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成功的哲学阐释
中国道路成功的哲学阐释*
韩    震
提  要:中国的发展奇迹有着坚实的基础,并现实且雄辩地证明了中国道路成功的必
然性。所谓中国道路的成功,是因为我们辩证地把握了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既不让独立自主影响改革开放,也不让改革开放削弱独立自主,二者始终是相互促进金钟国综艺
的。而且,中国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即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引导。最
为重要的是,中国道路的成功源自作为最大特和最大优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
使命召唤2怎么玩此,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下,中国独立自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
步步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道路  独立自主  改革开放  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
作者韩震,男,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北京  100088)。
手机话费买东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出了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一方面是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另一方面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如果中国道路让中国日益衰落,而不是日渐强大,当今世界能这样关注中国吗?不过,“奇迹”一词,似乎给人感觉是偶然的,但实际上,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有着坚实的基础,中国道路的成功是必然的。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数十年高速度的经济发展,绝对不是一种偶然,雄辩地证明中国选择的道路是成功的,中国人民的抉择是正确的。
一、中国道路成功在于独立自主地进行改革开放
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成功?对此,人们可以有多方面的解释。但是,在笔者看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战略、制度及社会政策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战略、制度或机制以及政策构成了一个国家独特的发展道路。近代以来不同的历史阶段,同样有亿万民众,同样有国际竞争,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获得了成功?这说明选择什么道路,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成败。在当代中国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专项“新时代中国特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1)的阶段性成果。
观察与思考  2021年第3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一系列选择中,有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支撑了中国道路的成功:一是独立自主,二是改革开放。如果说1949年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那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是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活的灵魂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独立自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由于独立自主,中国才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才能真正做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才重新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如果没有独立自主,中国不可能有自己的选择,即使有选择也无法选择真正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道路。可见,独立自主是正确选择中国道路的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道路的选择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因此,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就不可能有当下的中国道路。
青蛙折纸
然而,仅仅独立自主还是不够的。一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变革不适应发展状况的体制机制,而体制机制的改革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二是当资本的逻辑让各国分散孤立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世界性经济时,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合作,只有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推动知识的增长、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
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在国内需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国外则有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中国人民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在“一边倒”的外交环境下,中国获得了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与支持,但也容易把苏联模式看作“社会主义”的样板。后来,尽管与苏联关系恶化,但并没有完全冲击与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反而强化了中国人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特殊理解。这种“自力更生”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让人们片面地理解自力更生,甚至有人把独立自主与对外交流合作对立起来,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内向性思维逻辑。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这种内向性思维逻辑又进一步把某些体制机制固化下来,成为轻视甚至敌视外部合作的习惯性意识。实际上,封闭不可能有发展的活力,也不可能有真正世界历史意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爆发出来的发展热情和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时间久了也就在僵化的体制机制和习惯中逐渐冷却下来,加之“左”的错误的干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以及对20世纪末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在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再次睁眼看世界,大大拓展了中国人民的国际视野,开启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是自然时间均质化的流淌,而是随着人类实践创造性活动而体现出其发展脉动节奏的。历史有时是以社
会变化量的铺展和积累为主,长时段内似乎停滞不前、变化不大;有时则显现出社会发展质的飞跃,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出现结构性、革命性变化。当人们的认识和选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时,历史就会大步前行;当人们的认识和选择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相悖时,历史的脚步就会踌躇不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就属于江河奔腾、高歌猛进的时代。可见,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能否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乘势而上,往往是历史兴衰的根源。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国家和民族就能更好地前进。
中国道路成功的哲学阐释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无能,特别是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而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却让亿万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全球,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道路。就此,曾经指出:“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对内也要开放搞活,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框框。”①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成为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十月革命”相媲美的伟大历史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②
二、正确把握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独立自主似乎与改革开放有矛盾,既然过去的一切是自主决定的,为什么还要变革?既然要独立,为什么还要对外开放?但是,另一方面,矛盾的张力恰恰蕴藏着积极的能量和动力,不仅独立自主地根据变化的条件进行变革,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而且独立自主地向世界开放,才能有更广阔的舞台、更多的合作机会来促进自身发展。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才能凸显独立自主的价值,完全内向的闭塞则是自我封闭而已。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恰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如果用独立自主排斥改革开放,那就是以往僵化或“左”的选择,让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不仅不能发展自己,甚至让自己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如果用改革开放否定独立自主,那么必然在外部强势压力下丧失自主权和独立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没有独立自主的改革,必然是自我否定的“他者化”过程;没有独立自主的开放,必定是被外部强权支配的自我边缘化进程。有了独立自主,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而开放则成为在国际合作中争取双赢的自我壮大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中国奇迹”或曰中国道路的成功,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辩证地把握了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既不让独立自主影响改革开放,也不让改革开放削弱独立自主;二者反而始终是相互促进的。历史的辩证法决定了这个把握过程也是充满矛盾的演化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灵活地加以调整。实际上,一代人往往只能完成矛盾运动的一个主要方面,还往往将矛盾推向某种逻辑上的极端,从而让历史走向矛盾的另外一个主要方面。这也许就是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
