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第一章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 5)由政府提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 5)由政府提
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 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失误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主要观点1)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 3)他的“救弊”更偏向以治心的办法改善社会、人伦。孟子的主要观点1)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成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如“五亩之宅树之桑”等等2)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汉武帝对中央集权制采取措施1)在中央的权力上层,是内朝官的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丞相的权力。2)汉武帝为强化君权,更多的任用尚书办事,而
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主要观点1)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 3)他的“救弊”更偏向以治心的办法改善社会、人伦。孟子的主要观点1)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成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如“五亩之宅树之桑”等等2)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汉武帝对中央集权制采取措施1)在中央的权力上层,是内朝官的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丞相的权力。2)汉武帝为强化君权,更多的任用尚书办事,而
尚书多由宦官充任。许多重大机密事宜,也多与身边的亲近侍从议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趋势: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的出现3、佛教的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唐朝在开放政策给北宋带来的后果1)唐王朝作为东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和平的方式带动着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共同进步2)忌讳武人,北宋王朝转而大力任信文臣。两税法其作用1)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2)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3)这放开了一条缺口,使地主阶级、工商业者放开手脚去兼并土地、经营产业,贫苦的社会阶层也因此获得了一点自由。元朝民族压迫下的四等人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目人、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朱元璋的出身与民族振兴的关系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
第三章 2013补水保湿排行榜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农耕灌溉的内容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2)我国南北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水土资源和灌溉条件也不尽一致。3)从中国的生产文化整体说,南北方的农耕生产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历代农书农业经营思想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传统市商贸易文化特征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 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 3)唯一性。行旅文化的组成部分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服饰的基本类型:1.衣着2.附属装饰品3.人体自身装饰4.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等。服饰文化标志: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与含义①字辈谱②家谱③家风④人生礼仪。社区文化活动的特征及意义①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②交换农副产品③赌胜④吃喝⑤娱乐历史价值:①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②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
农耕灌溉的内容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2)我国南北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水土资源和灌溉条件也不尽一致。3)从中国的生产文化整体说,南北方的农耕生产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历代农书农业经营思想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传统市商贸易文化特征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特点1)具有手工艺性 2)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 3)唯一性。行旅文化的组成部分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服饰的基本类型:1.衣着2.附属装饰品3.人体自身装饰4.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等。服饰文化标志: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与含义①字辈谱②家谱③家风④人生礼仪。社区文化活动的特征及意义①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②交换农副产品③赌胜④吃喝⑤娱乐历史价值:①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②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
化特质。③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习惯: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①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与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名副其实的专制帝王。②秦汉以后不仅在礼法形式上强化了君主的威严,而且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实际地控制着国家政权。③封建皇帝还以土地国有的形式与赋税政策控制着国家的财政经济。④皇帝有任意制订与更改法律的威权。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⑤皇帝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掌握着天下兵权。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分权。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宗法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科举制特点及其作用、影响。特点: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是严格考试,录取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①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与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名副其实的专制帝王。②秦汉以后不仅在礼法形式上强化了君主的威严,而且通过有效的行政手段,实际地控制着国家政权。③封建皇帝还以土地国有的形式与赋税政策控制着国家的财政经济。④皇帝有任意制订与更改法律的威权。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⑤皇帝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掌握着天下兵权。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分权。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宗法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科举制特点及其作用、影响。特点: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三是严格考试,录取
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作用:面向社会的公开考试是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考试有相对稳定的客观标准,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从而有效地削减了门阀士族在官吏选拔上的世代权威,为广大庶族子弟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的广泛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影响: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儒家学说作为立法的基本思想
1、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2、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基本方法减肥早上吃什么早餐好3、通过引经断狱等方法使儒家经典法典化。礼与俗的关系区别
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礼具有规整、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传统礼俗
规约的特点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规范性。人生礼俗得到家族性1、诞生礼的家族意义2、成年礼的家族俗规3、婚丧礼仪的家族原则4、丧葬礼仪的家族等级服制。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易总结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1、相反而成2、“生生”与“日新”3、“趣时”。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1)“天人合一”。 2)“天人交胜”。 3)“天人之分”。“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影响A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B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C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儒家的影响,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掸宗的“知为心体”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惟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吸取,汉魏之后,诗歌、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易总结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1、相反而成2、“生生”与“日新”3、“趣时”。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1)“天人合一”。 2)“天人交胜”。 3)“天人之分”。“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影响A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B 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C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儒家的影响,表现于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掸宗的“知为心体”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惟一途径。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吸取,汉魏之后,诗歌、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答:一是仁爱孝悌。二是重义轻利。三是谦和礼让。四是真诚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所极力推崇的美好品德之一。儒家道德规范对传统美德的影响传统美德主要是儒家思想影响的形成。传统美德的形成是经过儒家思想长期宣传,渗透影响而形成的。当然儒家的义利观为了强调义的重要性,而过分的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不良影响。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1)他们认为君子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素养,这首先表现为君子对仁义发自内心的向往。2)君子除了有仁和礼之外,还要有智有勇,有信有义。3)君子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4)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5)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团结他人而不结党营私。6)君子不怕穷困,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固守节操。中国古代三大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教育和智育相结合。《大学》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总体目标和八个步骤“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实践意义1)教育对象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条件,可施以不同层次类别的教育。2)不同形式的受教育者,根据他们的不同素质,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3)
