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父”于敏逝世,曾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
“之⽗”于敏逝世,曾说:⼀个⼈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
1⽉16⽇,“中国之⽗”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岁。于敏毕业于北京⼤学,后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核相⼲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核理论的空⽩。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主创新能⼒的提升和国防实⼒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开放40周年⼤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先锋称号,颁授改⾰先锋奖章。
于敏侯艺兵摄
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作主要是于敏做的,⽅案是于敏提的”。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下赫然写着:“在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
隐姓埋名30年
网上缴电费“我们国家没有⾃⼰的核⼒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对这样庞⼤的题⽬,我不能有另⼀种选择。⼀个⼈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照汗青,能把⾃⼰微薄的⼒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以⾃慰了。”这是于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
1967年6⽉17⽇,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公报》:“我国在两年零⼋个⽉时间内进⾏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中国的第⼀颗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1992年11⽉在中物院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于敏)。
从研发原⼦弹成功到研发成功,美国⽤了7年4个⽉,苏联⽤了4年,法国⽤了8年6个⽉,中国仅⽤了2年2个⽉。⽽当国产爆炸之际,“之⽗” 于敏却正隐姓埋名不为⼈知,甚⾄他的妻⼦孙⽟芹都不知道他的具体⼯作。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年轻科学⼯作者们,悄悄开始技术的理论探索。从基础研究转向具体的研究,对于敏个⼈⽽⾔,是很⼤的损失。于敏⽣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学术前途,乃⾄学界的名⽓,从此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于西北⼤漠深处。从1960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份严格保密。
1961年1⽉12⽇,当时34岁的于敏在原⼦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成果时,⼆机部副部长钱三强他谈话,秘密交给他理论探索的任务。“我毫不犹豫地表⽰服从分配,转⾏!”于敏说。
端午节文案新⼯作的保密性何在?且看于敏发现热核材料⾃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原理⽅案后,他致电“中国原⼦弹之⽗”邓稼先时是怎么说的—— “我们⼏个⼈去打了⼀次猎……打上了⼀只松⿏。”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不够。”“好,我⽴即赶到你那⾥去。”松⿏、野味,通通成了隐语“代码”。
当1988年于敏的⼯作性质解密后,他的妻⼦孙⽟芹说:“没想到⽼于是搞这么⾼级的秘密⼯作的。”
内蒙古草原旅游尽管在研制中居功⾄伟,但对于别⼈送来的“之⽗”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程于⼀体的⼤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的⼒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定的作⽤,⼜不能有好⼏个‘⽗亲’。”他说。
于敏在⼯作中(1980年摄)
⾮宁静⽆以致远
就像他沉默的事业⼀样,于敏是⼀个喜欢安静的⼈,他毕⽣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曾对⾝边⼈说,不要计较有名⽆名,踏踏实实地做⼀个“⽆名英雄”。
这种“宁静”使于敏在⼦⼥的记忆中是失声的。
⼉⼦于⾟⼩时候对⽗亲的唯⼀记忆就是⼀个字:忙。“整天待在房间⾥想东西,很多⼈来他。”⼥⼉于元亦很难觅寻对⼉时⽗亲的记忆,因为⽗⼥俩不曾亲昵过。
元彪所有电影但于元总算还是到了⼀个“声⾳”,听着很好笑:有⼀天,⼩于元淘⽓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说ρ(希腊⽂字母,表⽰密度,⾳近“⾁”),⾼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今天有⾁吃了!”
于敏对“宁静”有着⾃⼰的解释。“⾮宁静⽆以致远。所谓宁静,对于⼀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他倾慕⽂天祥的威武不屈,以及“丹⼼照汗青”,这丹⼼于他就是坚持科学,就是献⾝宏谋。
与于敏深交并共事三⼗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的⼈。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因此,有争论的时候,邓稼先常会说,“我相信⽼于的。”
邓稼先常会说,“我相信⽼于的。”
1984年于敏与邓榢先(左)在核试验基地。
2022年几点几分立秋爱好历史和古典⽂学
于敏唯⼀的博⼠研究⽣蓝可说,李⽩、杜甫的诗,他们刚读完第⼀句,后⾯的诗句于敏都能直接背下来,还给他们分析这⾸诗的特点。
陪孙⼦时,于敏会教他背诵古诗词。他教孙⼦学会的第⼀⾸诗词就是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于敏的业余爱好,除了古诗词,还有中国历史、古典⽂学和京剧。于敏退休后,⼯作少了,他⾄少⼀天要拿出3个⼩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为何如此倾⼼古典诗词艺术?于敏说:“艺术可以陶冶情操,使志存⾼远。⽽⾮志⽆以⼴学,⾮学⽆以⼴才呀。”
就像他的“宁静”可以致远⼀样,诗词艺术带给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的远志⼴学,是⼀⽣致⼒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
虽然于敏爱诗,但甚少写诗。在73岁那年,他却以⼀⾸《抒怀》为题的七⾔律诗总结了⾃⼰沉默⽽⼜轰烈的⼀⽣:
忆昔峥嵘岁⽉稠,朋辈同⼼⽅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献宏谋;
⾝为⼀叶⽆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百家争鸣竞风流。大戏法片尾曲
20世纪90年代初于敏与夫⼈孙⽟芹。
于敏,绝⼤多数时候在这个世上“沉默⽆闻”,是“⽆轻重”的⼀叶,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丹⼼。
版权申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