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四节 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第四节 地表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一、全球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等不断发生变化,其结果往往产生多种多样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同时,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索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由此引发了频繁发生的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事实上,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对地球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就其大小和速率而言,已可以与许多自然灾害相匹敌。
此外,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剧增,城镇等聚落和人类经济活动场所的扩展又使自然灾害袭击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就表明,现代社会遭受自然灾害的易损性在加大。
唐骏语录
严酷的事实摆在世人面前,并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在努力探讨灾害发生的背景及其成因,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灾、减灾。世界减灾活动由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
DNDR)秘书处领导,参加的成员包括联合国常驻协调员、各IDNDR国家委员会、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科学协会和一些大学、公司以及与IDNDR秘书处保持经常性联系的非政府组织。1994年在日本横滨召开了世界减灾大会,并提出了横滨战略和行动计划,该成果在1994年联合国大会上得到通过。
关于全球性灾害发生的背景及其成因,有的学者认为:一是因全球气候变暖深刻影响致灾因子的长期变化趋势;二是由于人类社会灾害易损性增大、抗灾能力相对下降的结果。作为防灾、减灾的对策,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的灾害响应理论认为:区域灾害是人类居住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所造成的,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人类活动(管理和规划)才能得以改善。IDNDR委员会根据1994年世界减灾大会的有关决议,于1997年1月批准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减轻自然灾害”中就充分反映了这种观点。
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的结果,故没有致灾因子就没有灾害。国际上对致灾因子产生的环境进一步划分为岩石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如火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大气圈、水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台风、暴雨、风暴潮、海啸、洪水、干旱等;生物圈所产生的致灾因子——病害、虫害等以及来自天外的致灾因子——太阳耀斑爆发、太阳磁场变化、太阳黑子增多、陨石撞击地球等。
收款码3月1日怎么办
由于各个圈层上发生的致灾因子主要的或直接的同自然环境的灾变有关,因此我们更关注的是自然因子。
二、火山喷发和地震带的活动
女生报考什么专业好(一)火山喷发
端午节高速路免费吗2022火山灾害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一项主要预防灾种。火山灾害包括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巨量火山灰,炽热的火山碎屑熔流,致命的含硫磺气体以及爆炸、岩崩、滑坡、次生泥石流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尤为严重的是火山喷出的炽热碎屑流,其覆盖面积可达几百平方公里,引燃地面附着物或造成森林大火。火山喷发的突然性和极快的扩散性,可以在瞬间摧毁村镇、房屋、道路、桥梁以及大面积农田,破坏通讯设施、水电枢纽,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史料记载: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便一举掩埋了庞贝古城;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造成松巴哇和龙目岛上的8万人死亡。据联合国统计,最近400年全球火山喷发已夺走26.6万人的生命,有5%的火山喷发造成了灾难,10%造成了人员伤亡。另据韩振海等人的统计,从1980年5月至1993年8月的13年中,全球发生21次火山喷发活动,造成2.6万多人死亡。
上述火山喷发活动,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①绝大多数火山喷发活动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即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从而清楚的表明全球火山活动在地质构造上的内在联系。当然也有个别火山地处板块内部(如夏威夷岛的火山),且活动性很大,对此应引起人们的警觉。②这些火山都是沉睡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相继活跃起来,从而提醒世人对休眠火山决不可掉以轻心,正如美国豪斯纳教授强调的那样:“最大和最危险的火山来自处于两个活动期之间休眠了数百年的火山。因为在其周围地区进行规划和开发时,常常忽略了它们的潜在危险。”③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几乎同步发生,即地震相对频繁时,火山喷发也相对多起来。由此可见,地壳和地壳下地幔物质的运动变异加强了,当然破坏性也同时加大了。
(二)地震带的活动
地震是一种分布广泛、造成损失极大的地质灾害之一。在20世纪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中,地震有12件,约占总量(19件)的63%。另据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1966-1990年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数达579 689人,仅次于强风暴,居第2位。
同舟共济的意思地震通常发生在岩石圈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活跃并容易破碎的部位,集中分布在板块
俯冲或碰撞的边缘地带以及板块内部的一些地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印度尼西亚带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地震带,全球地震90%以上的能量在此释放。
关于地震带的分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年轻褶皱山脉有关。地处上述两个地震带的山脉都是在中生代和新生代褶皱成山的,而且断裂发育,地壳活动性很强,这也是地震特别集中地原因。
二十大开幕式时间另一种看法是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构造有个。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分布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大致相符,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太平洋板块在深海沟一带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进入地幔上部,最大深度达720km左右,俯冲角度大致为45°。太平洋板块在俯冲过程中产生垂直剪切力,当剪切力达到一定强度时,便产生垂直断层,因而在俯冲带(即贝尼奥夫带)上不断发生地震。目前地球上从海沟、岛弧外侧、海岸山脉向大陆方向依次分布的浅源、中源、深源地震,恰好与该理论相符。
地震带是板块划分的重要根据之一,用来解释已发生的地震还是很有道理,若用来预测地震甚至阐明所有地震发生的规律,则为时尚早,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于发生在板块内部地震的科学解释,目前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例如,2001年1月26日印度发生
的Ms7.8级强地震就属于板内浅源地震(地震深度为22km)。震中区普杰和安贾尔两地共居住23万人,且人口较为稠密,又正值印度的国庆日,故损失较大。在地震中死亡16 480人,受伤14.49万人,另有40多万灾民无家可归。据印度政府估计,损失达2087.5亿卢布(约合45.38亿美元)。由此看来,对于一个局部或区域性的地震来说,根据其所在的地质构造情况加以分析,往往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