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行为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人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也就是说,当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时,人自觉地、有目的地作用于周围环境,并且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1]。通过此类研究方法的引入,将以往以关注物质空间为主的研究方法转变为以关注空间使用者为主的研究方法,从人的角度研究与营造城市,使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得到新的启发与突破,达到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2]。
随着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娱乐方面的活动。在文化精神需求方面的提升,使得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政府需要为人们创造出满足其需求的公共场所与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公共空间一般包括水域空间,滨水的广场、公园、慢行道、滨水道路空间,以及滨水区在建筑实体外的室外空间。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公共资源,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交流、活动等的重要场所之一。
汕头海滨路一带及海滨长廊作为重要的滨水公共空间,在建成及经过大大小小的数次改造后依旧受到人们的喜爱,针对其交通、功能、公共空间等要素,形成了可达性、混合性、公共性和亲水性、延续性等共性原则[3]。对于滨水公共空间来说,人们的喜爱是对其空间环境设计的肯定,对海滨长廊进行实地调研,以环境行为为视角,从人们的
摘要 在各种城市自然地理资源中,滨水公共空间作为相对特
殊的空间资源,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塑造有重要的作用。而人作为滨水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与客体——滨水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本文基于对环境行为的分析,通过对汕头市滨海路海滨长廊的实地调研,利用行为场所观察法、实地访谈、数据汇总等方法,探讨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滨水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特征和使用评价,结合海滨长廊的历史发展变化,对海滨长廊提出应采纳公众建议创造出具有历史与彩的城市形象的建议。关键词 环境行为;滨水公共空间;海滨长廊中图分类号 TU984.18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183);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ZH057)。DOI 10.19892/jki.csjz.2022.04.38
Abstract Among all kinds of urban natural geographical resource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as a relatively special o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whole urban space. People, as the main users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and the object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are mutually restrictive and affect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n public space through the fi
eld investigation on Shantou Sea View Corridor with the methods of behavior observation, field interview, data collection,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the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front promenad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public suggestions should be extracted from the waterfront promenade to create a city image with its own history and color.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sea view corridor
作者简介:陈筱敏(1994-),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岭南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生命的格言
通信作者:王瑜(1963-),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岭南地域建筑、传统村落与建筑保护、岭南现代建筑遗产保护。邮箱:**************。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于环境行为的汕头海滨长廊滨水公共空间解析
Analysis o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in Shantou Sea View Corrido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陈筱敏 王 瑜
Chen Xiaomin, Wang Yu
行为活动出发,对海滨长廊进行空间解析,探寻其空间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2海滨长廊环境与空间分析