一代人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求在1949年就全面地、一劳永逸地选择了中国道路,既独立自主又改革开放,那是不符合客观历史辩证法的。
环顾全球,如果某些国家没有像中国的发展这样有成效,或许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处理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有的把改革开放变成了对他国的照抄与模仿,造成了邯郸学步或东施效颦的结果;有的则把独立自主搞成了固步自封或夜郎自大,以原教旨主义的偏执态度处理国际关系,使自己丧失了随时代前进步伐而发展的意愿和机会。
①  《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1页。形容观众多的成语
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观察与思考  2021年第3期
三、正确的道路在于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引导
那么,为什么中国能够很好地处理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呢?这主要是中国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即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引导。
当然,中国道路的成功也在于,中国有着悠久且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国学者佩曼认为,中国
的成功在于,知道如何制定目标,并以务实的方式实现想法。有两个词代表着中国人思维方式以及未雨绸缪、自我革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一是“易”,意思是变化;二是“维新”,意思是不断更新。① 中国的历史传统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是我们文化上的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基因。但是,历史不会自动延续成功,因此历史也曾经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行为主体必须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的正确与否,就要依赖历史主体所持有的世界观。
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条出发,尤其不能从“洋教条”出发,这就是独立自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②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③ 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选择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逻辑起点,贯穿在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过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宣布中国特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是中国道路在历史偶然性之中走出必然发展大趋势的根据。
第二,坚持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者善于正视社会变化和各种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寻动力,推动历史不断发展。世界是永恒运动、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更加复杂而快速。唯有确认运动变化,主动引导运动变化,才能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中国人民主动选择历史发展的道路,以持续的创新适应和引领历史的变化,而且通过制度创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知识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不断自主创新制度以便调整社会关系、扩大交往范围的过程。制度创新激发了创造活力,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充满活力,也大大增强了知识生产的动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
① 参见《西方国家可以从中国学到什么》,《参考消息》2019年1月31日。
②  《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③  《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中国道路成功的哲学阐释
西斯·高锐表示:中国的成功归功于领导层深思熟虑的战略,不断推进创新,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运行在更高价值水平上的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也指出,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①
第三,坚持唯物史观,把人民众看作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从“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人民至上”:自革命战争年代从众来到众中去,立足依靠人民的“人民战争”,到和平建设时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都体现了这一基本的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众观,坚持众路线,坚信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只有调动和激发人民众的首创精神,历史发展才能获得持续的动力。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所有工作都是植根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成为衡量人心向背的尺子、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中国道路成果的价值依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近期发布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表明: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全面提升,至调查结束的2016年,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保持在70%以上,其中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1%。这显然得益于中国数十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中国通过社会治理推动减贫事业、保障弱势体利益、全面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反映。研究人员通过对2003至2016年13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两个重要的趋势:一是收入较低的居民满意度增幅高于高收入居民,二是内陆地区的居民满意度升幅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这是对政府持续扶贫和促进社会公正政策和效果的认可。②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忘一切为了人民幸福的初心,才能够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为中国道路的成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坚持科学思维。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在工作中把握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譬如,历史思维就让中国的发展建立在更加长远的战略性思考之上。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蒙蒂就认为:“如果要读懂中国,绝对不能无视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化对于中国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属于中国最本质的东西……历史会影响一个国家民众的个人心理和整个社会心理,历史也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③ 中国悠久的历史,让中国人获得了长时段看待世界问题的战略眼光。“如今西方在政治决策中越来越深地陷入短期主义……因为西方政治家越来越短视,现在只剩下中国具有长远眼光和在全世界进行投资的视野。”④ 中国共产党着眼于2050年及其后的目标,但是某些西方政客只能在推特上对当下的问题作出反应。不过,蒙蒂只从历史的角度讲,没有从历史思维的方面去分析。实际上,历史已经是历史,永远在那里,但是唯物史观才能支撑正确的历史思维。再如,法治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但从思维的层次上确立法治在社会中的地位,这就使法治的作用具有了更深刻的建构性意义。还如,底线思维,它与日常生活中说的“底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联系而言,都是行为中的底线或边界意识,但是底线思维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底线意识,使其上升为工作中自觉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与质量互变规律联系在一起,即不仅是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实际上任何量特别
① 李爱社:《中美之争的命门》,《联合早报》2020年8月20日。
② 参见陈禹同:《美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满意度高》,《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31日。
③④ [意]马里奥·蒙蒂:《西方应学习中国长远眼光》,《参考消息》2018年4月25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