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教育
2.1.8 明朝的教育
一、明朝的文教政策
写给老师的一句话1.明朝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五星红旗图标推崇程朱,删节《孟子》
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
二、明朝的官学制度及其特点
1.官学制度:
(1)中央官学
国子监:
有南北之分,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南京国子监教室宽敞环境优美。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教学方面特点:
创立历事制度;
实行积分法(明朝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率性一堂为高级)。
2宗学:
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
3武学
狡诈之盔
明朝设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
(2)地方官学
按其性质可以分为:
儒学(包括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按军队编制设立的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以及在谷物财货集散地设置的都转运司儒学,在土著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
专门学校(包括武学、医学和阴阳学);
社学(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招收8岁以上15岁以下民间儿童。在教学活动方面,对如何教儿童念书、看书、作文、记文,培养儿童学习习惯以及每日活动安排等,都有较具体的要求。)
2.明朝官学制度特点:
(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例如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
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庙监、和例监等;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实行积分法,使得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女子发髻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交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集成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学,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4)形成从地方到中央衔接的学制系统。游戏名子
明朝政府规定,凡社学中“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府、州、县学生员则可通过岁贡、选贡、恩贡、纳贡等途径进入国子监肄业,形成了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相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明朝官学制度的上述特点,对清朝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明朝的书院
1.明朝书院的发展:
明朝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
2.东林书院
名声最大,影响最广。
特点:
张也的下落终于曝光(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东林会约》
(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集中的体现在顾宪成题写的对联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既是当时的文化学术中心,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无论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具有其特殊的地位。
四、明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建立科举定式
明朝科举制度的定式开始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礼部向全国各省颁布实行,“后遂以为永制”。这个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是确定每逢三年开科考试;二是规定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再加上具有预备性质的童试,明朝科举考试实际上分为一次递进的四级考试:童试(童生试,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科举考试的预备考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乡试(又称乡闱、大比,是在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钦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录取者成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中榜成为乙榜,也叫乙科)、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因此又称礼闱,春试、春闹、春榜、杏榜)、殿试(又称庭试,由皇帝主持的考试,殿试没有黜落者,只是确定考生的等第,结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成传胪)。
2.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1)明朝科举制度不仅规定了考试的程序,还将八股文固定为考试文体。一把而言,每篇八股文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又称出题、领题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为文章的主体。这四个部分中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简繁、声调换机,都要对仗,合称八股,八股文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2)八股文在产生之初,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有其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破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对于学校的教育影响危害尤甚。
3.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
科举成为明朝人才选拔的制度被确定下来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学校教育“储才以应科目也”,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的结果:
一方面,有利于士人向学,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朝学校教育的规模和数量远胜于以前各个朝代,科举制度起到了一定作用。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被纳入科举体系,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属物。学做八股文,成为了明朝学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学习《程墨》《房稿》等各种科举中式者的八股文刻本,是读书人的主要功课。
五、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王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出“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2.论道德教育
目的:“明人伦”;
3.论儿童教育
2.1.9 清初至战争前的教育
一、清朝的文教政策
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校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一方面,清政府采用开科取士和编辑书籍,笼络人士。
另一方面,清政府亦采用高压手段,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严禁立盟结社、销毁书籍、大兴。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
1.中央官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