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辣椒种植技术视频一、概要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1644年5月清军占领北京为标志,满族入主中原,自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少新特点。但是,由于统治集团迅速,这些特点大体上是形式或局部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制度仍然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审视和反思大清帝国鼎盛时期的历史,就是审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这样的审视必须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参照系。从世界范围看,大清帝国的建立与英国革命同时,而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执政的后期恰好与俄国彼得大帝执政年代重合。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决定了这三大国家此后的命运。
躲春可以睡觉吗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两教者。”
2.以儒学三纲六纪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经具体化为社会制度。“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
世界著名雕塑3.中国文化即使吸收外来文化也坚持固有框架,在吸收改造外来学说融为一家之说后,即显现排外的本质。“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久长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而卒归于消沉歇绝。”而吸收外来思想经过改造后存活下来的思想,“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
4.中国的制度文化已经不可救疗。“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
这四点说得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今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区分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的观点,两者有密切关系,但是,有没有固化为制度大不一样。百年来文化讨论纠缠不清,各不相让,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注意这个区分。例如,私人的各种宗教信仰,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文化艺术爱好,不侵犯他人自由的风俗习惯,乃至政治观念,如此等等,纯属非制度性的个人信念和行为,统一既不可能,干预则属侵犯公民自由。这些与制度文化无关的文化通常在个人自由选择中自然更替,而且有些非制度文化是永恒的瑰宝(如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只有疯子或愚昧至极的野蛮人才会处心积虑去消灭。但涉及制度却无法含糊,如何选择关乎国计民生,辩论和改革无法避免。19、20世纪的文化运动和文化批判此起彼伏,焦点也在制度文化。明末清初以来制度文化落后,没有足够的自我更新能力,从而无法认真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方向来看,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 系问题上看,这些主张的共同立足点,是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就其思想实质而言 ,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而全盘西化、哲学启蒙、彻底重建等主张,尽管彼此之间也在理 论旨趣和价值取向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但其欣赏西方价值观,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走 向“蔚蓝”,则是大体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以上两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正 是传统的非此即彼,非破即立的两极对立的二元思维的现代表现,没有正确把握当代中 国的基本国情。
其次,理性不足的急功近利的文化批判,既妨碍了对传统文化较为冷静的反省和扬弃 ,又妨碍了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使文化建设目标取向不甚明确。稀疏的反义词是什么
由于没有对近代文化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近代的文化变革就不能正确处理传 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未能对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进行吸收,同样不能 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建立在超稳定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近代文化面 临的危机,从根本上是由于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从 而动摇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所致。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之 间的关系
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同时,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它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政 治及经济的基础,但是这样的反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近代文化变革中所表现出的文化 决定论的倾向,使得对文化反作用的认识被不恰当地强化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中 国文化的落后,西方的强大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大,所以要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 化,甚至要“废除汉字”,这样的认识误导了人们,使文化建设本末倒置,不去探索如 何建立新的文化来适应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相反却以不断的“文化革命 ”去改变当下的现实,或以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化取代之。
同样的原因,使得近代的文化变革不能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尚有不够全面之处,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未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教条主义盛行,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连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都不去好好研究,当然更谈不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不顾时间、条件的变化,生搬硬套,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怎么设置屏幕保护>地方戏剧在每一个历史大变革的关头,都面临着文化抉择和文化建构的任务。“五四”时期如此,20世纪80年代也如此。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被再次提出。关键是什么基础上为求什么目的?为使我们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建构有实质性的突破,除了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外,还必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社会主义的文化。因为“五四”前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不清楚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是被迫近代化的。而今天,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这也为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文化取向是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小结
总之,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方方面面的变化。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时刻不忘吸取外来优良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加完善,更加适应历史的潮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