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及反思
电脑单机游戏排行榜基本信息 | ||||||||||||||||||||||||
课题 |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 40万左右的车|||||||||||||||||||||||
作者及工作单位 | 作者:吴云彪 工作单位:永丰县陶唐中学 | |||||||||||||||||||||||
教材分析 | ||||||||||||||||||||||||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以及“863”计划,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 ||||||||||||||||||||||||
学情分析 | ||||||||||||||||||||||||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基本上都学会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 ||||||||||||||||||||||||
教学目标 | ||||||||||||||||||||||||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了解“863计划”的内容及其进展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进一步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领会科学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动力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2、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3、“863计划” 4、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三、课堂小结 新疆旅游攻略必玩的景点四、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 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 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 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 3、指导学生讨论:“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研制,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 4、(过渡)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结合第13课《国防建设》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 5、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6、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7、联系时事,重点讲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并展望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前景。 8、(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 9、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10、引导学生了解“863计划”的内容及其进展。 11、引导学生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任意4项) 2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 学生观看多媒体。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四大银行是哪四个两大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局势讲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我国研制的背景。 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简单的爆炸原理后,观看爆炸经过并思考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并分别展示自己的结论。 学生举例说明:在试爆成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 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发射时候的激动心情并展示图片。 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感受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学生介绍1-2青椒炒肉丝个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并讨论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给人类的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 学生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杨振宁的《邓稼先》中的相关内容来感受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通过中国农民朴素的语言:“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以及2001年荣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和2004年被cctv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来感受“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格魅力。 学生讨论并发表感想 学生课堂回答,或者作为拓展延伸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动手制作手抄报,或者抒写感想、启示。 | 通过学生身边的新闻媒体导入新课,增加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碰撞,用历史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系。 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用清晰的《东方红》乐曲烘托气氛,振奋人心。 交流和展示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水稻)的培育技术的进步,让学生明白科技并不神秘,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与课题研究结合,加强学科渗透,贴近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理念和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业布置由易到难,具有一定梯度,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使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乐趣。 | |||||||||||||||||||||
板书设计 | ||||||||||||||||||||||||
第15课 重装系统后不能上网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1.第一颗的爆炸成功 (1)时间 (2)意义 2.导弹的研制 3.航天技术的进步: (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2)发射“神舟”系列飞船 二、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三、“863计划“ 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 ||||||||||||||||||||||||
教学反思 | ||||||||||||||||||||||||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 本课设计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导弹、人造地球卫星、飞船、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然而,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史鉴今,学史明志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是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