一个布尔什维克,经验要丰富,但是内心要单纯”,他知道他忙到没有时间“处理”自己,他明白他作为党
的工作者的一员,创造了新生活,但是生活反倒却不能激动他了。他爱看小说,他内心深处有着另外一种单纯、美好、透明的生活梦想,想去当个水手,或者做个医生,当个花匠,可是,却还是得做什么部长。刘世吾有着及其复杂的性格结构,“官僚主义”四字对他而言,恰似刚好,事实上却又太多。用单纯的“官僚主义”去概括刘世吾这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刘世吾这个形象之所以能成为与其他写官僚主义的小说的辩异性之所在,也绝非只因为单纯的“官僚主义”四个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