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社会下的德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欧洲语言状况的复杂性是欧洲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映射。英国
“脱欧”后,欧盟27个成员国共使用24种官方语言,
境内还有60多种地方语言,部分移民和难民体还使用多种非欧盟本土语言。针对这样复杂多样的语言状况,欧盟一直采取语言促进政策,对小语种尤其持保护态度。作为欧盟领头羊的德国基于其多语种、多文化的社会现实,积极响应欧盟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它的多语教育政策。德国的教育事务归各州管辖,
州文教部制定自己的文化、教育政策,其总体指导方针一致,细
微之处存在差异。
德国小学重视德语教学,
外语教学不是德国小学的重点,英语成绩至今也不计入小学毕业总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越来越得到关注。目前,巴登—符腾堡州小学阶段(4年)均开设了英语课,巴伐利亚州在三至四年级开设了英语课。长期以来,对于学生“何时开始外语学习”(非自然习得第二语言),在欧洲语言学界占上风的观点是不宜过早,
直到21世纪初期,德国学生正式开始学习外语的年龄是五年级,
即中学伊始。对照十多年前的状况,如今德国显然已经在外语学习“早开始”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讲,
德国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对英语产生第一感觉,并发展基本的交际能力。他们将获得
对英语的初步认识,自觉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将异国视为世界的组成部分。鼓励他们宽容地将其他语言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进行比较,面对多元文化的现实,不担心接触,不怀有偏见。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意识,并为终身学习开辟一种反思性的方法。
起亚k3尺寸
[1]
德国中学进行分层教育,
按学业难度的高低,初中阶段分为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其中,文理中学初高中一贯制,代表了德国中学最高的学业水准。本文以文理中学为例,介绍德国中学的语言教育状况,其一是因为文理中学是德国中等教育的旗舰,备受舆论关注,其二是因为文理中学因提供多门外语教学而成为德国语言教育政策的主要对象。
多语社会下的德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文/黄崇岭
摘要:欧洲语言状况的复杂性是欧洲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映射遥针对多语种的情况袁欧盟一直采取语言促进政策遥德国基于其多语种尧多文化的社会现实袁积极响应欧盟政策袁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它的多语教育政策遥文章介绍了小学和中学的外语教育政策以及大学的语言教育政策袁从中总结了这3个教育阶段德国语言教育的特遥
关键词:德国教育语言教育语言政策作者简介:黄崇岭袁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尧
选专业
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德国的文理中学最为常见的三个学科方向是古语言、新语言、自然科学—技术,其中选择古语言方向的学生较少。古语言方向和新语言方向的区别是前者提供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两门古代语言科目,而后者仅提供拉丁语。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是现代外语三门常规科目。德国的文理中学非常重视语言教育,古语言方向和新语言方向的学生必须学习3门外语,自然科学—技术方向的学生必须学习2门外语,八年级以后可以自愿选学第三或第四门外语。加上母语德语,语言类课程可同时达到4门。
德国非常重视人文类课程教学,在所有课程中,除了德语和数学,外语是最受重视的课程。第一外语通常是英语、拉丁语或法语,从五年级开始学习。第二外语和第一外语的语种基本相同,从六年级开始学习。第三外语一般为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俄语、汉语,从八年级开始学习。绝大多数德国家长希望孩子的第一外语为英语,少部分家长希望孩子选择拉丁语。学习拉丁语一方面对于大学学习医学很有帮助,另一方面是拉丁语一向被看成是欧洲古代文化的基石,曾经是贵族的语言,社会上层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拉丁语。尽管如此,文理中学的拉丁语供大于求,一些学生会因没有进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班级而被调剂到拉丁语为第一外语的班级。
下文以巴伐利亚州为例,介绍州文教部开设英语、拉丁语和汉语课程的思路。选择这3门语言重点介绍,目的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德国人对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对构成欧洲文化基石的古代语言和对在世界上日趋重要的东方大国语言的态度。
英语是全球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在诸多职业领域作为世界通用语发挥着核心作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全球流行文化等领域已成为行业基本用语。学生在高中掌握的英语技能是为大学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其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语言学习促使学生看待世界的视角更加独特,同时对其他文化、生活方式持开放态度,能够批判性地反思[2]。该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英国、美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非洲英语国家的文化。
