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留在心底的声音 》审题立意指导及满分作文4篇
2022河南中考作文题目
防火材料保健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50分)
(1)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我们听到的万物之声,也可以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息。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发声器”。我们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该如何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桃花诗句情绪宣泄的方法
【审题立意】
作文的审题,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转换法,如果标题是一个有比喻义的词语,比如“窗”“门”等有丰富的内涵的,我们需要把标题转换为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这样就可以准方向,明确选材范围了。
肖战电视剧第二是扩展法,这是最常用的思路。如果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比如“留在心底的声音”就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声音”。审题的时候,我们就以“声音”为中心,进行前后扩展,使之成为一句完整的话。
首先,是“谁”的声音——明确对象。我们可以选择父母、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其次,这个声音“说”了什么——明确内容。这个来自他人的声音,可能说了很多话,也许只有一句话,但是,这些话中必须有一句是触动你内心的,你要把这一句话提炼出来。
最后,这句话为什么会“留在心底”——明确主题。题目提示中,有这样的话:“让我们的眼明亮,让我们的心温润……”这就告诉我们,你要重点写的这句话,是让你感到有情绪触动
的,如《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效果。
把以上三点连起来,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了,比如:妈妈的那句“对不起”让我感到了母爱是那样的温暖。对象明确了,内容确定了,主题也很鲜明。这样一番审题后,是不是就很容易下笔了?
文章可以实写,写有声之音。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心灵冲击和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写无声之音。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澳大利亚时差所写声音应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
因为命题对“声音”没有数量限制,可以是一个,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相关联的多个或多种。当然作为六七百字的记叙文,若写成“多个”和“多种”,文章取材就会失于宽泛,从而影响文章的深度和主旨的明确表达。
从主题表现上:可以表现真情挚爱,比如父母的叮嘱,朋友的鼓励;可以表现家国情怀,
如,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中那句广为流传的“这盛世如你所愿”;可以表现责任担当,如疫情中的“幸而有你,山河无恙”,洪灾中隧道下,侯师傅催促司机“快下车”;还可以是审美体验,冬天的雪落声、夏天的下雨声、秋天风吹叶落声、歌曲《孤勇者》带给的震撼,电影《金刚川》带来的感动……只要能抓住声音,写出真切的感受,动能撩拨起阅卷老师敏感的心弦,奏出留存在心底的声音,就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第二道作文题中的“声音”,与第一道作文题中的“声音”意义不同。后者指广义的“声音”,包括所有声音。前者指狭义的声音,主要指写作提示中提到的“信息”,可以是口头表达的信息,也可以是文字表达的信息,甚至可以是图像表达的信息。第二道作文题预留了两个空间,一是我们“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即如何发布信息;二是我们“如何”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即如何对待别人发布的信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就是立意、梳理思路的过程。写作时要有情境意识,是针对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发声器”这特定的情境发议论,写在网络环境、自媒体时代如何发声和如何对待不同的声音,不要脱离这个情境写在普通生活环境中如何发声和如何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不管是自己发声,还是对待各种不同的声音,核心是“理性”,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包容,不随波逐流,不跟风起哄,警惕被各种不同的声音裹挟和误导。立意示例:理性发声,理性倾听。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立意
角度,如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善于包容不同的声音等。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还要对自己的立意进一步细化,这样才能形成作文的思路和框架,如,写理性发声,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理性发声、如何理性发声,由此产生分论点,构建起行文思路和作文框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