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第三节  秦 墓 的 埋 葬 制 度
一  秦 墓 的 分 布 与 分 类酒店客房部工作总结
 东周秦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陇东地区,到1994年,在已被发现的上千座秦墓中,关中及陇东地区的就有622座(1)。如今,随着咸阳塔儿坡墓地(2)和陇县店子墓地(3)资料的发表,关中及陇东地区东周秦墓已达900余座。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东周墓葬。中国奶粉排名
 虽然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秦人的进军步伐,包括山西、河南等地在内的关东地区亦开始出现秦墓,但东周秦墓仍主要以关中及陇东地区为代表,尤其是关中秦墓最能体现秦文化本(4)。有学者将关中秦墓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和四种类别(5),四个区域是宝鸡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大荔地区,这四个地区分别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中部、北部、东部,在前两个地区发现的秦墓较多,而后两个地区则较少;四种类别是随葬青铜礼器的A类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的B类墓,随葬日用陶器的C类墓,无随葬品的D类墓。亦有学者根据随葬鼎制,将铜、陶礼器墓分成三类,即五鼎墓、三鼎墓、二鼎墓和一鼎墓,另外,再加上实用陶器墓以及无容器墓,共分成五类(6)。也有仅将陵园大墓定为大型墓,余者皆划分为小型墓的(7)。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划分法,经综合而细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有“中”字形或“甲”字形墓道的大型青铜器墓;第二类是随葬青铜器的竖穴或洞室墓,即中小型青铜器墓;第三类是仿铜陶礼器墓;第四类是日用陶器墓;第五类:无随葬容器墓;第六类:无随葬品墓。
 
〖注释〗
(1)王学理、尚志儒、呼林贵等:《秦物质文化史》第302—303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 叶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5) 滕铭予:《关中秦墓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6)李进增:《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7)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二 典型东周秦墓
(一) 咸阳塔儿坡墓地
该墓地在咸阳市区东郊,于1995年发掘,发掘墓葬总计399座,包括381座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墓葬。这381座秦墓被分成洞室墓和竖穴墓,其中洞室墓为281座,竖穴墓为100座。有木质葬具者为370座,其中327座为一棺,43座为一棺一椁。另外,还有9座为瓮棺葬。381座秦墓中,除68座墓葬式不清外,有268座墓为屈肢葬,45座为直肢葬。该墓地有271座墓方向在270度左右,66座墓方向在0度左右,21座墓方向在90度左右,14座墓方向在180度左右。咸阳塔儿坡165座战国晚期墓中,除26座具体葬式不明以及23座为直肢葬之外,其余皆为屈肢葬,屈肢葬占70.3%,战国晚期洞室墓达111座,165座战国墓中,27座发现有椁,其中仿铜陶礼器墓6座,其余21座则为日用陶器墓。在该墓地发现了5座战国晚期瓮棺葬。165座战国晚期墓中,日用陶器墓有131座,陶礼器墓才29座。战国晚期日用陶