拉丁语课程以拉丁文字为基础,延伸至对拉丁语言和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是欧洲传统文化的基石。拉丁语作品是中世纪欧洲文学创作的典范,学生需分析大量文本的结构和语体,掌握文本的美学维度,阐释其内容。拉丁语的语法结构使学生可以对其语言功能有基本的了解。拉丁语作为罗曼语言的起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现代外语,而且可以启发学生对一些外来词的理解和使用。[3]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母语,也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中国文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字和语言结构。中国在世界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与德国的紧密合作需要双方开展建设性的互动。经济、生态和政治上的相互依存以及文化的相遇,使人们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见解。在汉语课程
中,德国年轻人接触到中国文化。德国学生还可以参加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汉语水平考试,获得该考试证书是留学中国的前提条件,并且也得到众多国际雇主的重视。[4]
上述3门外语课程都高度强调其代表的文化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德国对欧洲传统人文思想的坚守和对异文化的尊重。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德国政府赋予文理中学语言教育以重要地位,体现了其对
语言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
与中学语言教育注重价值观不同,大学语言教育更多秉承实用主义原则。虽然国家不断出台纲领性的指导文件,但德国大学高度自治,各大学对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完全出于自身的考量。有的学校就语言教育专门出台了单独文件,给予其很高的地位;有的学校则把语言教育政策融入国际化战略中,
统一布局。黑提格(Hettiger)201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前者约占大学总数的10%,后者约占大学总数的57%,同时29%的受访学校表明,除了纲领性文件,学校还制定了细化的实施措施[5]。近年来德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一直不理想,语言教育政策及国际化战略无疑是改变自身形象、提高国际排名的重要手段之一。就被列入各高校的语言教育政策具体举措,黑提格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加强对邻国语言的关注;二是加强对德法双语的关注;
三是加强对专业用语的关注;四是将语言培训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五是将语言教育政策向东方倾斜(亚洲和俄罗斯);六是高校建立翻译中心[6]。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 )和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RK )也多次提议关注如下内容:
祝教师节快乐图片一是专业课程的授课语言;二是专业论文的撰写语言;三是专业知识获取渠道的语言;四是对国际交流重要的语言;五是对毕业后工作岗位重要的语言。
(一)语言中心———语言教育政策贯彻的核心部门
通常来讲,德国大多数高校制定语言政策时涵盖四大部门:校领导层、语言中心、国际处和专业院系,其中语言中心是核心部门,它的功能和语言教育直接相连。
德国高校的语言中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因高校内部和社会上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不满意,当时在联邦德国境内有
一批高校率先建立了语言中心。高校对外语类学生的培养长期局限在文学领域,一旦他们从
事非学术性工作,外语能力就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对外语教育改革的呼声催生了语言中心的产生,语言中心设立之初的任务是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有科学指导的外语培训[7],与传统的以文学培养为宗旨的语言文学系大相径庭。如今,语言中心在各个大学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它提供的部分课程可以纳入学分系统,和语言文学系各司其职,成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校的语言中心的发展依然受到严重制约,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语言中心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言中心所做的教学研究在语言学家眼里难登大雅之堂,学术论文鲜被关注。二是各高校语言中心的经费严重不足。据黑提格的调查,目前语言中心的经费主要来自校长基金、学校投入的国际化经费、各系的支出、第三方资金和其他的资助经费。近年来德国高校的科研经费虽然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学校的公共经费支出一直下滑[8],划拨给语言中心的经费有限。三是语言中心的员工和项目发展堪忧。牛初乳排行榜
