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20多年
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仅在学校数量上、
办学规模层次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在很大
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教育投入方面有限的财力,优化合理配置了社会
教育资源,满足了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需求,适应了时代发
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要求。2011年我国有民办高校698
所(含独立学院30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2409所的29%,其中本科院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形象校390所(独立学院303所,民办普通高校87所),占全国本科高校1129所的34.5%;招生153.73万人,在校生505.07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11.82万人,专科在校生193.25万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民
办高校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02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法实施条例》相继颁布以来,我国
民办教育得以恢复并蓬勃发展,实现总量突破并逐年稳步发展。(见表1)
表12000-2011年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2000-200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2003-2011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民办高校如何在竞争对手如林、竞争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强度不断加强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众多民办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自1990年诞生以来成为优秀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仅得到企业界的高度关注,亦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持续关注,处于完全完全竞争态势的民办高校组织亦可以从这一理论获取发展思路,提升和转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占得一席之位。
1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婚前房产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哈默尔(Cary Hamel)于1990年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所拥有的资源、技能
、知识的整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具有延展性、价值性、独特性三个基本特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但由于其服务面向、资源依托、发展空间、层次水平等的差别,与公立高校不同,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培育、评价又与公办高校有别。因此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现实,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民办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项基本职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整合内外部环境、资源、知识、技能等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是民办高校运行和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综合合力,支撑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市场、树立品牌,最终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下生存并发展壮大。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以下几层含义:(1)民办高校以灵活的办学体制和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凸显自身优势,而构成核心竞争力;(2)民办高校所拥有的外部环境、自身知识、技能等资源要素,需要经过整合、相互作用,产生协同作用后而成为竞争优势的整体要素系统,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3)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渐累积的,是通过整合创新能力作用于环境和资源等要素,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适应、不断发展和提升的核心能力。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公益性和营利性并存。民办高校可以为人民众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加教育选择机会,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有效弥补公办高等教育的不足,改善教育的公平性,
因此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明显表现出公益性,也体现了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的普遍特征。民办高校主要是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的社会民间资本举办,并依靠学费经营,而社会资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寻利性,因此决定了民办高校在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同时,要求必须有一定“合理的回报”,以维系和支撑其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公益性和营利性并存,是民办高校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整体竞争优势和能力,它来自于民办高校具有的各种能力资源,但不是各种能力资源的简单叠加,其形成受环境、资源、知识和技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整合,将各种能力资源吸收、转化、运用,以获得整体能力的提升。
3)独特性。特是区别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对手轻易模仿和超越的,能显示其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质。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民办高校作为不同于公办高校的整体性存在,其具有自身特性,在竞争优势和发展方向应不同于公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作为个体性存在,在民办高校间的激烈竞争中所体现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是突出的、优于其他民办高校的,是其他民办高校难以效仿的。
4)动态性。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选择、培育、优化、整合的循环过程,核心竞争力要素在这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并不是始终保持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自身具有周期性。
2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生成模型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能力系统,构成要素也相应多元和复杂,可以从能力层面、体制层面、资源层面和环境层面四个层面对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条件进行考量从而建立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生成模型。
2.1环境层面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相比公办高校而言对政策的变化反应更为敏感。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和决定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决定着民办高校的办学前途和命运。合理宽松有
论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岳云鹏爆粗口让赵英俊回来陈丽平
(南昌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不断壮大,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民办高校要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整合内外部环境、资源、知识、技能等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
势的核心能力。民办高校可从环境、资源、能力、体制四个层面生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大众化教育
年份民办高校数
(所)独立学院数
(所)在校生总数
多边形(万人)占全国高校
在校生比例
200039/7.5 1.35%
200189/15.11 2.10%
2002133/31.98 3.54%
2003173/817.31%
2004228/139.7510.48%
2005252295212.6313.61%
2006278318280.4916.13%
2007297318349.6918.56%
2008318322401.319.85%
2009320322446.1420.80%
2010353323476.6821.35%
2011389309505.0721.88%
. All Rights Reserved.
