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科举制度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追溯中国历史文化,我们知道,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的,用以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历经宋、辽、金、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末,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科举制度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面对“李约瑟难题”,许多人做了大量的研究,也作出了许多的解释,有人认为中国长久的科举制度是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因素,包括李约瑟也有类似认识:“大家也知道,科举考试完全以文学和文化为题,丝毫不涉及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题材。”(出自李约瑟文集,潘吉星译)然而,科举制度真的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没有一点帮助和促进吗?对此我们必须要全面具体的分析。
一、唐朝的科举制度对科技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始于隋,成于唐,由于隋朝时间短暂,从而科举制度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到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整套系统的制度。《新唐书》中记载:“唐制,取士之科,多用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生于有司而进退之。……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也。”由此可
见唐朝考生主要有三种来源:由各种学校选送到尚书省考试的称为“生徒”;自己直接通过州县考试而获得参加上级考试资格的称为“乡贡”;才智出众,由皇帝亲自下诏参加朝廷考试的称为“制举”。从考生的来源来说,唐朝科举是面向大众的,只要你可通过相应的考试,而不论你的出身及门第,体现了一种公平原则。这一原则并没有阻碍当时科技的发展。此时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定期举行的常科和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的制科。“常科主要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并非一直举行的还有一史、三史、元开礼、道举、童子等。”“秀才科考试内容为方略文理,注重博学才高,唐初秀才科最高,选拔较严,宁缺毋滥。”“明法、明书、明算的考试内容分别为律令、书法、算学,考选人数也很少。”(王晓华、叶富贵,中外教育史)算学培养开文、历法、土木工程方面的计算人才。唐代学子们热衷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二科。明经的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主要有《礼记》、《春秋左氏传》(此二者称为太经)、《毛诗》、《周礼》、《仪礼》(此三者称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此四者称为小经)。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也以儒家经典为标准。
考试目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不需考生发挥,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二是考察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熟知经、史的基础上,关心时政,
运用经史知识,提出解决实际政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由此可见唐朝的科举制度考查的内容主要倾向于社会科学,内容也较丰富,并没有局限于某一家思想,并且唐朝的科举制度 考试的要求上也不死板,先要求识记,记住前人传下来的知识,再要求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要求人们去创新,没有对当时人们的学术思想形成禁锢,也有算学这种自然科学,虽然考取的人少,但总的来说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应该是有推动作用的。
二、宋朝的科举制度对科技也有一些促进作用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朝统治者认识到马上可“得天下”,却不能做到马上“治天下”。为了巩固政权,高德顺风车宋朝进一步改变了重用武力的做法,把“文治”提高到超越武力的地位。因此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学校的作用,对学校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经历了三次兴学,五一法定节假日是几天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了重视教育的风气,对宋朝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宋朝的科举制度也经历了几废几兴,相对于唐朝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考试的范围扩大了,名额增加了很多,考试方法也固定下来了。宋朝的科举考试可分为“制举”、“常举”和“童子举”三大类,科举的内容主要包括诗赋、策论、帖经、墨义等,但不同时期也有变化,经历过多次变革,
总的来说不外乎以上内容。此时的科举考试已没有算学这一科目,内容已完全侧重于诗、词、经、义这些社科知识,艾媞博柯娃-莎宾娜但形式上不是太僵化,没有限制人们的思想,招生对象没有门第要求,取士人数增加了许多,这样就扩大了知识分子的数量,同时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这样看来也算对科技的传承有一些帮助。我们知道宋朝的科技在当时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突出表现在闻名于世的我国古代四在发明有三大发明都出于(或大规模使用于)宋朝(北宋),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这三大发明对于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并繁荣,同时宋朝对科技的发明创造也较重视,常予奖励,并能及时推广。知识分子中一些具有务实思想的人,十分注重科学技术问题的考察和研究,一些考场失意,仕途无望的知识分子就把兴趣转向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总结,他们都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辽、金、元三朝的科举制度对科技无促进作用
在科举制度上,辽、金、元三代继续沿用隋唐以来的取士制度。辽初期有科举制,但并没有受到重视,中断了几十年,到景宗时(公元976年)才“诏南京复礼部贡院”,直到统和六年(公元998
