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
教材分析:
通过孔子语录,让孩子们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__的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
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课时安排:
免费为公司取名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学习方法是:熟读和精思。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全班齐声背诵全文)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老师明确: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诗辞章句;大学---修齐治平(板书)
b、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老师明确:古人倡导“游学”传统。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板书)
c、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老师明确: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图文并茂地朗读全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
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同样给予点评)
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图片,而隐去了文字。看行不行?
北京故宫的资料什么言什么什么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给予表扬和鼓励)
b好。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检测:
6、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背诵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__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总结: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展示课件)
要求: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
给对方播放影音文件 过程: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
8、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
9、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七年级数学试卷 规则: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卡通画中选中其中之一。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二十四节气小雪的诗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