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单元整体解读:
关于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虽然这4篇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时代不同,但却鲜明的表达了“家乡”这一主题,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关于阅读训练要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旨在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和提升,也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究竟要如何联系
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本单元在《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为示例,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语言文字形象感悟,比如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陡峭、五光十”,避免生硬的“解词”。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句子。
“学习课文的言语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教科书在《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中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在《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扩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写话重在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可以通过例文让学生明白写留言条是现实生活中交流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应用的价值。
本课文本解读: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即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的山西沉;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流向大海。诗人运用
朴素、浅显的语言,营造了景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出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着到更远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写出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的景物,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在庐山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想象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而上,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香炉峰上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
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力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俊和瀑布飞流的壮观。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飞流直下的瀑布,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疑”字率直地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引人遐想。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大部分孩子他们活泼好动,一般是以读的形式来完成古诗的学习。而且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注意力时间短,所以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要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单元的学习侧重景物描写,学生兴趣浓厚,会联想到自己平时旅游过的地方。
本课的两首古诗朗朗上口,部分学生已会背诵,关键是让孩子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歌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很难通过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古诗的意境美和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等6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游戏厂商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
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句的优美,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生字和朗读古诗。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田字格磁贴、实物展台、彩粉笔、翻页笔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课程教学-古诗二首-李冬梅老师微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大家读过他的诗吗?
预设:登鹳雀楼、凉州词。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2: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其诗用词虽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朗朗上口,广为传诵。可惜他的诗歌传世之作仅六首。这六首诗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3、引出课题:(出示课件3:鹳雀楼的图片)一天,王之涣傍晚来到黄河边,他看到夕阳挨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他感到,这里的景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预设:走到鹳雀楼的最高处。
教师:为什么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预设: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教师:真棒!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登鹳雀楼)
4、读好题目
提问:我们怎么把题目读好呢?(出示课件4:整首古诗)
预设:在读的时候,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英语四级查分
学生再次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情景,结合图片,拉近了学生和古诗的距离,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生字和朗读了古诗,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诵读古诗要注意哪些?
长三角城市预设:注意押韵、节奏和平仄。
听录音、教师范读、读得较好得同学朗读。
(出示课件5:不带拼音有节奏划分的古诗图片)
教师总结:老师有的地方读的快,有的地方读的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慢,“黄河”这儿又停顿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像上楼梯一样,还可以带着表情朗读。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碰到不熟的生字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本首古诗比较有名,许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背过,所以课前预习生字,课上检查,两者结合,帮助学生快速复习生字。】
同桌互读互评,引导学生说一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预设:偏旁部首、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识记生字,既帮助学生快速复习生字,检查预习效果,又可以扩展识字量,积累词汇。】
四、品读想象,体悟哲理
(一)写景想象——前两句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并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板书:象形文字:日 山)(出示课件6:夕阳下山图)
【设计意图: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1、教师引导:读诗的第一句话。作者在楼上,看到落日缓缓而下到远处山的后面,多迷人的夕阳下山美景呀!请同学们想象着自己就是登楼的游客,望着如此美景,用你优美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
课后题第二题:读古诗,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再男女生比赛读。
2、第二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读“黄河入海流”。(出示课件7:黄河入海流的图片)
(教师板书: “水”的象形文字。)
【设计意图:板书象形文字既简明扼要的突出了前两句诗的重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兴趣和热爱】
提问:黄河奔流入海是什么气势?你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宏大气势吗?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出示课件8:播放黄河奔流的视频)。
学生再读,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来。
(二)写理感悟——后两句
1、教师引导: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看着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在想什么 ?从哪里读到的?
预设:从“欲穷千里目”读到的。
拍一拍怎么设置?西安旅游景点介绍
2、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那就要怎么样?哪个字看出来的?为什么?想想课前老师留的任务,让大家登楼的情景。
学生回顾自己登高的经历:从“更”字可以看出,上一层楼可以看到更远的美景。爬得越高,看到的楼下的范围就越大,看到的美景就越多。
(出示课件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图片)
3、只是登一层就可以了吗?这里的“一层”是还要不断地登高的意思。
想象一下。如果鹳雀楼不是三层,而是像我们现代的高层一样,你登上了楼顶将会看到什么?
预设:(发挥想象)可以看到黄河水流入大海了;山那边的美景等等。
4、(出示课件10:句式练习)
作者要想看得更远,就要怎么样?或者说只要怎么做,就可以看得更远?
指名进行句式练习后,再出示句式答案。
5、教师总结: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俗话叫做——站得高,望得远。让学生用四个字来更加概括缩诗人的这两句的意思。指名说或者一起说——登高望远。(板书:登高望远)
【设计意图: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必须紧密练习学生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经有的经验。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读诗看图,有了课本插图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以及结合视频和象形字,都可以使抽象概括的文字直观形象的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五、学习生字
依、尽、黄、层(出示课件11:生字结构)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后,尝试说出书写要点,学生间可以互相评价。
预设:依,左窄右宽;尽,上宽下窄;层,上窄下宽,注意笔画的穿插等。
胡歌春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