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兴衰启示录(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兴衰启示录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僚选拨制度中延续最久的一项制度,被誉为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的第五大发明,对后世影响甚大,其影响力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般地,人们认为近代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而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为众多国家所学习。甚至连当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是在参考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事实上,英国的文官制度是在仿效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作为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究竟与现代文官制度有哪些不同呢?
爱情麻辣烫高圆圆
在研究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的对象是什么。在谈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时,更需要我们在古代中国几千年发展史上沿用过的各种制度中,为科举制度下一个定义,作为我们谈论问题的主体。
在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定义这一问题上,尽管学界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普遍认为,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为主要标准的选拨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立成为
一项重要制度。”①从此,中国的官僚制走上了通过考试补充人员的道路。②这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的帝国官僚政治制度是一项创举,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一项超前的创举。
在数千人的王朝历史中,我国人才选拨经历了世袭、荐举、选举、军功、游说、招贤、荫袭、科举等多种形式。科举制度作是在这些选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也可以说科举制度是在克服过往人才选拨制度弊病的过程中发展巩固。与过往人才选拨方式的最大区别是:作为一项人才选拨制度,科举制度极力克服人为因素对人才选拨任用的影响,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各种辅助机制,使其成为一项紧密完善的人才选拨制度,对中国古代上千年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统治中国上千年,把持中国政治的士人阶层。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影响了古代中国王朝的兴衰荣辱,甚至还将继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无疑也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的一个有效佐证。时至今天,多少中国人仍认为读书改变命运,多少家庭为了高考为了读书不惜牺牲一切,这一切一切都只能说是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塑造了中国人“爱读书,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民族特。
作为科举制度兴起的核心标志,隋朝分科取士,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在我国人才选拨史究竟有着怎样非同一般的意义,为什么会把中国社会人才选拨带进了科举取士的新里程。制度与过往的人才选拨制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考试制度早已有之,而科举和考试对于人才选拨的意义区别界线在于何处,为什么科举成为定制,而非考试。为什么科举制度偏偏会产生在专横跋扈、名声不佳的隋炀帝手中,是他个人的智慧,还是历史的必然。古代这一创举对我们社会生活究竟产生了那些深刻的影响,在考察古代科举制度时,我们该如何对科举制度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科举制度对于当代的高考制度、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建设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要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个比较全面合理的回答,需要我们对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勾勒,了解科举制度的各种特征。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②,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仅凭一两个人的聪明才干而产生,一项新制度的创建必有它创建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要了解科举制度的核心,我们不仅要了解科举制度产生于何时,由谁推动,还必须清楚了解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
这才能帮助我们了解科举制度的核心思想。因为“某一项制度的之逐渐创始而臻于完善,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有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③
科举制度设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等,以考试选拨人才,考试中举者,便有了入朝为官的资格,打破了前朝人才选拨由当朝官员推荐的定制,人才选拨有了客观的标准,很大程度地排除了人为因素对于人才选拨的制约。从此,帝国官僚制走上了通过考试补充人员的道路。这只是作为科举制度设立的表象,在这一制度设立的背后蕴含着的人事需要,其真正用意在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每每提到此用意时,人们又往往会想到我国古代各种制度创建的弊端,均在于为了高高在上的一人之权力,认为所有的制度设立都是毫无一用处的。例如,科举制度便常常被认为是古代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认为科举制度导致人们的思想固化使得我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欺凌,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冲击时,毫无还击之力。明显这些评价并不客观,在考察一项制度时,我们不能单就制度产生的结果而对一项制度进行评价。因为结果的正确性并不能说明手段的合理性,同时结果的不正确性也不能作为反论手段的不合理性的依据。
三大宗教并非所有的制度都是好制度,即使制度创建之初是一项好制度,也难以长期保存下去。事
幼稚的近义词
实上,没有长久不变的制度,制度总需要与现实中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在这个适应过程中,难免使制度失去原意,甚至产生与制度设立背道而驰的效果。科举制度持续美妙生活歌词1300多年,在这一千多年里,变化之大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和谐因素,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抹杀科举制度的独创性,以及科举制度在中国制度史上的进步意义。
科举制度是在克服前朝人才选拨机制弊病的基础上生长发展的。秦汉以前,人才选拨以世袭制为主,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仕途世代被一些贵族及豪门世家所垄断。到秦汉,封建世袭制被推翻了,人才选拨以察举为主,由地方长官根据舆论情,自下而上地推举人才到中央,再经过考试,按考试结果加以分配官职。此时,人才选拨机制上,虽然也有考试这一环节,但考试始终未成为人才选拨的主要标准。人才选拨任用的核心仍在于“贤”而不在于“才”。
