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课题 |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 主备 教师 | 张彦芳 | 使用 教师 | |||
上课 时间 | 2011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班级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 方法 | 先学后导——男人装搭配自主合作——问题评价 | ||||||
课程 标准 |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 ||||||
课标 解读 | 1.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本部分知识为热点知识。应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应补充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特点、本质与意义。 | ||||||
教学 环节 |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合作探究-点拨释疑—展示提升—反馈总结 | ||||||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2、十年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影响?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 1.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全会明确指出:实现 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 ,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 不适应的 和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 2.内容: (1)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变了 普遍实行 。是指在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 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 、 。 (2)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 ,指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进入 时期。 个人所得税app退税几天到账3.意义: (1)以 为主要特征 ,使农民获得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 有利于农业的 和 。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概况: (1)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 为中心的 也迈开了步伐。 (2)1984年10月,中共在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的决定, 在全国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目标是 (3)1992年中共“ ”确立进一步深化 的目标是建立 。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 ,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 大幅度增加,有利于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建立过程 (1)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2) 年,全国人大将《 》第15条修改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 年9月,中共“十五大”对 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报告指出:“ 师说原文 ”。 2、成就:到 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 ,以 基本形成。 3、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在什么时候显示出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有何表现?我国是如何改革的? (1)从“”开始,计划经济体制已显示出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企业失去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些列改革: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
课堂检测 | |||||||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在 A.沿海 B.内地 C.城市 D.农村 2.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①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所有制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众庆新生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5. 1978年,以安徽风阳县小岗村农民严俊昌为首的几位农民按手印签订了分地生死文书。这说明当时中国A.还没有明确的“包产到户”政策 B.“左”的干扰在安徽已经不存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D.农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6.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7. 下列会议中,做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决定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8.“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与之相关的选项是 A. B.国有企业改革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经济发展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1979年凤阳一段花鼓词中唱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凤阳地区“家家生活变大样”的原因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实施家族联产承包责任制 C.创办乡镇企业 D.改革国有企业 10. 上世纪某一年,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风起云涌,一批批人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人事部统计,当年辞官下海者12揭阳是哪个省万人,不辞官也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中共八大决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从此,自1954年9月1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2.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就是: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确立土地承包关系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13.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为了纠正前者的错误 C.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4. 1985年说“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1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农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农民签下这份契约,说明 A.农民认识到责任制是社会主义经济 B.农民要求加强党的领导 C.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民要改变人民公社的体制 1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以按劳分配为主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实施债转股 17.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的主要原因是 A.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技术 D.促进农业商品化 18.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1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再见了亲人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营业执照年审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 |||||||
导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痛定思痛,十年的深刻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对原有的体制进行变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在我国更好的发展。《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是那次会议确立的?
• 党的工作重心从中共成立以来经历了哪三次重大转变?
1、背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决策: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人民公社的弊端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农村改革有哪些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前提:土地公有 生产上: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上:“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安徽、四川试点
(4)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 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发展后果迥异
3.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在经济体制改
革前基本没有活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如何产生的?改革前有哪些弊端?
1.背景: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
2.中心环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迈开了稳健的步伐。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十四大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变化?
从建国初到1958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创立
△2.特征: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C.国家恩能够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3.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 ,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