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威功之fit
是如何揭开的
文I胡新民
-
2
2
1
4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那时,距离我国第一颗爆炸已经30多年了。但由于各种原因,那些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女聂力中将感到此时应当将这段历史公布于众,于是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领导人反映。
史林折植
与此同时,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发表了长文<;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一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响。党中央经过研究,于1999年9月18日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不久,一大批反映"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史料陆续问世。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揭秘”的史料,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了解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从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履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们为什么纷纷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
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21位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不同,因而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
♦彭桓武因此,他们纷纷放弃国外
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
条件,冲破敌对势力
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效
力。
第一个回到新中国的
是彭桓武,这位爱尔兰皇
家科学院院士从爱尔兰
起程回国的时候说:"回
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
国倒需要理由。”多年后,
他在总结“两弹一星”成
功的经验时说道:"新中
国,工农兵一起协力,集
中全国力量搞核武器。靠
出国不行,靠学人家也不
行,要自己干出来。旧中
国搞不成,只有新中国,
依靠全国同心协力,核武
器才搞成功。”
彭桓武回国后不久,就受到同在
欧洲留学时交往甚密的钱三强的邀
请,一起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钱
三强1947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
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
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任
清华大学教授。后来他回忆:"1949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不平凡的年
头。我有幸亲身经历了那些不平凡的
日子。按当时的感觉,周围的一切似
乎在一霎那之间都发生了变化。变化
之大和突然,简直让非身临其境者无
法确信。”
北平和平解放两个月,钱三强就
被邀请参加代表团去巴黎出席保卫
世界和平大会。他想利用这个机会,
请他的老师,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居里先生帮助订购一些原子核科学
研究的必要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他
抱着试一下的心理,向组团的联系人
提出了他的想法。令他兴奋的是,中
央在清查了国库后,在极其有限的外
汇中,挤出所需的外汇。“此时此刻,
♦1948年春,钱三强(右)回国前夕在巴黎与约
里奥•居里夫妇合影。
我心如潮涌,眼前一片模糊……"他
想到回国后,为了发展核物理研究,
他过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过与
其父多有交往的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介
还过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但|
是"几经碰壁,希望成为泡影。我苦«
思着,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一个多V
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遭蹂g
蹒,受侵略,能够简单归咎于经济]
穷困,没有能力发展事业吗?能够说?
■9
是中国缺乏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智力■
低下吗?自然不是。造成这种历史
屈辱的根蒂,在于历代当政者愚昧、
腐败、无能r"而眼下这些新的当
政者,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尽管
五万美元对于发展原子核科学所需,
不是过大的要求。然而,他们的远见
卓识和治国安邦之道,一举之中昭然
天下,让人信服,给人希望。”(科学
时报社编:《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一中
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暨南大学
出版社1999年9月第55页)
1950年5月,近代物理研究所
史林折植
♦1950年,邓稼先(末排右二)等学成归国的中国留学生在轮船甲板上合影。
成立。10月,美国归来的邓稼先加
入了研究所。邓稼先在美国仅用一年
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那时他
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凭着
对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的敏感,在
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迅速离
开美国回国。