受经费所困,语言中心只能大量聘用合同制员工,
较少聘用正式教师[9],此外往往出现项目无法开展、已实施的项目无法评估、多语难以实现的情况。
(二)德国高校语言教育政策的侧重点虽然各高校的语言教育政策各有特,但总体而言有如下几大侧重点。
1.推动德语作为科学用语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德语作为科学用语的地位不断削弱,
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已经完全无法和英语匹敌,
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情况略好,但依然摆脱不了落后于英语的局面。语言学家、语言政策制定者们认为振兴德语刻不容缓,主要理由有以下五点。一是德语
是德国人共同的文化财富。二是语言和文化应
紧密相连,促进德语作为科学用语是保护德国人思维的重要方式。三是促进德语作为科学用语可以让使用母语写作的科研人员在论文风格的差异性、表述的精确性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四是促进德语作为科学用语可以使部分学科,尤其是人文和社会学科更好地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性。五是促进德语作为科学用语能够使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德国大众所接受,并为大众服务。语言政策制定者的呼吁得到了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赞同,联邦议会、联邦参议会、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洪堡基金会和大学校长联席会
议多次在各种场合表示要促进德语作为科学用语。然而在大学内部,这项政策却引起了不同的反响,黑提格的调查显示,只有14%的高校表示其校内文件明确要求促进德语作为科学用语[10]。学者们对这项语言政策也不关心,他们注重的是文献被引率,这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英文发表论文,尤其是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公式和图表是第一位的,语言只是其次。
2.提高留学生的德语水平,加快文化融合进程
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英语官方语言的留学目的国,而且在德国高校就读的国际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母语为非德语的国家,这意味着大量的国际学生来德国前必须学习德语。正常情况下通过大学入学德语考试至少需要学习800~1000学时,而这仅仅是允许入学的起始水平,并不意味着能够听懂教师课堂授课的内容。随着专业学习的开始和德语语言强化学习的结束,很多留学生的德语水平还会下降,因此国际学生对德语培训的需求很大。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对国际生就学校各项支持性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德语培训的受欢迎度名列前茅。联邦教研部(BMBF)曾负责高校国际交流事务的官员乌尔里希·瓦尔(Ulrich Wahl)表示:为了提高德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必须瞄准那些有专业潜力的留学生,德语水平低不应成为他们在德国留下的阻力[11]。由此可见,提供国际生德语语言课是贯彻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措施。
3.提高本国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其为国际交流做好准备
日本文化特点21世纪以来,国际交往和人员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博洛尼亚进程”更是促使德国大量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去国外交流学习。除了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们出国交换的重要动因。而当问及交换的最大成果时,学生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收获排在了专业收获之前[12]。然而,德国高校对这一现象的反应似乎有些迟钝,他们认为熟练掌握英语足以应对各种国际交往的场合,对学生学习其他外语的诉求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根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所做的调查,近1/3的学生在交换之后表示,他们的外语能力不能胜任基本交流[13]。为此,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在2008—2011年的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各大学的专业院系要提升外语培训的地位,尤其是加强专业外语的培训,并且要求将外语培训的内容纳入课程大纲[14]。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抓住这一契机,在2011年的语言政策公告里建议各专业院系把外语学习作为要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15]。2017年,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更加明确地表明:课程的国际化和学生的多语能力相辅相成,推荐各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普通外语和专业外语学习机会,并且将其纳入教学计划[16]。至此,在政策层面上国家态度进行了大转变,因为1991年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曾指出:鉴于培养方案的负荷过重,正常情况下外语课不应纳入培养的必修环节。[17]