效的政策环境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政策环境主要由国家政策环境和地方政策环境两部分构成。国家政策环境是大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高校的生死存亡;地方政策环境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影响地方高校的发展前途。我国民办高校
的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兴起、生死边缘、低速发展、蓬勃发展等各个时期体现了国家政策环境对民办高校的起决定性的影响。而我国各省民办高校发展的不平衡,如北京、浙江、陕西、江西等省的民办高校发展较好较快,则体现了地方政策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前途。
图1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生成模型
2.2体制层面
体制层面也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生成的支撑层面。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是民办高校作为不同于公办高校的整体性存在的一种最直接体现,也是政策环境直接作用于民办高校的一种体现,具有相对于公办高校办学的独特性。“办学体制是激化组织内部的最活跃的因素,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化解教育投入不足与资源相对浪费矛盾,释放教育生产力的有效途径”,[1]这是民办高校在夹缝中成长发展的一大法宝。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主要包括:经营运行机制、管理体制。
民办体制是典型的“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的模式,投入与产出概念非常清晰,强调成本,追求效益,要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决定了民办高校不能像公办高校那样有庞大冗余的机构和人员,必须成民办高校的精简机构、人员的低成本并高效运行的办学经营运行机制。一般民办高校在分配和用人方面,基本都实行全员聘任制,打破了终身制,注重量才录用,按劳取酬,注重效益,
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民办体制的灵活与高效优化配置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释放了教育生产力,这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的支撑体系。
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目前主要以“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代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合理的领导分工和内部的机构设置,明确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者和教职工各自的权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与公办高校相比,这种管理体制具有很大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民办高校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是提高学校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2.3资源层面
办学资源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办学的前提条件。资源层面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财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学科资源、社会声誉等方面,其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是学校的有形资源,而学科资源、社会声誉是学校的无形资源。这些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存量的大小及配置和运作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益,其中,以人力资源、物力、财力资源配置利用状况,对教学质量和效益影响最大,而优良的学科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能给学校树立品牌形成良性循环。教育资源是高校竞争的对象、竞争的基础,尤其具有稀缺性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是高校激烈竞争的对象。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吸纳和办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民办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4能力层面
能力层面的构成要素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层,主要包括:办学能力、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要素,是民办高校有效运用、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并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能力。
2.4.1办学能力
办学能力是民办高校具备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办学能力最简单的表述可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教师教学水平与态度、教学成果、教学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科研队伍、科研成果等方面;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行政效率、校园文化等方面。办学能力的体现可主要概括于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办学特这三个方面。
2.4.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办高校塑造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和根本源泉。民办高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把创新的成果不断转化为育人成果、教学成果、科技成果,向社会输送和转化,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创新是基础,是民办高校生命力的源泉,是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管理创新是动力,为民办高
校的前进发展提供能量,助推核心竞争力提升。创新能力是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适应和反映自身特质、自我发展的、不易被模仿的另外一个构成要素。
2.4.3经营管理能力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性质不同,它具备一定的民营企业性质,因此其自身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自然离不开科学的、高效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能力是民办高校利用、挖掘、整合现有的或潜在的办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的独特能力,主要包括:筹资能力、对外关系管理和营销能力、学校内部管理运营能力、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能力等。其中筹资能力的提高对于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主要以“以学养学”的模式生存和发展。上述因素经过整合形成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是民办高校维系生存,不断发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民办高校区别于公办高校并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一种综合核心能力。
3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
上面我们阐述了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生成机制,那么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才培养打造力,(2)科学研究创造力,(3)资源环境整合力。
2023年法定节假日及调休
教育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而教育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学生在学校里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习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能在社会上立足,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的最终标准,也是一所民办高校能否得到学生、家长、社会认可从而在民办高等教育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根本要素,因此人才培养打造力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人才培养打造力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师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等。
科学研究创造力是影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核心及关键因素。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地位,可通过学科建设获取比较优势,以比较优势获取社会认可,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科学研究是大学一项重要职能,科学研究可促进教学、促进人才质量的培养,大学在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过程中也离不开科学研究。民办高校在知识经济与国际化的环境中与其他高校竞争,要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为龙头,获取优势并保持自身的优势,提升学校的竞争实力,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研究创造力应包含学科建设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两方面的内容。
民办高校对资源环境的整合能力对民办高校在激烈的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整合能力表现在有效争取外部资源和利用有限的内部资源适应环境发展,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整合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资源,使资源高效地转化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这也是民办高校凝炼核心竞争力的前提。资源环境整合力主要体现
在办学环境与条件、经营管理能力、社会声誉等方面。(下转第113页
) . All Rights Reserved.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参考文献】
[1]徐光明.办学体制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2003(3).
[2]崔波.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战略[J].民办教育研究,2004(6).
[3]贾少华.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及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4]周国平,胡一波.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9).
[5]王建红,等.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层次性问题[J].时代教育, 2009(1):105-107.
[6]李宏波.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7]罗道全.民办体制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 (11).
[8]陈洁.民办高校构筑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措施[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5).
[9]厉以宁.解放思想,办好教育产业[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10]赵国浩,等著.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3.[11]赵凯弄,李兆光.公共政策如何贯彻执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16.
[12]黄灿.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3).
[13]郑文谦,郭小平.民办高校的经费筹集及运作模式[J].教育评论,2004(6).