回到祖国,邓稼先从广州乘火车北上。在行程几千里中,他大部分时几间是靠在车窗前,两眼凝视向后飞过|的田野。尽管旧中国破烂贫穷的景象W还不时映入他的眼帘,但他敏锐地发采
V现,正在劳作的农民的脸上已经有了g"心花怒放”的表情。在短暂的沉思詈过后,他顿然明白了:搬掉三座大山g的新中国人民所迸发出来的热情是■—种伟力,他感觉到自己内心被一种说不出来的力量所鼓舞。到北京后,
他听到、看到许多自己在美国根本不
知道的事情:农民在土改中,扫尽了
地主恶霸的威风。工人已组织起来,
再也不受资本家的气了。私营工厂的
大事,资本家要工人代表商量。
他又听说那时候穷乡僻壤的老百姓,
有了当家做主选代表的权利,因为不
识字,只好将豆子放在候选人背后的
碗里,表示投赞成票,他觉得非常新
奇。他感到这一切变化,集中反映在
当时最流行的《歌唱祖国〉的一句歌词中:"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
走向繁荣富强。”1956年4月,邓稼
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7月的一天,钱三强
邓稼先谈话,要调他参加的研
制工作。由于工作保密,必须隐名埋
姓,长期离家。这时他已经是两个孩
子的父亲了。那一夜,他们夫妻彻
夜未眠。他对妻子说;"我要调动工
作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
了。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
过得很有意义,就为它死了也
值得。”
产假请假条
邓稼先离开美国不久,抗
港囧电影美援朝战争开始。美国政府
完全禁止在美的中国学者归
国。直到1955年,中美日内
瓦会谈达成交换平民的协议
之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
批中国学者才得以回到祖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
森在登船离开美国时,面对团
团围住他的记者说道:“我非
常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
不打算再回美国,我已经被美
国当局刻意地延误了回祖国
的时间,其中原因,建议你们
去问美国政府。将来我要竭尽
努力,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
己的国家,使我们的同胞能够过上有
尊严的幸福生活。”
1955年11月25日,物理学家
陈能宽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踏
上了归国之旅。
陈能宽是湖南慈利人。他高中是
在长沙有基督教氛围的雅礼中学就
读的。在校期间,他主动接受了基
督教教义。去美国前,他曾幻想过,
作为世界上基督教影响最大的美国,
上帝的"博爱”精神一定会充满整个
美国社会,美国也一定是个热爱和平
的国家。但到美国后,不断看到美国
政府的丑恶嘴脸,令其苦闷至极。牧
师口中像传声筒一样流出无意义的
谎言。美国政府富于侵略性的对外政
策,在牧师的口中却变成了秉承上帝
的旨意,毒害麻醉人民。于是,他果
断地抛弃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
陈能宽回国后的所见所闻令他
兴奋不已,时刻都能感受到共产党带
领全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崭新精神面
貌。他决心信仰共产主义。他的履
历表有这样的记载:T957年经历
♦陈能宽
直流电交流电
史林折较
反右运动后,政治思想升华,追求
真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
年经历3月份双反运动后,思想更
受教育,入党要求迫切。4月11日,
提出入党申请。”在核试验基地工作
最艰难的时候,他说道:"国破方知
人种贱,为了国家富强,为了中华民
族,我们这个事情一定也要搞成功。”
先后在欧美和前苏联留学和访
学的王澄昌,在一次全球华人物理学
家联谊会上,回答昔日的学生李政道
的问题时,说道:“新中国成立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我想
做的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王冷昌著:〈无尽的追问》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40页)
“两弹一星”为什么能在艰辛探索道路上屡创佳绩
尽管党领导全国人民在1949年至1976年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但在艰辛探索中历经了严重曲折。《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以下简称《九十年》)在《党在1949年至1976年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一节中指出:"党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要是在1958年开始的''尤其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犯过严重错误,但是从总体上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见该书第636页)
这个巨大成就最为辉煌的无疑是“两弹一星”的成功。回顾"两弹一星”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无论在"”还是在"”,"两弹一星”都能屡创佳绩。究其原因,首先是党的坚强领导,而“两弹一星”的队伍又能最大限度地从党的初心和使命角度来领会党中央、的各项指示,善于把以身许国
的精神和
♦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我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
科技强国的科学态度有机结合,充分
发挥政治上的优势,脚踏实地地落实
到本职工作中,因而能不断取得显著
成绩。
关于"”,曾指出:
"是不正确的。这个责任不仅
仅是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
子都发热了。”
但是这个时期,"两弹一星”的
科技专家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深圳旅游景点
呢?由邓稼先的夫人和子女所著的
<邓稼先传〉有这样的叙述:1958年
"”的精神"曾因过度膨胀而
带来了违背客观规律的失误,但在另
一方面却也激发人们拼命去取得一
些超乎寻常的结果,包括核武器研制
工作这样的成就,冷静地说,也是得
益于它的鼓舞。(见该书第63页中
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2月)
与钱三强莫逆之交70余载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王大
