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_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应用的10年_百度文...
JIA ED
RES
回·顾
本文是“多元智能:中国十年”专刊的特约稿,以纪念《多元智能》中译本出版10周年。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虽然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但译者却不是最早
将这个理论介绍到中国的人。因此在论述“多元智能:中国十年”之前,说明此理论20多年前传到中国的来龙去脉和《多元智能》出版前后的过程,有益于读者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对中国人民的感情,认识他的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之间的联系。
一、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和《多元智能》的出版
饮水不忘挖井人,在多元智能理论为中国千
百万人耳熟能详,在教育界广为人知的今天,我
们不应忘记最早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的,正是加德纳本人。在中国传播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中,加德纳首当其冲,名列第一。
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之后的1985年和1987年,加德纳应文化部和教育部的邀请,第三次和第四次来到中国,访问了广州、厦门、桂林、柳州、西安、成都、北京,南京等八个城市,其中在北京、南京、厦门的访问、讲学时间,都长达一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不止一次在讲学时向众多音乐家、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介绍了“零点项目”的工作和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他1987年介绍多元智能理论的演讲录音,经过专家的翻译,刊登在1988年1月正式出版的首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中[1],从此
沈致隆,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物理化学教授,艺术教育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84-1986年国家公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1997年、2006年两次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
点项目”访问讲学。曾任北京轻工业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兼艺术教研室主任、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系主任,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北京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工学院等学校兼职教授。
1994年起在国内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80多所高校及美国的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讲学讲座数百场,师生听众超过10万人次。近年来的专著有《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亲历哈佛》、《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等,曾翻译或主编出版了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新视野》、《重构多元
智能》、《艺术·心理·创造力》、《领导智慧》、《改变思维的艺术》等名著的中译本,是作者的多年好友。个人为:shen_7320@yahoo 。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应用的10年
沈致隆
6
回·顾
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界和教育界就为人所知。这说明多元智能理论的星星之火,20多年前就已经由加德纳本人亲自播撒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了。
遗憾的是,当时美育还没有成为教育方针的独立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在中小学没有话语权,理论的普遍应用并不顺畅。虽然后来港台一些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传来,却没有通过学术渠道,而是“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中国大陆”[2]。多元智能成了商人牟利的工具,理论不可避免就走了样。中国大陆学者也曾发表过有关文章,出版过加德纳著作的中译本,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有的出版社没有购买翻译版权,中译本印出来后就成了非法出版物,难以公开发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为了使更广大范围的民众深入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之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受加德纳的委托,借助他本人亲自出面邀请的便利条件,当时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及其常务副主任李妲娜女士,曾数次派人去哈佛,希望中国访问者能亲临“零点项目”,深入了解这个理论的本质,进而绕开港台商业化的渠道,系统地、原汁原味地将理论带回中国,以推动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进程。前两次去的访问学者因故未能完成这个任务,才有了第三人,也就是我1997年的哈佛之行。
虽然有著名音乐家的推荐,加德纳还是派人到北京进行了一番考核,然后才正式发出邀请函。我当时同意前往哈佛,并非钟情于多元智能理论,目的是完成国家课题“中外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探
索”。尽管如此,加德纳还是特意为我在“零点项目”安排了办公室,提供了我与“零点项目”中参与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众多成员认识并交流的机会,并在尽力帮助我完成预定研究计划的同时,利用各种不同的场合,特别是他本人在美国各地的报告会,包括邀请我参加1997年“零点项目”举办的“多元智能理论新指南”国际研讨会,循循善诱,使我逐渐熟悉多元智能理论,并对它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在我即将结束在美考察时,加德纳郑重提出请我翻译他有关多元智
能理论的著作,并在回国后联系愿意购买中文版权的中国大陆出版社出版。因我在任职的高校内兼任化学和艺术两个学科的带头人,教学和科研任务很繁忙,再加上没有心理学专业的背景,担心难以胜任,曾经建议他另请大陆或港、台的心理学家翻译成中文出版。加德纳拒绝了我的建议,指出自己的著作一定要用简体汉字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出版,而且最好由热爱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学者翻译,心理学专业背景不是最重要的条件。这么一来,为回报他在哈佛数不胜数的帮助和照顾,也为不辜负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的信任和推荐,我才在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从头学习发展心理学,频繁请教作者本人和中国的心理学家,历时一年半,翻译了《多元智能》一书。