此后,我国人才选拨制度还经历了“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代以后,负责中正的官员都由世家士族出任,他们考核人材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作
为对察举制度的改良,本意要设立统一的判断评判标准,却沦为拥护门第世家,,阻碍寒门子弟入仕,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再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项制度的好坏与否,不能以其产生的结果来加以论证,即使一项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也会因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制度人事因素的制约,而产生不好的结果。
由于前朝主要的人才选拨制度缺乏客观可靠的标准,同时伴随着制度的发展,不公平不公正的弊病逐渐暴露,隋朝建立后,朝廷百废待兴,亟需一项利于朝廷拉拢人才的选拨制度的出现,为朝廷笼络更多的有识之士。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就是后来的科举制度。
隋朝科举制度的设立,首次以考试作为人才选拨的核心标准,而不再是作为别的选拨制度的辅助标准。奠定了考试制度在中国社会的重要位置,这也可作为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重要性的历史证明。隋朝科举制度虽处于初创阶段,在制度设置上未见完善,但其重要意义在于科举制度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于:强调人才选拨的客观可靠性,减少人为因素对于人才选拨的干扰,首次在社会层面上追求公平、公正。尽历代科举制度对于应试资格设置了一些条件限制,但其限制是极其小的,对于绝大部分民众都是毫无限制。这也是我所认为的
科举制度的核心内涵。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辅助性的制度创新,但仍被称为科举制度,而没有因王朝更替而改弦更张,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管科举制度的表现形式发生了种种变化,但在这些变化中,科举制度的核心内涵并没有其本质的改变。正如钱穆先生所认为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以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迹而发展。”④
作为我国帝制时代,政治制度的表表者,科举制度延续时间之长,对后世影响之大,也是绝无仅有的。科举制度能够在我国帝制时代长期保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举制度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生活现实的需要,不过的创新各种辅助机制,保持其活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⑤科举制度在其发展轨迹的1300多年中,确实发生了许多不大不小的改变。但如上文所说的,一项制度的延续除了要适应现实而变,在一些制度核心的原本用意上不应有很大的改变,否则一项制度连其最基本的用意都改变的话,制度也只能说是名存实亡。
为适应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现实的改变,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变化,但这些变
支付宝年账单怎么查
化都是作为巩固科举制,巩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但同样作为科举制度的工具之一的儒家思想文化,却能在科举制度历经变化的千余年中,不仅不曾被改变,还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的巩固完善而巩固完善,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成为统治中国思想界上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外,虽说科举制度在一千多年间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些制度上的增设都不外乎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科举制度的核心内涵,暂不论科举制度的功过得失,但科举制度及再此制度上延展出的其他辅助机制都是极富创造性的,无论是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还是在世界政治制度史上都是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科举制度是中国人的首创,更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渊源,在制度史上具有大大的超前性。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相对于古代中国其他人才选拨方式具有以下三大特点:2021抖音下雪超级火的句子
一、 生源广泛,向全社会敞开了大门。历代科举制度对于应试者的限制是十分微小的,仅仅规定一些特定的工商业者和特殊身份的民众不具有应试资格,但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是没有限制的。科举制度这一特点,不仅为底层民众向社会精英这一层级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古代社会不公平、不平等因素造成的社会矛盾。同时,对于朝廷自身的发展,行政效率的提高也带来了极大的好处。科举制度为朝廷物了一大批具有真才
实学的人到朝廷中任职,从而带动了朝廷政治的发展。从两方面巩固了皇朝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 排除人为因素对人才选拨的干扰,特别是,科举考试基本把长官意志从人才选拨制度中排除出去。大大优于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同时也大大的减少了腐败发生的概率。在过去的几种人才选拨制度中,长官意志极其重要,甚至人才选拨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地方长官和中央官员,尽管实现严厉的连坐制,但对于体现选拨公平、公正性,抑制地方长官、中央官员的腐败,仍无补于事。而科举考试制度的设立,以考试成绩优劣高低选拨人才,从根本上杜绝了地方官员影响人才选拨的人为因素。尽管历朝历代,科举考试均为分级考试,考生虽先在当地考试中取得资格,方可参加上一层级的科举考试。如,“唐代科举有‘乡贡’一途,‘乡贡’是需要经地方长官批准的,但一般说,地方长官对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会,也不敢刁难。而由于决定文人能否加官进爵的权力不在地方长官与中央官员手中,所以地方长官和中央官员因人才选拨而产生腐败的源头被科举制度所切断,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朝廷官员腐败的概率。
三、 以考试作为人才选拨的主要标准,以成绩高低决定录取与否,有客观标准,基本排除
了。尽管唐代科举考试不能保证中举者都能当上官员,科举考试只能作为一种学业水平测试,应试者要真正进入仕途,还得进过吏部除科举外另设的考试,方可入仕。“吏部主持的‘释褐试’是正式录用官员的考试”。但这一制度流弊丛生,对士人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在宋代正式被废除。总的来说,科举制度设立后,以考试作为人才选拨的标准,分科取士,基本兼顾了公平、公正,是人才选拨史上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度的特点也是其核心内涵,这也是科举制度具有划时代进步意义的重要体现。为了体现维护科举制的核心内涵,在科举制度的发展史上,历朝历代通过了多种辅助手段来维护和体现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客观”。虽然,时至今天,这些手段在人们看来在普通不过了,他们也是人们所熟知的。而恰恰是这一点就说明这些手段生命力之顽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此,我并没有一一列明,只就一些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制度稍加介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