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1丽江古城概况
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是遐迩闻名的人
文旅游景点,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浓
郁民族特的建筑风格让世界叹为观止,曾
被世人誉为“东方的瑞士”、“山国小苏州”、
“人间花园”。1997年12月,丽江古城与山
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一并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
文化遗产(如图1-1)。
1.1丽江古城的自然地理环境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
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23’至100°32’之间,面
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32.9万人。这里
居住着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
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
占总人口的57%。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
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
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丽江古
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
台地上,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1.2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丽江古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秦汉以前,丽江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丽江地区历史悠久,然而,丽江古城的雏形究竟形成于何时,目前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宋末元初说,按此说,丽江古城的历史有七八百年;二是唐初说,古城的历史当再上溯五百年。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清两代,古城成为丽江府府城。明朝洪武年间,木氏土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古城在杜文秀回民起义中又遭到很大破坏。经清末、民国及建国后的修复和建设,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着明清的格局。2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
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考虑到了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对于纳西族来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代表着光明和生命,因此民居建筑以坐西朝东为最佳朝向;山是神的居所,而水代表着与祖先联系的脉络,因此山、泉(被视为水之源头)及其周围的森林受到虔诚的崇拜和严格的保护。这些都使得纳西族的居住空间具有山水相依的宜人环境和人神共处的象征性格。丽江古城典型地体现了纳西族聚落的这
图2-2图1-1
种传统空间理念。
中国传统的都城四周都有作为防御的城墙,丽江古城古时却没有城墙。传说原因有二:一曰统治纳西的土司为木姓,木字加口即为“困”字,此乃大忌,故木氏土司不筑城;二曰,古城四周青山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城墙”,通往外地的要隘,都有天然的关口,起着防御的作用。
2.1古城的选址
古城的选址,
充分考虑了地形、地
貌、方位、朝向、气赔偿协议书
候、水源等因素。古
城位于丽江坝子中
央,“负阴而抱阳”
最聪明的狗排名
——北依象山、金虹
山,西忱猴子山,山
体既挡住了西北方
向冬季寒风的侵袭,
又作为城市的依托,
构成城市空间的起
伏变化;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阳光充沛。整个古城形成了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空间格局(如图2-1)。源于黑龙潭,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然后再经多次匀水分流,如条条柔软的碧带,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流水,户户庭前垂杨柳”的诗画图。
2.2以水为脉的水巷空间布局
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古城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65座木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展示了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如图2-2)。
2.2.1街道系统的形成
水元素的大量引入,使丽江古城无法按照“方
外贸服装批发市场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
建城制度的建成,而采取一种较为自由的城市空间
格局。城中无方整的道路网,也没有严谨的城市轴
线。古城里的街道与建筑物依山就水,形成了以四
方街为城市中心,以四条主要街道——新华街、五
一街、七一街、黄山路为主要道路骨架的自由放射
系统(如图2-3)。“四方街”前身为莲花池,后由木
氏土司仿其府印之状填池为市,几百年来,一直繁
荣兴旺。四方街之名暗含了“权震四方”之意。
2.2.2水系的结构组织
丽江古城的水系尺度都较小,按其形态大概可
以分为三类:树状水系;面状水系;点状水系。树
状水系指玉河水网,发源于黑龙潭,流至城北玉龙
桥处分为三股支流:东河、中河、西河。这三股支
草药学1-600攻略流再分成更小的分支,形成一个树状水系。面状水
系有黑龙泉和白马龙潭两处。前者位于象山之麓,
县城之北,泉水由山麓岩石缝隙间喷涌而出汇集成
潭,该潭为玉河水之源,并可调节玉河水系的流量。
后者为玉狮子山南麓,又名狮乳泉。点状水系指水
井或小水塘(如图2-4)。比较典型的形式有“三眼
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
丽江古城的三眼井,是丽江景观廊道中一个重
暗杀任务要的生命系统。先民们利用小巷的拐角开阔地带修
建三级井水。第一眼为饮用水,供居民提水挑水。
第二眼为洗菜井,洗刷炊具。第三眼为洗衣井,供
居民洗涤衣物(如图2-5、2-6)。我国有句俗话叫“井
水不犯河水”。每个井之间不可以相互侵犯,三眼井
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空间上有很强的序列性,小巷
的拐角开阔地带的空间既不会被浪费又丰富了其功
能。它不仅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更是当地民俗
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了古城人与大自然
的和谐统一。
2.2.3桥的结构关节作用
桥是联络贯通丽江古城水系和街道系统的结构
关节,将古城地面、水面牵系在一起,也是古城最早的
建筑之一(如图2-7)。水秀桥密是丽江古城最大的
特。在玉河水网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
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丰富多样,较著