翻译不易,出版更难。多家出版社,包括著名教育类出版社虽有兴趣,但一听说要买版权,
1997年在哈佛大学加德纳的办公室
1997年在加德纳的家中战雷主题曲
7
JIA ED
RES
2004年加德纳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北京小学生的演出
刻打了退堂鼓。有的要译者自己购买版权,有的要译者先出资10万才肯签合同。经过近一年的奔波,虽然我委托的版权代理公司费劲周折,终于到了愿意购买翻译版权的新华出版社,但书的中文翻译版权在美国却已多次转手,下落不明。正像翻译过程中加德纳总是在我遇到疑难时提供帮助一样,最后还是他在关键时刻“临门一脚”,设法到了中文版权在美国的归属,并促使版权以合理的价格卖给了译者委托的代理公司,才有了《多元智能》在1999年这个关键年份的出版,也才有了它后来为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的普及做出的重大贡献。
阴阳师酒吞童子
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所谓中国的多元智能理论“之父”或者“之母”,都不是别人,而是这个理论的创建者本人、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理论在中国普及如此费心?为何怀有如此感人的中国情结?原因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景仰,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10年的传播和实践
1999年《多元智能》一书中文译本出
版时,新华出版社和我事先事后并未做任何宣传工作,因为两者均与教育界的学者、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师范、教育院校没有任何联系,想宣传也无从下手。书出版后,加德纳很满意,我“交差”后也就如释重负,专心于化学和艺术的科研教学工作,不再关心这本书。它后来产生的影响,是我和出版社当时没有想到的。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第一功臣当属加德纳,第二功臣就是音乐家李妲娜教授。她不但立刻将《多元智能》作为历届学生的必读书和多次会议的资料,在自己任教的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任理事长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内广为散发,而且拜访多名音乐界和教育界权威人士,在赠书时大力推广并宣传这个理论的意义。当她访问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
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的时候,她所做的工作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加快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进一步的传播和普及。
陶西平先生这位教育界的领导同志,由于长期重视艺术教育,立刻敏锐地意识到多元智能理论的价值,并于2001年6月在山东举办的有62
个教育单位参加的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这个理论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2002年2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批准了以他为负责人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立项,成为“十五”期间教育科研的重点课题。这个课题到2006年
10月结题并通过鉴定为止,共有全国13个省
(市、自治区)的数百所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参与研究,经过培训和参与实践的教师过万人。
这个空前大规模的课题组在陶西平先生的领导下,在以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为首的多位中外专家指导下,强调对理论的“借鉴”和“实践”,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规律,在实践中借鉴理论的思想,逐步从测量学生的智能,转变到对教育目标和方法的研究,从而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2004年与来访的加德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回·顾
8
人力成本管控
课题倡导对个案的研究,从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出发,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教学,注重研究的实效性。课题研究涉及范围广,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主要收获是促进了参与学校及所在地区教育观念的转变,推进了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倡导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良好学风,培养了一支领导干部、教师和研究人员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界的国际交流[4]。课题组在2002、2004、2005召开的三次年会暨多元智能理论国际研讨会上,共收到各地各校研究与实践的论文三千篇左右。
2004年5月19日,加德纳亲临北京,参加了
上述课题组召开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国际论坛,并做了主题报告,使人们真正理解了理论的哲学内涵,明确了它的教育学意义和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700多位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校长、教师参加论坛,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出席开幕式,央视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会议和加德纳亲自出席的新闻。会后,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的中西交汇———2004年加德纳在京讲学对话录》。这一年,成了中国教育界名副其实的“多元智能”年。
时逢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更促使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达到高潮。各种有关的译著、专著、编著、文章、图表、音像制品、培训班甚至商业广告不计其数,以多元智能命名或者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办学的幼儿园、中小学也纷纷成立或开办。加德纳《多元智能》
1999年初版的中译本,在2003年教育学
术类著作百部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5]。香港的一家教育公司,2004年还创刊了名为《中国多元智能》的杂志。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优秀成果,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以博士生导师吴志宏教授为首七人课题组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他们深入华东和华中多个省市的数十所中小学边实践边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正式出版了11部高质量的专著和译著,并于2008年9月获得“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改革实验)”。
