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地理背景
1.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由于地理纬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的具有完全独立景观特征的东西带状延伸南北依次更替的的自然地理环境单元。
2.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体现在海陆交界地带特有的景观、宜人气候和内陆水面也无法提供的运动的环境的条件。
3.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的地质原因形成的奇特、秀美景观。
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不同基调景观间沿海与内陆间具有相互吸引、因此,他们互为客源地,与接待地。
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对一般环境和人为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具有单向吸引作用,一般环境、人为环境地区则是其客源地。
二、文化地理背景
1.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地理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称物质文化要素)和蕴涵在文化景观中的无形的气氛(称精神文化要素)共同构成的,是人类的创造与自然存在的复合体。
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地理环境也必然具有历史的延续与地域分异的两重性。
2、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丰富性
文化地理环境的时间差异指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物质文化要素所发生的变化。
文化地理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为创造的。其历史是用人类的历史单位———年来计算,自然地理环境是在地球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它的历史是用地质历史单位———万年来衡量的。
世界文化地理环境的三级差异:
一级差异———文化圈:文化圈是指受同一文化影响的地区(五大文化圈:欧洲、东亚、阿拉伯、非洲、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文化圈)。
二级差异———文化区:文化区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
三级差异———民族小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的民族特点、传统、风俗习惯、居住方式和生产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氛围。
3.文化地理背景的影响
(1)景观彼此差异越大吸引强度越大。最大的是异质文化区之间,其次是同质文化区域内不同文化区之间,再次是同一文化区内不同民族区域之间。
(2)不论同质还是异质文化区,历时越悠久、文化景观越丰富的地区,吸引强度越大。三、环境质量背景
在各地区,由于自然物质构成与自然发展史的不同,各种与生命有关的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背景含量也不同。
四、经济地理背景
1.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地
(1)经济发达为旅游者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经济发达的最基本标准有四点:知识、技术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高度的分工与高强度的工作量,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化现象,社会服务业的高度发达。
主观条件:经济条件、闲暇时间、人口文化水平高。
(2)经济发达促动国人出游: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观原因:渴望恢复由于工作单调、枯燥、紧张而受到影响的身心健康,渴望回归自然,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渴望体现主人的感受。
客观原因:国际经济再分配的需要,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奖励旅游。
中国大陆主要旅游客源地
国际旅游客源地:1、国外旅游客源地: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2、海外旅游客源地:港澳台地区;国内旅游客源地:集中在各地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地的中心城市:湖北武汉;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
2. 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主要的旅游接待地
世界上有两种经济发达地区:一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中心,一为历史较短的后起之秀。这两种地区所以吸引人,在于其与发达的经济同步发展起来的发达的文化。
3. 城市与乡村间的相互吸引激发
乡村与城市经济环境的根本差异在于,人口密度低、环境人为化的程度低、生活的节奏慢、民俗风情的文化氛围强。
五、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旅游地背景的影响最终结果是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而产生游客与资金的流动。
旅游客流形成的力称为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与制约条件有三点: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1.互补性:并不是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都存在相互作用。
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两地之间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是才能实现两地之间的作用过程,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如山地和海滩。
2.替代性:两个旅游地的互补性导致两地间的旅游流动。但是,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当游客在A和D两地间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另一个于B一样性质的旅游地C,于是A地游客转向C地移动这种现象为同类旅游地间的替代性。
3.可进入性:可进入性是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表现在:(1)具有互不可进入性的旅游地之间要有通达便利的交通条件.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起作用。(2)不同旅游地对距离的敏感性不同,和它们的旅游价值有关.另一方面旅游可达性也是时间的函数,主要受运输工具的影响。
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产生的客观条件,外动力。除此之外,激发旅游还需要两个条件:中间条件和内动力。
旅游需求的特点或规律
1.旅游流
当旅游者从自己的常住地出发,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观光游览、娱乐消遣,便构成了具一定流向、流量特性的游客体。
旅游流是旅游需求的空间表现形式。
旅游流的指标:流向是指某地旅游者根据其旅游动机、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等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流量是指某地旅游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该旅游目的地的数量。
旅游流的形成条件:
(1)旅游流的基本激发条件: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旅游者个人爱好。
(2)旅游地的接待条件
(3)旅游资源条件——吸引力
(4)距离衰减作用
(5)地区间经济、文化及历史方面的联系
lol游戏名字(6)其它因素
2.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特点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
地理集中指数G
3.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特点