器墓中流行釜、罐、盒、壶、茧形壶、盆、瓮等;战国晚期陶礼器墓陶器组合为鼎、盒、壶、小口大罐、盆。该墓地出土陶器总计662件,出土铜礼器、车马杂器、兵器、钱币等合计319件。以28061号墓和34217号墓为例。28061号墓为竖穴墓(附图十九),墓向是350度,墓口面积13.02平方米,椁室面积为2.688平方米,棺面积1.3616平方米。墓主仰身直肢,随葬铜带钩及陶壶等。该墓为战国晚期墓。34217号墓为洞室墓(附图二十),墓向是260度,墓口面积14.7平方米,有梯形棺。墓主仰身屈肢,随葬陶壶和陶珠。该墓亦为战国晚期墓。
简笙傅筠淮小说(二)长安客省庄墓地
墓地位于西安市西南的客省庄之村北及村西(1),地处沣河西,1955~1957年这里进行了发掘。发现于该墓地的东周墓为71座,除3座墓圹不清者外,余者皆为长方形竖穴墓。其中发现木棺痕迹者为44座,没有木质葬具者为14座, 情况不明者为13座墓。墓主人头向朝西的为42座,朝东、北、南的分别为6座、19座、4座。除6座墓葬式不清外,墓主人呈屈肢葬式的60座,呈仰身伸直葬式的5座。另外在该墓地还发现了31座瓮棺葬。客省庄墓地71座东周墓的年代属于战国早期。客省庄遗址随葬铜陶容器的24座战国早期墓中,有6
座墓为棺椁皆备的二重葬具,其中只有202号墓是铜器墓(出土了鼎2、甗1、簋2、壶2、鉴2、盘1、匜1),其余皆为陶器墓。战国早期在客省庄墓地秦陶器墓以日用陶器墓居绝对优势,陶礼器墓发现较少,属个别现象,在客省庄墓地的M204有陶仓出土(该墓仅此1件器物)。在客省庄墓地东周陶器墓最流行的陶器组合为鬲、罐,共计15例,该组合所占比例超过60%。另外,客省庄墓地瓮棺葬数量较多。
(三)凤翔八旗屯墓地
该墓地地处雍水南岸、距县城大约4000米处(2),于70~80年代经两次发掘,分别发掘东周秦墓40座和10座。第一次发掘的墓葬中,头向朝西北,除1座外,都是长方形的竖穴墓。40座墓中有半数葬式不清,7座为直肢葬,13座为屈肢葬。木质葬具有二椁一棺和一棺一椁等。该次发掘出土随葬品1100多件,大多见于头箱中。出土铜器227件,器型有鼎、甗、簋、敦、豆、壶、盂、盘、匜等。出土陶器270多件,器型有鼎、甗、鬲、簋、豆、罐、盂、盘、匜、囷等。还有玉、石、骨器等。另外清理了4座车马坑。第二次发掘的10座墓皆是长方形竖穴墓,能分辨出葬式的7座墓都是屈肢葬,头向朝西,有6座墓的木质葬具可辨,皆是一棺一椁,铜容器有5件,器型为盘形鼎、甗、盆、盘、匜等,出土陶器器型有鼎、鬲、豆、茧形壶等。该墓地的年代是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
凤翔八旗屯秦墓中的人殉墓有CM2(殉人2)、BM32(殉人5)、AM9(殉人1)、CM3(殉人2)、BM102(殉人3)、BM104(殉人5)、BM9(殉人1)。另外,在凤翔八旗屯发现有将殉人置于壁龛中的现象。该墓地所发现的殉人皆被置于木匣中,据发掘简报所提供的该墓地CM2平面图(附图二十一)显示,在该墓墓主的左右两侧,各有1龛,每个龛中有1位殉人。该墓墓向为288度,墓坑面积是5.44平方米,葬具为二椁一棺,外椁长4.3米,宽2.1米,内椁长4.1米,宽1.9米,棺长2.2米,宽0.7米,墓主葬式为仰身直肢,有殉人。墓中出土了鼎、甗、簋、盘、匜等铜器和陶鬲等。该墓年代属春秋早期。在凤翔八旗屯墓地,春秋中、晚期秦陶器墓随葬陶器组合分为两种,其中既有随葬与阳平秦家沟相似的鬲、盂、豆、罐等日用陶器的墓葬(如:八旗屯BM15),也有随葬与之不一致的鼎、甗、鬲、簋、豆、罐、壶、盂、匜的陶器墓,即陶礼器墓,例如:八旗屯BM11(3),实际上后者只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鼎、甗、簋、壶等器物,而且八旗屯墓地随葬这种陶器组合的陶器墓在墓坑大小和葬具尺寸方面,其规格也明显高于仅随葬鬲、盂、豆、罐的陶器墓,这种陶礼器墓的随葬陶器至春秋晚期发展为以八旗屯CM4为代表的鼎、甗、簋、罐、壶、盘、匜。战国中期八旗屯墓地秦陶器墓中随葬鬲、罐;釜、罐;盆、罐等之类的日用陶器,不过该墓地此期秦陶礼器墓虽然为数仍不多,但在陶器墓中所占比例已高于战
国早期,尤其是在已发现的两座未被盗的战国中期秦陶礼器墓中,随葬陶器组合分别为鼎、豆、壶、罐、釜或鼎、豆、壶、罐。
(四)凤翔高庄墓地
该墓地北距凤翔县城5000米左右(4),发掘于1977年,发掘墓葬总计46座。墓葬形制包括洞室墓及竖穴墓,该墓地战国早期墓向大多朝西,战国中晚期墓既有西向者,又有北向者。葬式有直肢葬及屈肢葬,其中屈肢葬为23座,还有13座葬式不清。葬具大多是木质棺椁,棺椁俱备者达34座,其中多为一棺一椁,有两座是一椁二棺。只有4座殉奴墓,殉者被置于木匣中。各类随葬品达1100多件,陶器有282件,包括鼎、簋、鬲、甗、釜、豆、钫、壶、罐、盆、盘、匜、囷等;铜器有701件,包括鼎、釜、甗、鍪、钫、壶、盆、盂、盘、匜、戈、矛、镜、带钩、半两钱等;另外还有玉、金、铁器等。这46座墓被分成5期,第一、二、三、四、五期分别属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以及秦代。1979年,该墓地又出土战国晚期秦墓2座,它们皆为洞室墓,其中一座随葬有铜容器。
