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官制度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政治制度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化完善的过程。选官制度作为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对政权的维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选官制度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始社会开始有选贤举能、世卿世禄,察举征召和影响很大的科举制度等等,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这一制度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甚至世界它国都有深远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选官制度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关键词:察举征召 九品中正MERRY ME中文意思 科举制 深远影响 启示
一.选官制度的发展
crv是什么1.秦汉以前的选官制度
中国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代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苏轼《志林十三首·论养士》《苏东坡全集》中国、原书店1994)原始社会就有这一制度的原始形态,禅让制度就是一种表现,这时采取“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
方法,后来禅让制被破坏,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世袭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职位高低,爵位高下,这有利于统一和,但同时容易造成官僚内部的腐化,不能保证官员和皇帝素质的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汉朝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和征召制度。察举制是指为夸大统治基础,由高级官员推荐,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经过考核,任以官职的制度,家常麻婆豆腐做法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主要方法是孝廉。“不举孝,不奉召,当以不敬论,不胜任也,当免。”(班固《汉书·武帝纪》北京 中华书局1962)察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充实,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而严格的察举法规。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成为比较完备的制度,但到西汉后期和东汉,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察举制度变成了豪门权贵扩大势力的工具,出现一批世代为官,把持政权的世家大族,因此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东汉初年,为了纠正察举不实,官非其人的弊病,重申选举之法。汉代选拔统治人才主要通过察举,但是并非不要考试,而是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是否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征召则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采用征召的方式,选举有品得学问的人委以政事。
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A,这是皇帝征聘的典范,除此之外,还有县府州郡辟除这种方式,这都是汉代为官的方法和途径。
2.门第观念重的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随之科举制形成。从东汉末年由曹操草创,到曹丕建国后将其正式颁布到全国,使之成为一种正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期,为科举制所取代,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前后400多年。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红烧猪蹄(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所以它重要的有点事确立吏治,令官吏的任命与升降比较有一客观标准。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在创制之初,的确曾补救察举制的流弊,可是新制设立不久,又产生许多弊端,发生变质,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门第和家世,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玄龄《
晋书·刘毅传》中华书局汽车年检灭火器 1974)的现象.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社会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伴随着门阀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又随着门阀的衰落而废除。
3.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也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是、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并自荐求官,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进一步的发展,考试氛围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实行糊名制。明清沿袭钱袋科举制并制定了八股取士制度,科举试卷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科举制已不适应形式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为中小地主甚至平民开辟了入仕的途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高明《琵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唐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官员展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刘海峰在《唐代教育与选官制度综论》中统计,唐中后期1804名官员中,科举出身达634人,占总数35.1%)
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积极作用: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E.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所得税汇算清缴分录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四.启示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历史发展表明,重视官吏培养有助于提高统治阶级、国家政府的行政能力从而提高国力。在当前条件下,如何为国家不断选拔、培养有执政能力的行政人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之一。只有把优秀的人才汇集到各级行政部门,充实到各项行政管理事务中,才能保证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我们大胆引进、吸收和效仿西方人事管理思想、制度和技术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曾经影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一千多年并对世界做出贡献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官员的考核和选拔自古就是一个难题,历代王朝都不遗余力地在探求一种最能体现“公正、公平”、最能有效为国家选到真正有“德才”的管理人员的选人方式。回顾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考试选人是最接近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通过考试选人可以为社会各阶层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为国效力。我们在关注行政人才选拔的方法、程序和结果的同时,更应
该对行政人才成长的过程给予重视。应确保在选拔行政人才之前使候选人员得到必要的正规学校教育,为将来脱颖而出、为国效力奠定充分的智力基础,使行政人才的发现、培养以及选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