年)才“诏开贡院”。辽代科举主要面向汉人,及第的人数开始很少,每年只有一二人,至多四人,后来几十人,再后来有百余人。在制度上基本仿效唐代,但由于辽“起朔漠之区,以游牧之族,入据燕云,虽亦欲仿效中原制度,然以其自身文化低下,教育事业终未发达”。(张金鉴,中国文官制度史)金代的科举制与辽宋相同,其特在于将贡举分为南北两场写清明节的古诗十首,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录取文士。金代的考试内容有所创新,除六经外,还有《十七史》、《孝经》、《论语》、《孟子》、《荀子》、《老子》等。科举录取人数早期只有数人,后来只要合格都取,在几十人。总之,辽、金两代由于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其民族先前并没有科举制度,他们的科举制度多效仿唐、宋两代,不太完备,科举也并末受到足够的重视,故其对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说有促进作用。元代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科举不兴,但元代科举的创新并对后代科举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科举考试依《四书》出题,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标准答案,从而使理学渗透到科举中,这样考试内容狭窄,鱽怎么读造成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四、明朝的科举制度对科技有阻碍作用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代灭亡的教训,重视“文治”和学校教育,提出“朕为治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为此他尊孔崇儒,表彰理学,大兴学校,学校系统得以完备,官学
和私学都比较发达。明代的科举制度与前代相比更加完善,学校和科举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科举必由学校,“学校以教育之,科举以登进之”。 (明史·选举志一)洪武三年开始科取士,洪武十七年,恢复实行“三年一大比”的制度,每隔三年举行一套完整的考试。明代的科举制定了详细的科学程序。先是每三年各、州、县进行郡试,通过者称秀才,然后把秀才送到省里参加乡试,选拔出举人,第二年将举人送到京师礼部参加会试,选出贡士,贡士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优秀者分一、二、三甲张榜公布。明代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明太祖首创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一律采用“八股文”。八股取士的特点是使科举考试规范化和标准化。八股文的结构体裁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承题、起讲为八股之前的格式,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八股正文。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绝不允许自由发挥。在内容上,八股考试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考生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来诠释经典,不能自由发挥。
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上也完全没有科技内容,这自然无助于当时科技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考生只能以《四书集注》中的内容为答案,不能自我思考,脱离生活实际,形式上还要求八股,这些要求对人们的知识和思维都是极大的禁锢,使大部分知
识分子几乎完全失去了前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明朝还规定,参加科举者必须由学校出身,这样要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要进入学校学习,而学校为了使学生科举成功,就要进行八股文学训练,学校就受到科举制度的严重影响,变为科举的附庸,玫瑰花花语“至恢复科举取士后,生员在学期间平时所学即为‘举业’,读经书和练习作科举应试之文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所以说,明代特别是明代后期,由于其科举制度的缺点及其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已对那时的科技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五、清代的科举制度对科技产生巨大阻碍作用
清代科举制度基本沿用明代,并进一步完备,同时高度僵化。清代的科举考试程序更加严格和复杂,清代规定,科举考试逐级进行,先要参加知县主考的县试,知府主考的府试和朝庭派遣的“钦命提督某省学政”主考的院试,三级合称童试。经过这三级考试者方能进入府、州、县学成为生员,才可参加下一步的乡试,乡试之后是会试。在乡试和会试后还要“磨勘”和复试,对试卷进行核对,并举行复试,经过审核才能参加下一级的殿试。清代继续尊崇儒家思想,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以程朱理学的新儒学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科举考试、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与明代相同,以《四书》出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实行
八股取士,这同样是对广大知识分子思想的钳制。同时清代还多次大兴文字犾,至使广大知识分子更不敢越雷池一步。程朱理学还宣传“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禁欲主义思想,进一步束缚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扼杀了人们创造性思维。另外清代是少数民族政权,其为了拉拢汉人知识分子,大力开科取士,扩充科举名额,从而为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科举入仕的道路,吸引了大批仁人志士、知识分子举毕生精力过科举独木桥,奔仕途。同时历史长久的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每一个人心中,深刻影响着人们和整个社会,有的人一生都在参加科举,到老还没中举,有的举全家之力支持一人科举,学校也是围绕科举转,整个社会都在为科举而动,消耗了社会的大量精力。这样传承科技的人就少了,创造发明科技的人也更少了。因此清代的科举制度内容上无关科技内容,形式上禁锢人们思想,程序上消耗个人和社会的精力,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巨大障碍。
综上所述,纵观科举历史,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早期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科技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后来,由于科举制度的演变,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它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08级市场营销 李雷 学号20080308105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