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了吗——全国人大代表刘钟俊用切身经历谈“人的城镇化”问题
高杨
【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1页(P24)恭喜乔迁的祝福语
【作 者】高杨
凉山州中考成绩查询时间【作者单位】<农民日报>报社
【正文语种】中 文
敲开房门,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位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的38岁农民工代表与干了22年模板工、在重庆打拼了十多年的劳动工人结合起来。刘钟俊笑着把记者迎进门,记者看到桌子上堆放着他正在起草的建议,一笔一划十分工整地写在稿纸上。武汉珞珈学院
“我正在关注农民工培训问题,我打字慢吞吞的,总要先写下来再敲到电脑里。”他有些腼腆地说。回忆多年的打工经历,刘钟俊说最初是1992年随做木匠的父亲外出,第一个月工资108元。“如今技术工人越来越不愁工作,我们不参加招聘会,都靠工友介绍。”技术熟练的他每个月已经赚到7000到10000元。
武 打一字技术工人最需要的是培训。拿模板工讲,可以看做是木工的分支,“一个好木工没有三年是不能出徒的。”刘钟俊说。他关注到,一方面过去“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逐渐消失了,另一方面有些社会培训机构存在“给钱就发证”的不正规操作。“一旦出了事故,最终受损失的只能是农民工自己。”他说。
“不是有合作医疗吗?”记者问。“具体保多少我不清楚,但保障水平好像不高。”刘钟俊说,据他向周边工友和其他工地的工人了解,农民工对医疗、工伤、养老等保障认知度和参保率都不高。“他们宁愿把钱放到自己身上,才觉得最有保障。”他是在三、四年前才参加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的,他告诉记者这和工作稳定有关,“有的工友一年换两个工算少的,哪有心思想保障。”
对全国农民工而言,融入城市最大的障碍是户口。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近年来的一系列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措施让很多农民工从中受益,刘钟俊身边许多工友都实现了“农转非”,成为了市民。刘钟俊由于错过了报名期限而失之交臂,但他不遗憾,因为还有买房落户这项政策,他2010年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把打工多年的老父亲从老家接了过来。
如今的刘钟俊,最担心的就是自己6岁孩子的入学问题。“重庆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很开明,只要有长期暂住证和所在单位的就业证明,包括个体户具有长期租房合同的,子女都可以实现就近入学,不收择校费。”他说。但政策同时使得原本充沛的教育资源开始捉襟见肘起来,刘钟俊两个工友的孩子就因为所在地区小学生源已满不得不迁移到更远的地方。
“你现在觉得自己已经融入城市了吗?”记者问。默默思考了许久,刘钟俊慢慢抬起头,“我应该比很多农民工兄弟都幸运,在很多方面也有了保障,但还不能说真正融入城市了,我还要多学习,文化的融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