(五)陇县店子墓地
会计 打一成语该墓地在陇县店子村,发掘于1991~1993年,共发掘秦墓224座,除60余座秦代墓及未能分期的之外,都为东周墓。该墓地长度约为1000米,宽度约为500米,其墓葬包括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木质葬具有单棺、一棺一椁、一棺二椁等。该墓地东周秦墓中屈肢葬达90%以上,头向朝西的东周秦墓有140余座,居绝对优势。该墓地总共224座墓中,有随葬器物的为194座,总共有1288件随葬品,有192座墓随葬陶器,出土了1026件陶器。该墓地所出土的铜器包括1件匜及装饰品、工具、武器等。另外还出土了铁、骨、漆、石器等。据随葬品种类,该墓地墓葬被发掘者划分成4个种类,第一类出土陶礼器等;第二类出土日用陶器等,没有陶礼器;第三类只随葬其它小件器物,未见陶器;第四类未见任何随葬品。
〖注释〗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出版。
(2)陕西省雍城考古工作队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一九八一年凤翔八旗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3)陕西省雍城考古队:《一九八一年凤翔八旗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叶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4)雍城考古队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雍城考古工作队:《凤翔县高庄战国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9期。
三  秦 公 陵 园
 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曾发现有“曲尺”形、“目”字形及“中”字形大墓,其中的“中”字形大墓墓室面积达12×11米,据认为应是西周晚期秦国国君墓(1)。目前,已探明的秦公陵园主要分布于凤翔的雍城秦陵区和临潼的芷阳陵区。凤翔秦陵区已探明有13座秦公陵园(2),它们占地200万平方米,有外隍、中隍,内隍分别用来围陵区、陵园及主墓。陵区内共有“中”字形大墓18座,“甲”字形的3座,“凸”字形的6座,“目”字形的15座,“刀”形的1座。就I号陵园的布局来看。芷阳陵区内已探明有4座陵园(3),其中分布着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大墓,应是战国时期秦国王室陵区,即东陵(4)。以一位国君为中心的陵园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出现于秦国,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围绕着秦国国君陵园(5)。
  著名的凤翔秦公1号大墓发现有人牲20具,这些人牲被置于墓室顶上的填土内,殉葬者166人,他们都位于土圹四周,其中72人的葬具为枋木垒成的箱,另外94人则被置于匣状的薄木葬具里,以匣为葬具者靠近墓室壁,位于以箱为葬具者的外边(6)。至于殉人的身份则较为复杂,既有被杀殉的奴隶,也有从死从葬的大臣、近亲和姬妾(7)。
〖注释〗
关于菊花的诗句
(1)韩伟:《论甘肃礼县出土的金箔饰片》,《文物》1995年6期。
(2)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韩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7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文物》1987年第5期。审车时间
   (3) 王学理、尚志儒、呼林贵等:《秦物质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