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
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
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古城的桥不仅是重要的交
通设施,也是古城的集市地和公共交流的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丽江纳西族民居建筑的布置形制特点
丽江古城的民居也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丽江民居引水入户、活水绕屋,或临水建屋,既有北方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风情。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民居主要以合院式住宅为主,基本单位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中间厅堂,两侧两房,设独
立式门楼,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的基本单元,
组合成多变的院落,组合规划和方法不尽相同,形成多种模式化的平面格局。纳西民居大
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
院等几种形式。
3.1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
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如图3-1、3-2、3-3)。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
图2-5图2-6图2-7图3-1
东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
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
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云南旅游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
景,不仅在天井里养花种花,满院常驻春,而户外
门前、河旁井边植树种花,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
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农村的三坊一
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
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
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
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
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
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两坊房:仍按“三房一照壁”的规模布局,只
是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先盖两坊,预留出另外一
坊,以后经济调教许可时最终建成“三房一照壁”。
此两坊屋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
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形式,其他两面由照壁及围墙合
成庭院。
3.2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平面格局是纳西族传统
文化的遗留。它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五坊房
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漏角”(四坊的相接部位)的小天井。中间大天井是最具公共性的空间,是举行各种家庭活动的场所,而四个小天井是生活辅助性空间,起通风、采光作用(如图3-4、3-5、3-6)。
一般正房两端各带两开间进深较浅、房高降低的耳房,耳房由一天井相隔与正房相邻厢房的山墙相望,即为“三间两耳组成四合五天井”。四坊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南。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有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门楼,亦多朝东、南。
四合头也是四合五天井的一种变化型式,与四合五天井有所不同:一是四合五天井相邻两坊屋面错落相叠、正房高于厢房,既有空间层次,又避免了斜沟,建造上有“十斜九漏”的说法;而“四合头”相邻两坊房屋屋面等高,相交处产生了斜沟,也就是合头之处。二是
四合头楼面厦子四坊相联,即成为
“跑马转角楼”。三是前者列三种平
面的木构架可任意选用各种形式;而
后者只局限于采用无腰檐的“冲天蛮
楼”构架。
3.3前后院与一进两院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都是以
一个大天井为中心的基本平面类型,
为小型民居;“前后院”则是由上述
两类型组合成两个院相连的平面类
型。它的特点是用花厅联系两个院,
图3-4
前院作花园,后院为正院,两个院的
轴线均在房的轴线上。前院房屋一般是小巧玲珑的厅阁等与宅园相协调的建筑(如图3-7)。“一进两院”不同于“前后院”的是,两院不是在正房轴线上排列,而是左右并行。其空间序列是进大门后,有一过渡空间,然后由过厅分别连接两个庭院的入口(如图3-8)。“前后院”及“两进院”一般皆属中型民居。
多进套院是前后院型式的发展,即有多进院落相套,不只前后两进,而且随地形情况,院落的轴线不一定一直向后延伸,也可能转向。一般属于富家大户住宅,皆属大型民居。
4结语
丽江古城的整体格局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它虽然吸收了中原城市的一些建筑文化风格,但又不照搬其建筑模式。城中没有规矩的道路网,没有森严的城墙,是一座开放式接纳八方的城市。古城中的民居建筑融汉族、白族、藏族各民族之精华,又具有纳西族独特的风采。“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宏观上的结构布局,又追求细微处的雕绘装饰,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讯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大胆创新,可谓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玲珑精巧,形成了独特民族风格,被中外建筑设计学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丽江古城的空间组织是历史演替和沉淀的结果。整个古城空间、建筑空间、交通空间等都经历了800多年的历史变化,融合了丽江古城纳西族人们的智慧,同时也经历了古城纳西族人们实践的检验,是世代纳西族人“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绝佳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历史的完整见证。
我们不仅应当将丽江古城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遗产保护起来,更应该研究它,学习它,撷取其中对于当代城镇规划以及民居布局规划有所启示的珍贵部分,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充分发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