[14]别敦荣,陈艺波.我国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的现实困境与前景展望[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7.
[1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表明影响高校绩效的主因是资源有效利用[J].中国教育报,2009(4).
[16]钱勤元.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17]何艳梅,李立周.提升我国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困扰及路径选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8).
[18]夏仕武.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J].江苏高教,2003(6).
[19]左相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3(5).
[责任编辑:杨扬
]
手》。此后,大多数官颁的规则都叫散手而不叫散打,1991年版和1994年版的通用教材《武术》中,用的也是“散手”。这一切给人一个的感觉:“散手”是官方认同并加以确定的名称,“散打”则是别称,是非正式的民间称谓。
对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的运动项目“散手”这一名称,从1979年开始试点比赛之后,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尊重了历史的沿革,是自然而合乎情理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散手”这个名称不准确,不好理解,应该改为“散打”。名称是表示某一事物的语言文字符号,它作为一种专用的概念术语应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实际上,从历史发展来看,将武术对抗形式的比试引入正式体育比赛场,就是要把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的运动从传统的、民间的、封闭的状态,引进现代的、公众的、开放的竞技体育舞台。因此,不仅是在技术层面和表现形式上有一个由零散、繁杂向统一、规范的竞技体育转换的问题,而且在名称和术语的使用上也应该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要求。
武术徒手对抗比赛试验的反复实践过程所反映出来的表象,在人们的头脑里逐渐形成了反映这种事物的概念。人们在口头语言、文字记载、媒体报道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散打”这一术语。“散打”概念中的“散”字,就是表示散手、散着(招)、拆手、招术的意思;“打”字表示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格斗较量的性质和用途。这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字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从字面上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表象及其本质属性,见其词、明其意,而且通俗易懂,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因此,中国武术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1998年开始在正式的比赛和交往中,推广使用”散打“一词,并逐渐规范统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个名称问题,现代散打动作作为体育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已经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武术实用散手,它不再仅仅是对武术中的传统技击术进行简单的继承和再现,而是将传统武术不同风格的技击术,在继承的基础上,遵循现代体育精神进行了改造和发展,这也是一种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根据武术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文明方面的需求,把“散打”作为竞技体育运动并大力推广,从转型的模式上讲,就是在“制度层面”把武术的散打纳为体育运动系列,使之成为“竞赛项目”。由于体育竞技运动的规律和要求,其技术表现和运用不可能完全保持原来的面目,需要对传统技击术进行有目的的舍取与整合,使之能够符合体育竞赛的特点。正是这些变化,最终产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即“意识层面”的更新,使得体育性质的武术散打概念得以确立,这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5散打运动的现代化与正规化
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主要类别。散打多年来在民间流传繁衍,深受人民喜爱,它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同步。散打产生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并始终服务于实践应用,直至今天演化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众生活。
现代散打运动的兴起可谓一波三折,1979年,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武术重新又热了起来,为了抢救、发掘散打运动,武术界通过对传统技击术进行归纳、整理,出了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即把中国各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通过规整,总结出它们的基本运动形式,最终确立进攻技术具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型方法,另一种是弧线型方法,其中拳法以冲、掼、抄、鞭为主,腿法以蹬、踹、扫、摆、勾为主;摔法则根据“快摔”的要求和“无把”的特点,主要根据“破坏重心”和“抡圈”的要点,创造出“接招摔”和“夹打摔”的方法。同时,防守技术也可以划分为“接触式防守”和“不接触式防守”两种。散打的比赛形式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打擂台”方式,一方掉擂出局即为输方。在竞赛方法上采用三局两胜制,先赢两局者即为赢家。
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国家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比赛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并于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做了首次散打汇报表演。自此,散打开始重新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
国家体委于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赛规则》;1987年,散打被正式批准为我国的体育项目,并设“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赛制。散打比赛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允许选手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
6结论与建议
不管散打运动叫什么名字,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通过学习和训练散打,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打又是一项以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
武术搏击有很强的生命力,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散打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如今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技术,而且喜欢散手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除了要立足于养成擒敌捕盗和防身自卫的本领,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
徒搏技术,并把杀敌技要保留到军警技术中外。还要顺应武术徒搏技术已从总体上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到广阔的体育天地中去寻求武术徒搏技术发展的空间,开发和创制不同技击特、不同竞赛规则的徒搏比赛方式。武坛将因徒搏比赛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生机勃勃,更加灿烂。武术传习者会因兼习多种徒搏技法,参加多种徒搏竞赛,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也只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才可能全面的展示出武术的全貌,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
[1]张山,等,编著.中国散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2]邱丕相,等,编著.中国武术教程: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3]体育院系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4]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迎迎]
(上接第75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