环,在他的自传〈七彩的分光》中写
道:"此时又遇''高潮,所
里的干劲冲天,团结协作精神非常
好,—有问题八方支援。”“1958年
那一年,我们长春光机所进行了两次
大规模的技术攻关,搞出了一批当时
在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立刻在全
国科技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民
日报》以头版篇幅刊登了长春光机所
的突出成就。”"可以说,长春光机所
是在全国放了一颗科技卫星。”"我们
这颗科技卫星经过后来的反浮夸风
运动的检验,被证实是切实可靠的。”
(见该书第116页-167页)
那几年,陈能宽的研究取得了不
少成绩,发表了几篇重要的论文。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头
看'超英赶美'的说法或多或少地与
中国国情有一定的偏差,但是这并
不影响当时整个社会的浪潮,这种全
国人民对于'钢'的高度重视也影响
了当时的学术气氛,金属领域的研究
得到了高度重视。”(〈许身为国最难
忘》中国科技出版社2015年第67
页)
电脑开机黑屏
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7月,
在北戴河国防工业会议上,关于"两
弹”是否"下马",引起激烈争议。
后来回忆:"在接到同
志的指示后,我立即召集正在北戴河
参加会议的国防科委、导弹研究院、
二机部的同志进行研究,分析了当时
我国尖端技术的基本状况,我们的国
防尖端技术在1958年以前还是一片
空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到
-
2
2
」第
4
史林折枝
1961年,仅仅3年的时间,已经有宇宙之外是什么
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在列举了导弹、 及其配套工程和队伍建设一 系列成绩后,说道:"总之,大家觉 得我国的国防尖端技术,只要坚持攻
关,加上政策、措施得当,争取三五 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得到突破是完全
有可能的。经过讨论分析,到会的同 志对坚持攻关都充满了信心。当我们
说明了这些基本情况以后,参加国防 工业会议的同志很受鼓舞,也大多表 示要上,决心配合科研部门一起攻
关。”(〈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 学家与"两弹一星”》第10页一11 页)
从1958年开始的"两弹一星” 工程,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显著成就问 世。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同时,加快 了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以陈能宽
研究的金属材料领域为例,指
出:“1965年4月到7月,我们作 了一次全面检查。五六年来,我国试
党史博采》一 202」第
04
期-
♦ 1966年12月,与钱学森、李福泽等在第一枚中程导弹发射架前合影。
制成功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 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共1.28 万多项。品种上可以满足导弹、原子 弹、航空、舰艇、无线电方面科研和
生产需要的90%以上。许多过去靠
进口的新型材料,基本上能够自己解 决了……初步建立了立足我国资源 条件和使用条件的合金钢系列……"
(同上书第15页)
2009年第43期的《中国经济周
刊》刊登了《孙家栋、聂力、陈知建
讲述钱学森往事——"两弹一星”的 那些日子》的报道。报道指出:"'两
弹一星'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但其 中有一个人居功至伟——这就是被
誉为'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的钱
学森。”"两弹是什么?人们通常认为 是和,而其实是导弹和原
子弹。导弹在前,在后。中国 '两弹一星'的启动是在钱学森回国
之后。”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 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决定组建
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
航空工业委员会,直属国防部,任命 为主任,钱学森等为委员;不
久,中央军委又决定,由航空工业委
员会负责,组建导弹管理局(国防部
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五院, 钱学森为第一任院长)。”“在i960年
11月5日,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
导弹终于成功发射,结束了中国没有
导弹武器的历史O 1964年10月,中 国第一颗爆炸成功。”顺便说 一下,所有拥核国家在、
爆炸后,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各种 因素,已经暂停了实地起爆的核试验
而改用超级计算机的仿真核试验。但 对导弹(运载火箭)的研发则一直没
有停步,成为了扩大核威慑的主要手 段。我军的“火箭军”军种名即源自
于钱学森最早提出的"火军”。
被誉为是新中国的“科技
主帅”。在"”期间,针对一
些科技人员头脑发热的情况,钱学 森认为:科学和热情毕竟是两回事, 不能同意那些不切实际的观点和做
法。支持钱学森的观点。聂荣 臻召集五院党委领导谈话,要求大家 支持钱学森,终于使大家能正确处理
革命干劲与科学态度的关系。这样,
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五院掀起了 正确的"”的热潮,取得了
一系列成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
备部政治部组织撰写奚启新著:《钱
学森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第280页)
《九十年》指出:“,文化大革命,
十年中,在努力排除动乱造成的严重 干扰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方面也取
得重大成就。""国防科技业绩显著,
民用科技也有突破。在导弹核武器方 面,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 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 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1969
年9月首次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