2.1位置与周围环境
海滨长廊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位于汕头市内海湾北岸的一段海堤,地处韩江、榕江、练江的出海口,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海滨长廊延绵数里,长4 km,总面积达11万m 2,与南岸的礐石风景名胜区遥望相对,西起西堤公园,东至华侨公园,形成向城市腹部延伸的绿化公共空间带。海滨长廊作为汕头市八景之一,在最初设计上使用中式园林艺术的手法,经过了大大小小几次改造后,在2020年末以现代风格为主进行大规模改造,在规划建设上注重“以人为本,还绿为民”,营造出的海湾景观风光带与华侨公园、石炮台公园、人民广场、开放广场通过北岸海滨长廊构成串珠状的绿地景观结构(见图1)。海滨长廊是汕头市旧中心城区小公园通向海湾的空间走廊,是海湾对岸的礐石风景名胜区与旧城区景观对景的中继站。通过对滨海绿化带及老港区至小公园的广场空间轴线的营造,提升旧城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质量,为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活力。
2.2海滨长廊空间分析
2.2.1入口广场
海滨长廊在空间上呈现长带状,整体功能分为休闲娱乐区、安静休息区、健身娱乐区和儿童游戏区四大类,与外部空间的交流和交往主要是通过入口广场来实现的。在海滨长廊入口区的设计上,主要在路口交界处设置内凹
形和外凸形的广场,以引导人流的进入和疏散,整合公交站点来减少私人车辆和其他交通工具等因素对人流的影响(见图 2)。因为汕头市地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滨长廊防潮大堤按设计要求需高出路面较多,在马路上的视线较为遮挡。长廊高出的堤体与城市主干道营造出一种高低错落、层叠而上的节奏,从城市整体的空间塑造上看,恰好形成了海滨路北侧一系列公共建筑的自然前庭[4]。入口广场两侧以树荫渐次遮挡,将喧闹嘈杂的城市主干道同海滨长廊隔离,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公共空间向半公共空间的过渡。以入口广场内凹开敞或是外凸抬高的路径设置来吸引人们进入。
2.2.2景观设施
在海滨长廊内的树荫下间隔设置座椅,路人可以驻足休息,居民可以闲话家常,跑步健身者在跑步道上挥洒汗水,几个入口广场的大空间时常被广场舞或太极拳等市民团体占据。人们穿过入口广场进入长廊,经过上下前后两层绿荫植被,视野豁然开朗,站在防潮大堤上,眼前便是宁静辽阔的海面。海滨长廊最初的设计从细微方面入手,建筑基本是小尺度的建筑小品,凉亭和连廊、石景雕塑装饰较多,亭子上的牌匾和对联来自各名家,以衬托其质朴的风范,植物品种繁多,乔木高大密集,配以连
片的灌木和草地,遮阳效果极佳,有诗云:“最宜夏夜与秋夜,来就潮声远市声。”海滨长廊在其自然元素与原先码头基础的客观条件上,融合了多种植被和滨水等元素,创造了丰富立体的空间感受和舒适的空间环境。
2.2.3风格变化
2016年,海滨长廊迎来了一次大改造,把建设初遗留下来的13个码头进行开口连接,补齐了12处台阶,在其中8个码头上铺建飘台小径,真正实现东西贯通。此次改造保留了部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同时对硬装和街道家具进行更新,增加了无障碍通道,满足了游客和市民游览、休憩的需要。海滨长廊整体空间环境层次分明、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提高步行适宜性的
同时保留了长廊原本的中式园林造景特点(见图3)。时隔四年后,海滨长廊在2020年末的景观提升改造中,“抽疏”中下层绿化、更新园路、更新设施、全线贯通4 km 跑步道、增设城市家具等,以大块、大手笔的园林造景手法,体现大气魄、现代感和整体感,去除了中式园云南游玩
图1 海滨路空间节点标志(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 海滨长廊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维码扫时代广场
小公园
开埠旅游区
小公园
海滨体育场西堤公园
汕头迎宾馆
海滨长廊
开放
广场华桥
公园
石炮台公园科技馆
人民广场市委大楼
海滨长廊延长段
①品海亭②“听潮”连廊休息区③”观渔”连廊休息区
④”点帆”连廊休息区⑤海滨长廊管理处⑥长廊记忆广场⑦观海平台
休闲娱乐区 儿童游戏区 公交站点
安静休息区
健身娱乐区
林布局精细、空间感受丰富多变的特点,转变成一条简洁有序、彩对比强烈、视野开阔通透的现代化视觉通廊(见图4)。
2.3空间环境对人的引导
海滨长廊通过水体、绿化等重要自然环境元素,结合人的行为活动,配合周边环境和建筑,打造在城市化背景下日益减少的高质量公共空间,增加人们互动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除此之外,在整体规划上嵌入公共交通、景观体系、绿道体系等,将滨水公共空间融入城市的生长与更新体系之中[5],使之成为汕头市独一无二的地标符号。海滨长廊自建成以来见证了历史,体现了潮汕地区的文化精神,丰富了人们的人文体验,改善了城市的整体环境形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休闲设施和公共产品[6]。
海滨长廊在建造之前是作为渔港码头使用的,长廊沿岸的13个码头自建设之初一直存留至今,其中9个码头将长廊分隔成若干段,2016年的改造工程完善了码头开口连接,真正实现了海滨长廊东西步行贯通。以前,人们漫步在海滨长廊,步行适宜性较差,如果碰到有码头的开口处,就需要从平台上面下来,穿过码头开口处后再重新上到平台,不但浪费时间多走上一段路,而且影响游览兴致,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海滨长廊改造后,不但方便了市民的日常休闲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人步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舒适性。2020年末的改造提升整合了交通系统,海滨长廊沿线设置6个公交站点,与主干道交界的繁忙路口设置天桥,长廊东西两端延长至小公园历史文化区和华侨公园,引导人们进入海滨长廊的交通方式增多,提高了长廊的可达性。组织和联系城市的不同区域,有利于提高沿线周边其他公共空间的活力。
在海滨长廊的大堤下,本是可以通过码头景观与水面形成亲水空间,但长廊改造并没有把亲水空间列入设计范围内,或是出于安全考虑,码头只对海警和海军开放,在海面上常能看见舰艇停靠,颇有震慑作用。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市民从飘台小径翻进码头平台去游泳,显然是
十分不安全的,与禁止进入码头相比,划出几个码头作为亲水平台更加符合市民的期待,从设计上入手来增加人们安全的保障,积极发挥空间环境对人们活动意愿及方式的指引。
