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远古至战争前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历代王朝演变和时代变迁之外,还应兼及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
教学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8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来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掌握我国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与解体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历史资料,了解氏族制度的发生与内部结构,从中探索原始社会的特点与文明起源的进程。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今日立秋具体时间一、中国猿人的活动遗存
禄丰古猿;元谋人(距今年代,人工打制石器,用火遗迹);蓝田人;北京人(化石、石器及用火遗迹)。
二、北京人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
打制石器;经济生活方式;血缘家族。
三、早期智人(古人)时期生产技术的改进
早期智人(古人)的代表性遗存;早期智人的体质;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工取火方法;血缘家族的发展。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
一、晚期智人(新人)时期氏族制度的确立
晚期智人的代表性遗存;弓箭的发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活领域扩大;缝制衣服与审美观念;族外婚的实行;母系氏族制的确立。
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
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存;原始农业的发明;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三、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村落结构
聚族而居;居住区、窑场与公共墓地;婚姻形态的变化;社会生活状况。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父系氏族公社的重要文化遗存;婚姻形态的变化;居住与墓葬的变化。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经济发展
早期铜器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
商品交换的出现;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
四、传说时代
传说中的部落集团;部落集团的大战;军事民主制时期;掠夺战争与“禅让”制。
五、原始文化
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动植物初步知识;原始宗教;文字的萌芽;原始艺术。
第二章夏、商(6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夏、商的兴亡及其重要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方面掌握奴隶制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初步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本章应着重分析夏、商的国家机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考古学的成就说明夏、商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基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一、夏朝的兴亡及其国家机构
夏朝的建立与巩固;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社会经济的发展;夏朝的国家机构;夏朝的衰亡。
二、夏文化的探索
夏文化的典型遗址;考古发掘反映的夏朝社会状况。
师恩难忘手抄报
第二节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展
一、商朝的建立与发展
商族的兴起;商王朝的建立;九世衰乱与盘庚迁殷;武丁统治的极盛时期。
二、商朝的奴隶制经济
农业生产;畜牧与狩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交通。
三、商朝的国家机构与阶级关系
商王与中央官僚机构;中央与地方区域的明确划分;军队的组成及兵种;刑罚制度;商代的阶级构成。
四、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与商朝的衰亡
人殉与人祭;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商朝后期的腐朽统治;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及败亡。
第三章西周(6学时)
教学目的:介绍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西周官僚机构与政治制度内容,正确估计西周的生产力水平,掌握华夏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出对西周社会性质与我国奴隶社会特征的正确看法。
教学重点:掌握西周的官僚机构与政治制度,了解井田制、“工商食官”的含义与性质,了解西与周边各国的关系及华夏族形成的进程。
第一节西周的建立与巩固
一、周族的早期历史
周族的兴起;周族的迁徙;文王建国。
二、武王灭商与周公东征
牧野之战;武王迁都;武王灭商的意义与作用;周初的政局;周公东征。
三、分封制与宗法制
羊绒衫怎么洗
周初的分封制;分封制评析;宗法制的内容与作用。
四、国家机构
周王与中央官僚机构;诸侯国的官僚机构;西周的军队。
五、礼制与刑罚
礼治的源起;周礼;维护周礼的刑罚。
六、西周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与东夷、淮夷;与荆楚;与玁狁。
第二节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一、井田制与“国”、“野”分治
井田制的内容、性质及作用;“国”、“野”分治的基本国策。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与产量增加。
三、“工商食官”与工商业
“工商食官”;“百工”;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官府商业与民间贸易。
四、西周的阶级结构
奴隶主贵族;平民;奴隶。
第三节西周的衰亡
一、厉王专利与“国人”
西周王朝的转折点;周厉王的暴虐统治;国人。
三、宣王“中兴”与西周衰亡
宣王“中兴”;幽王的奢侈腐败与西周的灭亡;平王东迁。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数学与医学。
二、宗教观念与哲学思想
夏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尚书》、《易经》反映的哲学思想。
三、文字和教育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学校教育的开创。
四、艺术与礼乐
青铜与雕刻艺术;音乐与舞蹈;维护等级制的礼乐。
第四章春秋(6学时)
教学目的:要从纷繁的历史事件中,把握春秋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的社会状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部矛盾运动,从而明确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制度正在孕育的变革时期。
ukulele教程
教学重点: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大国争霸的背景、概况、实质与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化。
第一节大国争霸
一、王室衰微
周天子地位日益下降;诸侯国实力日渐增强;影响较大的诸侯国。
二、齐桓公首霸中原
管仲改革;“存邢救卫”;召陵之盟;葵丘之盟。
三、晋楚争霸
晋国的发展;城濮之战;践土之盟;鄢陵之战。
四、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国的发展;秦晋“殽之战”;秦霸西戎。
五、弭兵之会
弭兵运动的思想基础;弭兵会议。
六、吴越争霸
吴、越战争;夫差称霸;勾践称霸。
七、大国争霸的实质与影响
“春秋无义战”;大国争霸的作用。
第二节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一、铁犁牛耕的出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重视水利灌溉。
二、井田制的逐渐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井田制的瓦解;各国赋税制度的改革;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三、工商业的发展与私营工商业者的活跃
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业城市开始兴起;商人的活跃。
第三节奴隶平民起义和大夫兼并
一、奴隶起义和国人
统治者的苛虐暴政;“多盗”的社会问题;奴隶起义;国人。
二、大夫兼并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鲁“三桓”执政。
三、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僭越周礼;成文法的产生。
第五章战国(10学时)
教学目的:要掌握战国历史的特点,统一趋势的形成以及秦统一的原因,理解各国变法运动推动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封建制的确立,了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各国变法的成就与争霸战争的关系;统一趋势的形成与秦的统一;封建制的确立与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与进步。
第一节变法运动与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变法评析。
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猪的价格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征兵制和常备兵的建立;官僚制度的形成。拍摄角度
第二节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一、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铁农具普遍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年两熟制开始推广。
二、手工业的进步
采矿与冶铁业;青铜制造;纺织业;漆器制造;煮盐业;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
三、商业的繁荣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金属货币广泛流通;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出现;盛行。
四、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地主阶级的形成;自耕农;佃农与雇农;奴隶制残余大量存在。
第三节封建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一、魏齐争霸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二、合纵与连横
张仪倡导“连横”;公孙衍推行“合纵”;秦楚之争;秦齐并尊;苏秦的合纵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