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根本不同的——评“黄老”连称的历史谬误
黄帝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根本不同的——评“黄老”连称的历史谬误
由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产生很早,在此后漫长的历传播与传承中,诸子百家各有所重,各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产生了哲学思想理论上的不同差异,甚至有相互对立的情况出现,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历史现象。同时,又由于历史的隔膜,战国之际,有人就对古典哲学表述中的名词术语产生了不甚明白的实际情况,如尉缭子不懂黄帝所说的“刑德相养”,就是很好的例子。到了秦汉之际,就有不少人认为黄帝与老子都重言“道”,他们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与儒家思想对立的。于是,就将黄帝与老子连称,谓之以“黄老之道”、“黄老之术”等等。司马迁在史事的记述中就客观上反映了这种历史实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孝武本纪》载:“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所以,在中国古典哲学史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也以为黄帝与老子的思想一致。
审车时间其实,黄帝与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相互对立的,老子之书是抄袭了《黄帝经·道原经》的基本理论,而刻意宣传他的“绝学”、“绝圣”、“弃智”、“不尚贤”、“愚民”而治,竭力反对大有作为思想,以为封建独裁统治服务的,是与黄帝的哲学思想完全对立的。现在,随着电视连续剧《
汉武大帝》的播放,人们通过剧情中有关武帝时期“崇黄老”与崇儒学之间对立和斗争的史事表现,认为黄帝与老子哲学思想一致的观念就更加普遍了。这样,我们就有必要举以历史的事实,对黄帝与老子的思想进行一个对比,以说明黄帝与老子在哲学思想上的完全不同,并借此以纠正汉代以来的一个历史谬传,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卫视春晚中的女星造型历史上人们对于黄帝哲学思想理论的认识,主要是依据《黄帝经》、《黄帝内经》以及诸子百家对黄帝思想的记述与引证。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认知,就是依据《道德经》(今通称《老子》)。
《黄帝经》一书虽然在历史上失传了两千多年,但其自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后,已见诸于很多公开出版物,并不难到。当我们对《黄帝经》和《老子》这两部书对照性地进行一点研究,问题也就自然会变得十分明白。
因法之名真正凶手一、《道德经》是抄袭、演绎之作
《道德经》是老子利用国家图书管理者之便,抄袭《黄帝经·道原经》,并行歪曲、割裂原
著文义,又添加了一系列愚民思想的演绎之作,其目的就是反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神道设教”,为封建独裁统治者提供愚民统治之术。因此,老子的言语,是不能够代表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他是一个欺世盗名、歪曲道理、使中国哲学产生历史性嬗变,从此走上玄虚唯心歧途的关键性历史人物。现在,我们就将《黄帝经·道原经》中的一段文字与《道德经》作一个比较。
《黄帝经·道原经》前半部分的原文是:
港澳通行证在哪里办
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
一度不变,能适跂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测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
稽极之所不能过……
竟管老子抄袭《黄帝经》为了掩人耳目,采取了割裂原文、颠倒顺序、作不适当的辞语修改,且又故弄玄虚。但是,其抄袭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如;
将《道原经》中的“独立不偶”抄为“独立不改”;将“万物莫能之令”抄作“天下莫能臣也”;将“万物得之以生”抄成“万物得一以生”;把“莫知其名”加“吾”以彰显自己:“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把“道弗为少,皆反焉”改成“反者道之动”;对于“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文义,就胡乱诌之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也算得上一椿怪事:“道”是抽象无形的自然规律,在李耳的口里,竟然变成了“有物”和“有象”!这当然是与《易》经、《黄帝经》中关于“道”没有具体形状之述完全相反的说法。自然规律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自然体现,它需要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总结之中才能知道,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一种“道理”,道理是没有具体形状的。
中国自古是一个礼义之邦,虽然在古代还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但“仁者受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则是一个普遍被遵从的社会道德规范,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别人的
话,一般是或言明原作者,或指明原出处的,一般是不会发生抄袭了别人的观点,反而声称是自己的发现与命名。但老子却这样做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还自吹“天下皆谓吾道大……”这种违背历史事实的自我吹嘘,在诸子百家之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至今,我们并未听说,也并未见到除《道德经》外,老子先前还有甚么著作,何以当《道德经》尚在写作之中,还未传世,天下的人们就会认识到老子之“道大”了呢?
二、老子是反对黄帝的哲学思想的
老子运用颠倒、割裂、歪曲等手法抄袭《道原经》的一些辞语,并非祖述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而完全是为了壮己门面,迷惑读者,兜售自己与黄帝完全相反的、符合封建独裁统治者利益的一套愚民哲学的。对此,我们将《黄帝经》与《道德经》做一个对比就清楚了:
黄帝提倡以法治国,明民而治。说:“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他强调要做到“王公慎令,民知所由”,“一年从其俗,则民知则;二年用其德,则民有力。”如果朝令夕改,就会造成民无所从。民无所从,就会政令不畅。政令不畅,该行不行,该止不止,社会就不能和谐。
而老子则明确反对以法治国,反对“明民以治”的思想,而主张“术治”、“愚民而治”。他说:治国之道,“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历代封建帝王们搞独裁统治,都赞成老子的意见,不遗余力地搞愚民之术,只强调你要怎样做,绝不让你知道是为什么。
黄帝强调治国要“贵有智”。说:“贱财而贵有智,故功得而财生”。史传黄帝治国,不论是制定音律、研究医药、统一文字,还是平均土地,发展农业,都是组织专门人才进行的。同时,黄帝还选择各方面的高级人才组成一个以供决策咨询的“智囊团”,也就是史书所言的“黄帝师”。“贵有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尊重知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伤心歌曲
老子则坚决反对黄帝的“贵有智”思想。他说:“慧智出,有大伪”,强调要“绝圣弃智”。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还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黄帝强调治国要“尚贤任能”,说:“王天下者,轻悬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即使是举兵而伐政治腐败、人民遭受涂炭的无道之国,也要裂其土地,以封其国中之贤士。他说:“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又说,“不重士,去师道,无以建
生。”“吾畏天、受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
我们通过研究,认识到“五帝时期”在帝位的传承上所实行的“选贤禅让”制度,正是在轩辕黄帝“尚贤任能”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黄帝的“尚贤任能”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重视人才之贤德。二是要重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贤”、“能”兼备而又以“贤”为优先。三是要“任”用,不是只嘴上说。这同我们现在所提的“尊重人才”相类似。
老子是坚决反对“尚贤任能”的,认为治国者必须推行“愚民”政策,“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只有“不尚贤,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才能政权稳定。因此他喊出了“绝学无忧”的口号。
黄帝强调治国之道,在于富民。因为,国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顺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为了富民,黄帝反对执政者在农忙时节动用民工兴建工程:“夏起大土功,命曰绝理。犯禁绝理,天诛必至。”为了富民,黄帝坚决反对帝王搜刮民财,骄奢淫逸。他说,“黄金珠玉藏积,怨之本也;女乐玩好燔材,乱之基也。守怨之本,养乱之基,
母情节几号虽有圣人,不能为谋!”
老子则主张走“小国寡民”道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若走富民之路,社会上财富多了,就会盗贼蜂起。所以,老子又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假使天下之民都成为连个遮羞的裤头都穿不起时,还会有人偷什么?老子还认为不必强国,走“小国寡民”道路即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好。若用老子的眼光看当今为了富民、强国、奔小康的奋斗,世界上都在发展高科技,造超音速大型飞机、研究高速列车等等,老子肯定会认为人们都疯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