3人的行为数据分析
城市空间大致分为建筑空间、交通空间和开放空间三种,从环境行为学上讲,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是指在城市中与海洋、江河、湖泊毗邻的特定土地和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和社会生活的场所[7];从功能上讲,滨水公共空间可以给市民提供日常游憩场所,陶冶市民的情操,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生产、防灾避难的功能,是现代城市中拥有自然景观、集中公共活动和丰富历史文化的区域,是城市用于发展游憩休闲的首选区域。
3.1人行为活动变化分析
根据市民对海滨长廊的使用情况进行初步的行为分析调查。实地调研分为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因长廊全程较长,以路口交界为点将长廊分为6段进行人行为调查,记录在8:30、14:30、16:30和20:30四个时间点内实时经过的人活动和年龄结构,再将数据进行合并整理。在工作日(见图5),根据行为记录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可知,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来海滨长廊是为了休息聊天,其次是为了散步娱乐。这两种活动是在人们自发自愿的基础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进行的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非工作日(见图6),更多的市民来海滨长廊是为了休息聊天和散步娱乐,为了锻炼身体来长廊的市民比例和人数比例均有所减少。根据访问分析可知,在周末时人们的可支配时间增加了,可使用交通工具去更远的地方,相比锻炼更倾向于与他人一起去商场或电影院,弥补社交活动的不足。在相对悠闲的周末,平时少到海滨长廊的人会选择在这里吹吹海风、看看风景,故而散步、休息
的人增多,整体人数也增加了。
图3 2016年海滨长廊一角(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 2020
年海滨长廊一角(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对比中(见图5、图6),除后者总人数高出15 %外,人的活动高低峰值都是比较固定的,呈现为白天人流少,晚上人流达到最高峰,其中工作日在8:30的人数比例比非工作日要高5 %(见图7)。在调研中发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这个时间段人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长廊附近恰好是小学,这类人在上午送完孩子上学后会与老朋友约在海滨长廊散步聊天或打牌娱乐。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海滨长廊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人使用情况是较为相似的。
3.2空间与人活动分析
根据环境行为的交往与空间理论,人们进行不同的活动对环境的要求都不相同,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场所空间环境的质量。而在公共空间中的大部分活动都以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主,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需合理利用场地的高差变化、多样化的种植,为使用者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使得人们既不会感到孤独、疏远,又不会感到不自在,进而营建适宜的、富于活力的场所空间环境[8]。
因地形原因,海滨长廊为带状,途经7个路口,东西两端衔接人民广场和开放广场,故而无中心景点设置,各景点平均散落在长廊之间。在长廊之中只允许人们步行,
不允许使用其他交通工具,人们一般通过路口步行而来,平均散布的景点一般为5~10 min 的步行距离。长廊中的雕塑、亭子、健身设施、小商店等提供多种公共活动,吸引人流聚集。防潮大堤围栏处可靠坐,相比亭子,夏天时人们更喜欢在此停留驻足。此外,在路口衔接处绿化面积少,空间范围大,聚集不少跳广场舞的人,热闹非凡。
根据阿尔方索(Alfonso)针对公共步行空间的研究理论——步行环境需求理论,将人的步行需求标准分为可行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愉悦性[9],海滨长廊似乎都达到了步行需求标准,不过在实际的调研体验和访谈中,市民对于海滨长廊提升改造后的空间环境(见图8)有其他看法。一是中下层绿化的抽疏虽然让海滨长廊在视野上开阔明亮许多,但最直观的是遮阴性变差了,汕头位于北回归线上,夏季时间漫长,直接导致愉悦性下降;二是噪声的增加,绿化的减少让主干道的噪声失去遮挡直接进入长廊;三是安全性的降低,同样是由于绿化的减少,让高低错落的堤体失去小灌木的阻拦,使市民觉得减少了一些安全感;四是减少了半私密的停留空间,相对于先前中式造园手法的移步异景,现在的海滨长廊更为开阔,提供给人们独处或是进行亲密交流的半私密空间减少,会造成人们停留时间的减少。
其他
休息聊天散步娱乐运动锻炼
老年人中年青年 少年儿童
32
131
92
45
574824
171
其他
休息聊天散步娱乐运动锻炼
老年人中年青年 少年儿童
52
152
102
40
585638
194
牛肉火锅的做法大全10
71
8:30 14:30 16:30 20:308:30 14:30 16:30 20:30
15
12
7 15
66
4 图5 工作日海滨长廊人活动和年龄结构情
况(单位: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7 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人流比例(单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非工作日海滨长廊人活动和年龄结构情况(单位: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8 2016和2021年海滨长廊截面铺面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b)2021年海滨长廊截面铺面图
(a)2016年海滨长廊截面铺面图
(a)工作日(b)非工作日
4结语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的紧张,在整体规划中协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并开发城市滨水空间,是缓解当今城市面临的各种公共空间急剧减小、环境失调危机,满足市民游憩休闲需要的良策。基于环