季节性强度指数R
季节性强度指数适用于不同年份(时段)的比较和不同旅游地(设施)的比较。
高峰指数P
主要用于对旅游地进行比较或用于考察某一设施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高峰趋势。
旅游需求的预测
一、趋势外推模型
原理:假定历史数据的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依据一系列的历史资料,根据其相应的连续性推测未来形势。
类型:图形法、简单回归模型、冥函数模型、二次方程式模型、时间序列模型。
一对一小说简单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趋势外推数学方法,在研究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变化时较为常用。
数学形式为:y=a+bx
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a为常数项、b为y对x的回归系数。
因变量y是旅游需求或消费的度量。
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需求预测的时间不宜过长。
二、时间序列模型
原理:是将预测对象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成为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外推预测对象的未来值。这样,就把影响预测对象变化的一切因素由“时间”综合起来描述了。
方法:在时间序列分析中,预测过程首先要通过过去需求量的历史资料求出统计形式的拟合曲线,然后向前延伸这条拟合曲线,用以估计未来时段的需求量。
适用范围:时间序列模型主要用于解决对波动性旅游需求的预测,如对受到季节性影响显著的目的地的需求量预测就可以用这一模型。
三、季节性交乘趋势模型
适用范围:若历史资料数据的需求模型既有趋势又有季节影响,此趋势以稳定的速率上升或下降,其季节性波动在趋势部分的需求水准高时比需求水准较低时大,便可应用季节性交乘
四、趋势模型
五、结构模型
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应用多元回归数学方法来确定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引力模型属于结构模型。
六、引力模型
七、仿真模型
仿真模型是由趋势外推模型和结构模型结合而成的一组更为综合的系统工程,变量之间的反
馈、协同、阻抑效应等关系通过一组相互关系的方程来阐明。
关于爱的话题作文建立方法:系统动力学
定性模型——特尔菲法
1)确定预测题目
2)成立专家小组
3)制定调查表
调查表的格式:
(1)预测某事件实现的时间。表中罗列各个事件的实现时间及其实现的不同的概率(如:10%,15%,90%)。专家只须根据自己的判断,分别填上不同的实现时间。
(2)预测事件的相对结构比重。表中应罗列预测事件的结构成分及其可能的结构比率数。专家只须对应打“ ”。
(3)选择性预测。表中应罗列预测事件的各种可能选择的方案或意见,专家只须对应打“ ”。(4)排序性预测。这是对一系列事件希望做出优先排序的预测,表中应罗列这一系列事件,专家只须分别填写其序号。
4)进行逐轮征询:第一轮:把调查表发给各个专家,要求他们对调查表中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回答。在规定时间内专家意见收回。
第二轮:把第一轮收到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反馈”给每个专家,要求他们澄清自己的观点,提出更加明确的意见,要求专家回答。
第三轮:把第二轮收到的意见进行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这就是“交换意见”。这些意见是经过整理了的,不是具体说明谁的意见是什么,而是只说有几种什么意见,让专家重新考虑自己的意见。以后再这样一轮一轮地继续下去。
程序员的出路这种反复征询意见的轮数,在我国一般是三轮到四轮,外国一般用四轮至五轮。每一轮都把上轮的回答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整理。计算出所有回答的平均数和离差,在下一轮中告诉各个专家。平均数一般用中位数,离差一般用全距或四分位数间距。
5)做出预测结论
在反馈多次,取得了大体上一致的意见,或对立的意见已经非常明显以后,就停止提问题,把资料整理出来,做出预测结论。
德尔菲法的特点:
1)匿名性,各个专家互不见面,使专家打消思想顾虑,各自独立做出预测。
2)反馈性,专家可以从预测组织者那里得知各种反馈回的意见,使各专家能掌握全局情况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完善和修正自己的判断,提出独立的创新见解。
3)集中性,专家意见经过多轮反馈,意见渐趋一致,用统计的方法加以集中整理,可以得出预测结果。
旅游评价
一、评价的理论基础
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
对于旅游地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对于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估
2.技术性评估: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评价。
3.综合性评估:着眼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之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评估。
评价必然带有价值标准,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
和人类认知的比较法则。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的自身评价
(1)旅游资源特评价
(2)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地域组合评价
(3)旅游资源容量
(4)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吸引功能
(5)旅游资源的性质
2.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1)区位条件
(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条件
越南历史(3)环境因素
(4)客源市场条件
三、旅游资源评价地的方法
1.定性评价法
卢云亭:三三六评价法
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条件: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定量评价法:定量评价法是通过统计、分析、计算,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
技术单因子评价: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时,针对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作用的关键
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一般适用于自然资源的评价。综合性的多因子评价:综合性评价是对旅游规划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开发效益等三方面、多因素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其综合性体现在:既对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又对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进行评估,既包含主观性评价方法,又有包括客观性评价方法;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计算。但是,由于综合性评价牵涉的因素太多,变数太大,因此能较好体现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往往是一些定性方法。
评价系统中的各级评价因子,大部带有合适的权重。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四、旅游资源评价的模型
菲-罗模型
楚义芳模型
为何要进行旅游评价?
(1)通过旅游资源的评价认清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因素和外部条件,准确反映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为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旅游资源的评价突出旅游资源特,推出拳头产品,在市场上树立名牌产品的旅游形象。
(3)通过旅游资源的评价发挥区位优势,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筛选旅游资源,设计规划思路,确定旅游项目开发的先后顺序。
武汉
一、武汉城市圈范围
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