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下)
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谋略思想(下)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八
在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哲学有一个基本倾向,那就是重视对伦理哲学的研究,而轻视对于功利经济的探索,所以,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有“重义轻利”的观念,加上后来儒家思想经常占据文化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重德性重义礼思想观念的盛行使得“利”的观念更淡薄了,所以,商业经济理念在古代历来不受重视,被认为是登不上大雅之堂。士人们皆是谈“仁”,谈“义”,谈“礼”,而不屑于谈“利”,而且,在民间还有“为富不仁”的说法,如此一来,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理论、商业场观念等就很难发展起来,经管管理理论方面,也成果不多,经管理论处于弱势发展中。
当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能看到一些比较深刻,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经管谋略的,中国古人的商贾市策其实还是很高兴的,很值得重视,可以说,古代商贾市策也是中国谋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现代人进行探索和借鉴。
在中国古代,虽然有“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商业理念发展相对较弱,但是,也不乏关于经
济、商业、经管方面的传说、事例和理论的,古代杰出商家们的商贾市策,蕴含着深刻的经济管理谋略,很值得现代人探索和借鉴。比如,春秋末期的著名商家范蠡,从政坛上激流勇退之后,在商业经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再如,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商人吕不韦,大胆进行商政博弈,是最早“投资”政治人物而博取大利益的;再如,晚清的胡雪岩,是官商结合的典型经营大师,他是清代唯一一个以商人的业绩穿上黄马褂的;还有同时期的盛宣怀,他是官办商人、买办,还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他创立了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等;最后,还有晋商、闽商、微商等地域性的著名商家体,他们的经营策略也是商贾市策的重要资源,很值得关注。下面,重点介绍范蠡、吕不韦和胡雪岩三位大商家,评述他们的商贾市策,供大家参考。
xl是多大范蠡画像
范蠡历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商圣”,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据说,他与文种等一起,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帮勾践雪会稽之耻,之后,范蠡感到再继续在朝为官会有危险,他告诫他
的同僚和好友文种说:要知进退,以前要进,而现在要退。他对文种说明了“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的意思,认为越王为人,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不过,在越国当高官的文种听不进去,他觉得越王是不会害跟随他共患难的大臣的。可惜,结局被范蠡猜中了,勾践赐文种一把剑,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文种只好自杀了。范蠡比文种更了解越王勾践,他急流勇退,把官辞了,化名为“鸱夷子皮”,游历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他曾三次经商,获得了巨额财富。范蠡是个很有趣的大商人,他赚了很多钱之后,就散尽家财,潇洒游历,之后,又去经商,又赚了大钱,又散尽家财,然后再去赚钱,他是很潇洒地在赚钱。范蠡最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陶朱公的经营理论为历代商界所青睐,在历史上被商人们津津乐道。陶朱公的一些经商策略是很值得关注的:
第一,陶朱公强调把握时机,得时无怠。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经商若能依据商业发展趋势,把握有利时机,据时而动,从时而追,积极紧跟趋势,看准时机快速出手,成功可能性就会更大。陶朱公知道经商活动要占得先机,抓住盈利的机会,不能迟疑等待,否者,容易错失良机。
大家一起喜洋洋
第二,陶朱公强调要坚持买卖中“贵出贱取”的原则。其实,这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经营的本质。陶朱公认为,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一定要果断出手,否者,便会从最贵的极点反转,由贵而贱,就不值钱了,所以,他说:“贵如粪土”;而他又说:“贱取如珠玉”,这是说,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时,价格上升的机会就来了,它们就像珠玉一样,很值得买进,贱极了将转为贵,当然是值得买的。猪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度
第三,陶朱公提出“三八价格,农末俱利”的经管原则,他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这说的是,商人利益如果受到损害,他们就不会去经营粮食;农民的利益如果受到损害,就不会去种田,商人与农民如果同时受到伤害,便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将粮食价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间,让农民和商人同时能获利,商品经营活动才会发展。国家也才会有财政收入。
第四,陶朱公提出了“逐十一之利”的经营要略,他这是在强调要薄利多销,强调经商不能只求暴利而不顾公平原则。中国古代一直是很重视讲诚信的,就是经商活动,也强调要“义”字当头,而坚持薄利原则,便是商人求“义”的一种表现,商人能坚持“义”字当头,便
能长久发展,从而也能逐渐积累起财富,如果一味追求暴利,那么,经营是不可能长久的。
襄阳中考成绩查询第五,陶朱公强调“积着之理”,他认为:“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这即是说,贮存商品要坚持合理的原则,易坏易腐的货物不能长期留在仓库里,不能期望涨得最贵是才出手,资金要流动起来,不能贪图暴利。陶朱公其实是反对利用囤货来哄抬物价,反对黑心商人的不道德行为。
第六,陶朱公强调要避免“谷贱伤民、谷贵伤末”,他认为设定合理的价格才能做到“农末俱利”,这是因为,其一,他强调价格适当,才能既利于农业发展,又利于工商业发展,否则,要么伤“农”,要么伤“工商业”,都不妥。其二,他提出:“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即是说:国家在丰收之年应把粮收购并储藏起来,等到歉收之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如此一来,便能起到平抑粮食价格的作用,维护市场稳定。再三,他很重视商品价格调整对于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强调要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只有调整好价格,才能使商品市场健康发展。
在战国末那么早的时期,范蠡便能提出如此深刻的商业经济理论,这是很了不起的,这是
对古代中国商贾市策的重要贡献。夫妻共同财产
与范蠡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大商人吕不韦,在中国古代那样一个“重义轻利”和“重农轻商”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吕不韦能将商业玩得那么大,这是很了不得的,这没有非凡的经商智慧是做不到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吕不韦起初的职业地位是比较低的,商人排在各种职业后面,是不受社会重视的。但是,吕不韦并不以职业地位低为自卑,他充分认识到商业贸易的重要性,他深知交易能带来财富,而拥有了财富就能提高经济地位,而有了经济地位就会有机会提高政治地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