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讲义-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加拿大VS克罗地亚
正当行为是指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是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的行为。主要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救行为、正当业务行为(医疗行为、竞技行为)、履行职务行为(履行法定职务行为、执行命令行为)、被害人承诺行为以及法令行为等。
我国刑法只规定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种正当行为,
学习重点胡琴图片
正当防卫(概念、条件、)
墨梅 古诗
防卫过当的责任
紧急避险
第一节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沿革
(一)正当防卫的由来
正当防卫蜕变于私刑,萌生于复仇,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一切生物都具有食欲、性欲和防卫三大本能。但是人的防卫不同于动物,即人以的联合力量和集体的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
正当防卫产生过程:
氏族复仇——私刑——正当防卫
氏族就是为了弥补个体范围不足而产生的。
国家不同于氏族的是建立公共权力,而刑罚权则是这种权力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刑罚并没有完全取代复仇,在某些情况下,允许私人复仇。使私刑合法化,成为刑罚的补充形式。但是广泛存在的私刑,势必会消弱国家刑罚权,危害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乱。因此,私刑逐渐受到限制。最终法律只是在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依靠国家的刑罚权保护公民已经来不及的紧急情况下,才允许公民以暴力的手段保护本人的认人身和其他权利。
(二)古代法中的正当防卫
1.中国。
中国关于正当防卫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眚灾肆赦”。
到唐代,《唐律》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法律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的典范,“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
清朝遗留下的正当防卫案例,可以考察但是的正当防卫的概念。如清朝张船山的《拒奸杀人之判》。
我国关于正当防卫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11年的《大清新刑律》中。喝酒的幽默句子
2.西方。
真正为现代正当防卫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洛克。
正当防卫制度在刑法中地位的真正确立是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该法典第6条规定:“防卫他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生命而杀人行为时不为罪。”
20世纪以来,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垄断的出现,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逐渐取代了启蒙时期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法律。反映在正当防卫理论上,就是不再将正当防卫看成是维护个人利益的行为。而是将其视为维护社会利益的法律行为。因此,强调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反映到正当防卫的刑事立法上,就是提出了防卫过当的概念,并做出了将防卫过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规定。例如,1908年《日本刑法》第36条规定:“(1)为防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对于急迫的不正当侵害而采取的出于不得已的行为,不处罚。(2)超过防卫限度的行为,根据情节,可以减轻或免除其刑罚。
二、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一)概念。
刑法第20条第1、2款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正当防卫是国家赋予公民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一项权利。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即使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其他权益造成损害也不负任何责任。但是,正当防卫的权利并不是毫无限制。为了避免公民滥用这种权利,我国刑法在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时,又明确地规定了行使正当防卫权利应受的限制条件。
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同时满五年唯一具备主客观诸要件,具体为:
1.防卫意图
案例:某甲素与某乙有仇,某日预谋杀害某乙,遂持入室。此时,某乙正举刀欲杀某甲。而某甲对此毫无察觉,按其犯罪预谋,入门就对某乙当头一,将其击毙。问: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历史学有哪些专业
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防卫意图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具体包括防卫认识和防卫目的。
(1)正当防卫意图的内容
A.防卫认识。
a.意识到存在不法侵害。
b.防卫人必须认准不法侵害人
c.防卫人必须认识到不法侵害之正在进行
B.防卫目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