4.利用既有资源,促进祖籍国语言发展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加之难
民数量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有移民背景的德国居民越来越多,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按照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共有2080万生活在德国的居民有移民背景,占总人口的25.5%[18],学校里有移民背景的学生人数也迅速增长。有移民背景的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德国本土青少年,但他们的优势是或多或少掌握着祖籍国语言。根据调查,目前德国高校中祖籍国语言比例最高的是波兰语和土耳其语,其次是俄语。[19]
祖籍国语言在德国长期以来不被重视,它往往被打上“难民语言”“流亡者语言”“客工语言”的标签。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被看成是欧洲的文化财富。然而波兰语、
土耳其语、俄语和汉语的地位依然不容乐观。专家认为,社会各界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俄罗斯和土耳其两国在地理上都起着欧亚桥梁的重要作用,两国均为欧洲一些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那些在德国接受教育且能够熟练掌握这些语言的移民二代,无疑是双方交往的重要使者,也是德国的巨大财富。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祖籍国语言的促进状况并不乐观。学校鉴于课程参与人数较少,往往不愿投入经费资助;而院系方面对于这些原本就掌握祖籍国语言的学生能借此轻易获得学分心存不甘。尽管如此,在如今欧洲倡导“多语化”的背景下,祖籍国语言的促进是顺应潮流的。雷根斯堡大学的“移民二代项目”(Secondos-Programm )的口号为“在雷根斯堡大学和祖籍国学习”
,学生可以有一学期的时间到祖籍国交流,
yy礼包
本科阶段还提供祖籍国的语言和文化课。目前该项目的伙伴国家是克罗地亚、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和匈牙利,由此看来德国高校瞄准的祖籍国语言主要涉及近邻、政治及贸易伙伴国家。
参考文献:
[1]Staatsinstitut f俟r Schulqualit覿t und Bildungs鄄forschung M俟nchen.LehrplanPLUS,Grundschule En鄄glisch 3/4[EB/OL].[2020-03-01].www.lehrplan鄄plus.bayern.de/fachlehrplan/grundschule/4/englisch.
[2]Staatsinstitut f俟r Schulqualit覿t und Bildungs鄄forschung M俟nchen.LehrplanPLUS,Gymnasium En鄄glisch[EB/OL].[2020-03-02].www.lehrplan鄄plus.bayern.de/fachprofil/gymnasium/englisch/ausprae鄄gung/englisch.
[3]Staatsinstitut f俟r Schulqualit覿t und Bildungs鄄forschung M俟nchen.LehrplanPLUS,Gymnasium Latein [EB/OL].[2020-03-02].www.lehrplanplus.bay鄄ern.de/fachprofil/gymnasium/latein.
[4]Staatsinstitut f俟r Schulqualit覿t und Bildungs鄄forschung M俟nchen.LehrplanPLUS,Gymnasium Chi鄄nesisch[EB/OL].[2020-03-03].www.lehrplan鄄plus.bayern.de/fachprofil/gymnasium/chi/a
uspraegung/chinesisch.
[5][6][10][13][19]HETTIGER A.Sprachenpolitik an deutschen Hochschulen[M].Baltmannsweiler:Schneider Verlag Hohengehren,2019:47,49,221,225,321.
[7]Wissenschaftsrat.Neugestaltung der Ausbildung im Bereich der Fremdsprachen [R]//Wissenschaftsrat.Empfehlungen zur Struktur und zum Ausbau des Bil鄄dungswesens im Hochschulbereich nach 1970.Band 2:Anlagen,Bonn:Bundesdruckerei,1970.
[8]TEICHLEER U.Hochschulsysteme und quan鄄titativ -strukturelle Hochschulpolitik.Differenzierung,Bologna-Prozess,Exzellenzinitiative und die Folgen[M].M俟nster/New York:Waxmann,2014:158.
[9]VOGEL T.Die Integration von Sprachausbil鄄dung und Sprachpr俟fungen in die Hochschule als kul鄄turelle Herausforderung [J].Fremdsprachen in Lehre und Forschung,2012(47):130-149.
[11]WAHL U.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Hoch 鄄schulen-ein Deutschproblem[C]//MOTZ M.
Englisch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