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09年第6期--渤海上京城第四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收获_李陈 ...
渤海上京城第四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dnf新版本狂战加点渤海上京城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早在清中晚期一些历史地理学者即对其进行了考察与论证[1]。20世纪初,日俄学者曾多次对其调查勘探。1933~1934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渤海上京城进行了较具规模的发掘[2],可视为渤海上京城考古发掘的第一阶段。1964年,中国朝鲜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其后朝方于六七十年代公布了部分发掘资料[3],中方于1997年出版了《六顶山与渤海镇》考古专题报告[4],这是渤海上京城考古发掘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间断性小规模对宫城南门、第1号宫殿、官衙址等进行了发掘[5]。
1998~200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的指示,将渤海上京城考古工作作为重点科研项目,连续10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和调查,在此基础上,重新绘制了渤海上京城平面图(图一),即为渤海上京城考古发掘的第四阶段[6]。下面概述这一阶段的成果。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一、第2号宫殿基址(图二)
渤海上京城宫城中心区内共有5座大殿,自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按排列顺序编为1~5号。其中第2号宫殿位于宫城中心,是宫城内规模最大的宫殿,系由正殿、掖门、廊庑等组成的建筑。
1999年7~9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牡丹江文物管理站对第2号宫殿基址正殿及两侧掖门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4000平方米;2004年5~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第2号宫殿前廊庑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9700平方米[7];2005年5~6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殿东、西掖门与廊庑的连接处进行发掘,揭露面积700平方米。
正殿坐北朝南,方向4°。残留台基、柱础、踏道等遗迹,是第2号宫殿建筑的中心建筑。台基四壁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92、南北宽22米。台基东西两侧各置一掖门,其间以墙封闭。台基四壁下铺有玄武岩制成的散水。台基南侧设东西登殿踏道,北侧正中亦置一踏道。
第2号宫殿前廊庑系由东、西、南三部分廊庑构成的“凹”形建筑,并与正殿、东西掖门合
2009年·第6期
中秋周记
台基高度依次降低,是其建筑的显著特征。如此设定第2号宫殿中心部分为面阔九间,则与第1号宫殿面阔十一间、第3号宫殿面阔七间,形成了11、9、7的“递减”的关系,在建筑风格上达到了协调一致。
二、第3、4号宫殿建筑基址(图三)第3、4号宫殿是宫城中轴南起第三、四重宫殿。两殿之间有过廊相连,从功能和布局看应为同一宫殿的前后两部分。为工作方便以及以往历次对渤海上京城考古的习惯,仍将其自南向北编号为第3、4号宫殿基址。其相应的建筑落还应包括第4号宫殿两侧并与之相连的两座宫殿,考虑到其与第4号宫殿的关系,按东西分别编为4-1、4-2号宫殿。第3、4号宫殿建筑南面为第2号宫殿,北面与墙相隔有第5号宫殿。妹个性签名
2001~2002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牡丹江文物管理站的协
助下,对建筑中的第3号宫殿正殿及其两侧飞廊、东西廊庑的北部和第4号宫殿的正殿及其东西配殿、东西两侧厢房进行了发掘。2005~2006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第3号宫殿廊庑、第4号宫殿东侧厢房的未发掘部分以及4-1号宫殿进行了清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共9700平方米[11]。
第3号宫殿主体呈长方形,台墩东西长32.25、南北宽21米。现存柱础石20块,但从被移位的础石痕迹上看,原应有础石36块。其排列为东西向5排,南北向8列,中间的一排中部减4柱。从其排列配置上看,该殿应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开间均为4米的大型建筑。殿阶基南面近两端各设一上殿的踏道;
北面中央亦置一踏道,并与通向第4号宫殿的过廊衔接。殿阶基东西两侧各设一飞廊,应为上殿慢道。
第4号宫殿建在一低矮的台基上,台基上有主殿和东西两侧配殿等建筑,方向4°。台基
□渤海上京城第四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做梦梦见强盗
图二第2
号宫殿基址
2009年·第6期
□渤海上京城第四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浪漫的土耳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