境行为学的角度,通过人在滨水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变化,总结并归纳人的行为偏好及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城市应在自然生态建设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提高市民的参与度,保持好滨水公共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与品位,使之更加亲民化和人性化。本文以海滨长廊为例论述滨水公共空间的更新与现状,汕头市借亚青会的机会推进和开发滨海公共空间的价值,来提升城市的经济与文化,把海滨长廊本身具有的中式园林风格改成现代主义风格,在整合交通增加可达性的同时,也减少了步行的安全感和愉悦感。城市的历史和特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延续与传承,是在城市更新和改造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是要在基于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和政策的前提下,
创造出独具个性与彩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张春英,孙昌盛,王万明.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的北京南锣鼓巷现状研究与发展启示[J].华中建筑,2020,38(06):45-49.[3]
杨保军,董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2007(07):7-10.[4]
王丹,陈耿,陈翰兵.“观海长廊”:汕头市海滨路绿化带设计和建设[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05):17-19,112.[5]
丁凡,伍江.全球化背景下后工业城市水岸复兴机制研究:以上海黄浦江西岸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01):25-34.[6]
杨丰伃,崔志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广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04):238-239.[7] 2022年高考分数查询
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建筑师,2003(03):52-56.[8]
孙宏生,苏钠.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J].华中建筑,2015,33(03):75-79.[9]
谭倩倩,毕凌岚.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历史文化空间人行为研究: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J].当代建筑,2021(03):134-137.
3结语
班门弄斧的故事时至今日,人们不难感受到曲线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曲线的运用不仅是对建筑空间的一大突破,人与建筑之间的交往也有很大的进展。由于曲线自身的自然、流动和复杂给予了建筑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赋予了建筑更多的情感表达,在建筑设计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建筑与人、场地的关系变得更加柔和。
曲线在建筑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给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灵感和创作思路,曲线的建筑思想不仅给建筑形态上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也为建筑空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当然,曲线本身的复杂性可能会增加建筑空间的负担,使其出现一些消极空间,所以设计中一定要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形态的创新合理结合,到形式与功能的平衡点,最终才能将空间形态统一融合。对于曲线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应继续探索,建筑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
图6 维堡图书馆大厅屋顶天窗
(图片来源:《跨越东西的建筑行走》)图7 维堡图书馆大厅室内空间
(图片来源:《阿尔瓦·阿尔托在室内建立室外光线氛围的设计分析》)
谨慎地选择曲线,并在建筑设计中综合地发挥曲线自身的特性以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也能使建
筑与环境自然地融合,从而达到人与建筑、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王坤. 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曲线运用与非线性表达探析[D ]. 郑州大学,2013. [2] 陈麓.“曲线”元素在现代建筑形态中的运用研究[D]. 沈阳建筑大学,2012. [3]
张迪.赋予建筑情绪的表达,让建筑成为“人”的场所[J].中外建筑,2021(04):26-35.
[4] 杨志疆.第二自然的山水重构:MAD 的哈尔滨大剧院设计解读[J] .
建筑学报,2016(06):57-59.[5] 吴焕加.论朗香教堂(下)[J].世界建筑,1994(04):70-76.[6]
支文军,王欣蕊.流动·无限·未来 阿塞拜疆巴库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设计解析与评价[J].时代建筑,2019(04):102-111.[7] 蒋天香,孙晓航.“一带一路”背景下伊斯兰纹样的传承与发展[J] .
大观(论坛),2019(04):33-34.
[8] 宋帆.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中的曲线空间表现[J].装饰,2018(04):
83-85.
(上接第116
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