不同的接受能力,可以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进度,大力减负。启发诱导应用价值1)启发原则可以指导启发式教学,而今天的启发原则是这些原则的继承和发展。2)诱导启发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国画特点: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2、以墨线为营造的主要手段3、与诗、书、印密切结合。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点:1、中和之美2、尚意追求3、崇尚自然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在以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到了体现。屈原的《离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忠而被谤的满腔悲愤,但最后还是抑制住强烈的情感,将悲愤转化为“上下求索”的动力;白居易的《琵琶行》诉说了自己被贬后所遭遇的社会黑暗和世态炎凉。最后将自己的哀伤和怨恨转化为遇到知音的欣慰。这些都是对中和之美的艺术原则的具体实践。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文化对语音、语法、词汇有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文化对语音、语法、词汇有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
限。汉语的七大方言和普通话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建国后规定普通话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政策1)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并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2)不断扩大民族自治机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3)在民族地区学校,凡有本民族语言通用的地方,大都实行双语教学。4)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区,广泛建立民族文字的出版翻译机构,建立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5)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人才。汉语的特点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2)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4)从语意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汉语文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汉民族创造了在东方地区遥遥领先的古代文化,汉字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周边国家通过学习汉字汉语而使自己文化进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公元前或公元1世纪,汉字逐渐向传播,北至朝鲜半岛,南至越南,东至日本。在汉字传入这几个国家之前,他们都没有创造自己的官方文字,汉字传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
期,他们用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什么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的两种表现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主要表现在语言运用中的趋吉避凶和对姓名的避讳。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①古人对语言政治伦理价值和认识世界价值的重视,必然导致对语言修辞的关注。②书面交际的需要又使中国人特别重视对书面语的文字的规范。③为了取得好的语言传达效果,古人还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说话的对象、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分寸。④在言语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一对矛盾。⑤对文采的追求,对语言表现力的极大丰富和对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文字崇拜的评价第一,崇拜的发生是因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文字被神秘化,从而产生文字崇拜,随着文化的普及,文字崇拜现象会逐渐消失。第二,文字崇拜表明文字具有巨大社会功能。第三,文字崇拜是与迷信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的普及,文字崇拜的现象也要逐步消失。第四,文字崇拜反映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是原始人力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表现。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的特点公务员级别划分1)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2)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
用的教学;3)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汉字构形为书法艺术提供条件1)先看书写单位。2)基础构件数量多, 富于变化。3)字形繁简差异较大。4)字形异体字多。5)字体多样。说明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项一是对联。二是预言和字谜。三是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以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为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1)交汇的对象起了变化,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2)交汇兴趣起了变化,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3)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4)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中国科举制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①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世界上独具特,首屈一指。②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欧洲启蒙思想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纷纷撰文表示赞扬。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影响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②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的影响更为明显。③《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的影响着世界文坛。④20世纪60年代中期,
以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为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1)交汇的对象起了变化,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2)交汇兴趣起了变化,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3)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4)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中国科举制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①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世界上独具特,首屈一指。②中国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欧洲启蒙思想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纷纷撰文表示赞扬。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影响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②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的影响更为明显。③《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的影响着世界文坛。④20世纪60年代中期,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属“儒学文化圈”的范围,历史上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无不深受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台湾、香港更是中国领土。“中体西用论”空调一般是多少瓦的积极作用:“中体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被经世派、洋务派和维新派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经世谋略,以传统的“器变道不变”为依据,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这对于当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中体西用”的另一积极作用在于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的挑战,认为“修己”可以通过“留学机构哪个好中学”来实现,而“事功”则要借助“西学”,也即“通经”已不必然能够“致用”宋威龙和王以纶床戏。这就使儒家经典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遭到了破坏,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消极作用:当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要求改变传统文化的“体”——纲常名教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时,这与“中体西用”论要维护的“体’产生了严重冲突,因而这一文化主张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趋向的阻力。到戊戌维新时,“中体西用”论更成为阻碍社会进步思潮的逆流,因而不断受到批判。但这一文化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化一直有着很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的“新东方文化论”、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以及主张“返本开新”的现代新儒家,都与“中体西用”有着千丝万缕
的思想联系。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主潮。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先进文化的结晶,一经传入中国,就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起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思想和理论,都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顺应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十分注重文化建设。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