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桥头火锅一、导入新课。黄小笑话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原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钓鱼执法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发奋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p    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自己分析^p    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填报高考志愿技巧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篇2
(一〕复习引入,提醒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租车回家过年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原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社保卡查询个人账户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才能〕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老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间隔 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考虑: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老师指图描绘。〔这就是鹳雀楼。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
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风光:夕阳靠着山渐渐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才能〕
5.老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