应用此理论于教改、课改、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研究生教育的,除参加上述课题研究的东部和中部的几百所师范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以外,还有
没能参加课题组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兰州的多所中小学,它们也在默默无闻却认真执着地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用于研究生论文、教学改革和学生心理咨询。多元智能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也不仅限于师范教育界,更波及到中国的企业界、文学界、美学界、艺术界。作为非师范院校的山东大学,2001年8月在威海举办全国高校文艺美学教师培训班时,就将多元智能理论列为培训内容之一。
以上一切,足以证明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这
10年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影响巨大。20
多年前加德纳在北京等地播下的星星之火,终于在中国大陆形成燎原之势。
上述项目2006年结题之后,从表面上看,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在中国的高潮已过,但是理论却已深入人心。上海、四川、厦门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纷纷将《多元智能》一书与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英国的斯宾塞和赫胥黎、德国的席勒、中国的陶行知和叶圣陶、法国的卢梭、捷克的夸美纽斯、美国的布鲁纳和
2004年在北京全聚德向加德纳介绍书法作品
2004年在北京全聚德向加德纳介绍自己的作品
回·顾
9
JIA ED
RES
威等人有关教育的著作一起,列为中小学教师和
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学生的必读书,这说明《多元
智能》中译本的出现决非昙花一现,而是已经成
为中国教育界的经典,必将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08年4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同时出
版了加德纳另外三部有关多元智能理论重要著
作的中译本,分别是《智能的结构》(20周年纪念
版)、《重构多元智能》(1999)和《多元智能新视
野》(2006),并为此隆重召开新闻发布会暨多元
智能理论研讨会。与此相呼应,《中国教育报》5月
15日推出了以“多元智能让你知道孩子的潜能”
为主题的专版。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
首先,这个理论是加德纳及其同事多年的科
学研究成果,建立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是想念如你温柔过境才发现原来花开都有声音
之上。特别是认定智能的八个判据十分严格,至
今无人能提出有说服力的反对意见。现在已经确
认的八到九种智能,也决不是加德纳及其同事的
臆想和猜测,而是运用了来自发展心理学、神经
落枕后的正确恢复方法
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遗传工程等多
个学科的八个严格判据,从众多智能候选者中一
一检验后筛选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教育
理论和书籍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其中过眼烟云数
不胜数。多元智能理论1985年传入中国时默默
无闻,未引起广泛关注,但经过大浪淘沙,20多年
后势头强劲,就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经得
起历史的检验,说明中国人不再盲目崇洋,学会
了辨别真科学和伪科学。
其次,它是横跨东西方文化研究的产物,与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易于为中国人
所接受。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教育
理念,就和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相呼应。孔子十分重视艺
术教育,《论语》中反复强调的“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可以怨”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等美育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加德纳本人对
艺术教育的研究、见解和实践经验相辅相成,分
别彰显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和西方当代心理学家
对于艺术的教育功能的真知灼见。周代教育的
戴森电风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在一定意义上
就是分别培养或开发学生人际智能、音乐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的课
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
明,……不失其所者久”,就含有人际智能、自我
认知智能和存在智能的意思。
第三个原因,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恰好为
中国当代的素质教育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
论支持。在2004年出版的《教育访谈
录》一书题为“素质教育的理念”的第六章
中,这位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
总理用整整两页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多元
智能理论,充分肯定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素
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提供的启示和
灵感[6]。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彻底变应试
教育为素质教育。这一点,与多元智能理论
的教育学导向不谋而合。此理论的出现,为
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它
在美国和世界各国成功的应用,给予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很多有益的启示。由于《多
元智能》的出版恰好与1999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文件的发布同时,又契合了此后逐
步推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需求,迅
速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这使多元智能理
论迅速普及,开始在中国大陆受到了各个阶层的
热烈欢迎,无数大中小学的教师、校长以及学生
家长、教育科研人员都在研究它应用它,都肯定
并接受了这一理论。
第四个原因,就是中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
策。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其前途成为父母最关切
的事。虽然有些孩子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
能较差,是应试教育的弱势体,但根据多元智
能理论,他们的前途也是有希望的。所以这些孩
子父母宁可相信或者希望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第五个原因,就是中国当前的艺术教育热。
2006年在哈佛大学讲学后与加德纳合影
·
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