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古诗(集锦15篇)
关于春天的古诗(集锦15篇)
关于春天的古诗(集锦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春天的古诗1
1、《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搞笑小品大全5、《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苹果怎么取消订阅自动续费8、《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0、《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少爷霸爱小丫头txt下载
11、《玉楼春》【宋】辛弃疾
判决离婚!女子5年第5次离婚案宣判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含蓄幽默表达自己生日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
关于春天的古诗2
1.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2.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4.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6.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
7.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王守仁《春晴》
8.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0.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1.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杨载《到京师》
12.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1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14.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1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6.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草》
关于春天的古诗3
《又见飞鸟》
作者:似蓝非梦
过冬的季节,一只倔强的飞鸟,
没有去温暖的地方,而是去更冷的地方。
一个不喜欢的地方,过一个不一样的冬。
过冬的季节,一只瘦弱的飞鸟。
在没有伴的地方,默默的等待温暖的太阳。
就在明天,离开这尽相思的地方,
萨尔曼 汗来吧,龙城的春天一座美丽的城市。
那才是飞鸟栖息的地方。
关于春天的古诗4
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据我了解,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能熟练背诵《春晓》。然而,古诗的学习,仅仅做到熟练地背诵那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
这样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学习古诗,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去。
读诗题,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让学生流露出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呢?张若田先生说:“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古诗词的教学更应以读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把全诗读正确流利。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引领学生逐句诵读领会。读第一首可抓住“好”、“知”、“当……乃……”、“润”、“潜”、“细”、“无”等字提醒学生注意;读第二首抓住“不觉”、“处处”、“啼鸟”、“多少”等词语让学生读好。
本以为二年级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说话练习中发现许多孩子思维定势了。可能是设计的练习框住了他们的思路了吧。
关于春天的古诗5
1、《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鉴赏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
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
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