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京杭沪居前三
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北京近三年来首次
位居第一,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长沙位
居前十。
文/任泽平团队 任泽平 白学松 柴柯青
1.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但当前能够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例分别在2011、2013年见顶,标志着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逝,中国亟须转向人才红利。并且,从人口自然增长趋势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见顶,随后进入负增长。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城先后掀起“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一般可通过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分析人口流动,但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特别是在非普查年份。为此,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
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
态势。
数据说明:智联招聘拥有约2.3
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
(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
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
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90%为专科
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
体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
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
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
不同的流动人才,2020年由于疫情,
跨城求职者比2019年减少2.3%。人
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
波动性,求职高峰一般在春节后的3
月,2020年由于疫情,求职高峰稍
厦门有什么好玩的微后移,2020年3月求职人数和流
动人数占比分别为11.6%、13.4%,
2019年分别为11.3%、13.1%。
数据画像:1)从性别看,2020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
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
一资源,但当前能够
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
乏。
专题-科创样本
城市发展
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7%,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八成为18-35岁;3)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7%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9%,表明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4)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8%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1%,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5)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2%月收入超6000元,略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6)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0.3%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0%。
2.榜单概览: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京杭沪居前三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0
年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
北京近三年来首次位居第一,深圳、
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
长沙位居前十。为衡量城市的人才
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
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
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
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
口净流入的加权结果。从结果看,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
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自2016年的
第1位四年后重回榜首;由于疫情
影响逐步消散,企事业单位招聘力
度加大,加之薪资优势明显,北京
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
口管控政策放松,北京市人才外流
趋势缓解,人才转为净流入,排名
由2017-2019年的2、2、3位跃升
至2020年的第1位;“新一线”城
市杭州产业发展迅速、人居环境与
人才待遇不断提升,吸引力排名从
2017-2019年的第5位升至2020年
的第2位;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
长稳定,2017-2020年分别名列第1、
1、1、3位,深圳则位次顺次下移,
穿越抗日小说2017-2020年深圳排名第2、2、3、
4位,广州2017-2020年排名第4、4、
4、5位;南京、苏州、成都较为稳定,
南京为第6、7、6、6名;成都为7、7、
7、8名;苏州为8、9、9、7名;宁波、
长沙2020年跻身前十,宁波为第9
名,较2019年的第22名有所上升;
长沙为第10名,比2019年的第18
名上升8名。2020年前50强中,东部、
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6、
5、7、2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
4、图表1:2020年、2019年求职人数月度分布
图表3:应届生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
图表2:2020年流动人才超八成为18-35岁
图表4: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
资料来源:智联招聘,泽平宏观
CHINA REAL ESTATE FINANCE中国房地产金融
29、16、1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0%、82.9%、19.5%、0.5%;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分别有18、7、3、2、3个。
2020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北上广深的比重分别占比20.7%、30.9%,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整体比重19.07%,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于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20.7%,高于北上深广的人才流入占比19.1%;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武汉,前十合计占比40.0%,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5%,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线城
市集聚。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和成都,合计占比31.3%,高于北上深成人才流入占比的18.5%;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杭州、广州、南京、天津、西安、武汉,前十合计占比51.4%,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1%,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也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线城市集聚。
2.2 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1)分地区看,2020年东部人才跨区流动性降低,中西部人才流动性增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1.5%、-5.1%、 -2.7%、-3.7%,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2)分线城市看,2020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动性增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5%、3.4%、-1.0%、-5.8%,2019年分别
为-2.7%、1.1%、1.8%、-0.3%,结合
近4年数据观察,二线人才持续集聚,
一线人才受政策放宽影响转为净流
入,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
3)分城市看,超六成人才流向五
大城市,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人
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6.4%、3.8%、
-0.7%、0.1%、-1.2%,长三角、珠三
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体人才净流
出,疫情期间流出趋势放缓,成渝
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
出。
人工客服3.重点城市:北上深广杭宁汉
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内人
才流动成为主流
3.1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
下降趋势休止、深广仍呈上升趋势
1)北京:2017-2020年人才净
流入占比分别为-2.3%、-2.7%、
-3.9%、0.2%,持续为负值至2020
年转为正值,主因北京过往严控人
口、疏解产业,直至复产复工期间
企事业单位招聘与留才力度加大;
疫情期间,人口流动范围收窄,天网络电视哪个好用
津代替上海,成为北京人才流入流
出第一目标城市。从人才流入流出
看,2017-2020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
分别为7.3%、7.1%、6.3%、6.0%,
持续下降,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续攀
升,到2020年流出比例有所下降,
分别达9.6%、9.9%、10.2%、5.9%,
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
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
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从来源看,
2020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
市分别为天津、上海、廊坊、保定、
郑州、石家庄、沈阳、成都、西安、
深圳,合计占比达39.7%。从去向
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
别为天津、上海、深圳、廊坊、石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
流入下降趋势休止、深
广仍呈上升趋势。
二线城市:杭宁汉蓉人
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
势、渝津有所下降。
专题-科创样本
oracle 创建表空间城市发展
家庄、郑州、杭州、济南、成都、广州,合计占比达42.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6%流向天津,流出天津的人才中27.7%流向北京,北京和天津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6%,人才从天津净流向北京。人才产业上,2020年北京流入人才的25.9%来源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深圳、杭州外的其他8个重点城市,也高于北京流出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22.8%;2019年北京流入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仅占比23.4%,低于流出人才中的占比29.7%。2020年北京对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吸引力有所加强。
2)上海: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9%、0.5%、1.2%,人才持续净流入,2019年及以前净流入放缓主因为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净流入放缓趋势在2020年中止,主因为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降低了人才外流。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0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1%、5.6%、5.2%、4.7%,持续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4.9%、4.7%、4.8%、3.5%,流入大于流出。从来源看,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苏州、南京、杭州、郑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合肥,合计占比达37.8%,低于2019年前十来源地的48.1%,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从去向看,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杭州、苏州、北京、无锡、南京、深圳、郑州、合肥、扬州、西安,合计占比达53.3%。其中,长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达34.6%,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显著。人才流出上海主要
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
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
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
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
控制在2500万以内。根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2013-2018年上海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减少1666家。人才产业上,
2020年上海流出人才的7.2%、7.1%
来源于服务业和金融业,高于其余9
个重点城市,也高于上海流入人才
流向该行业的比例3.9%、5.8%。
3)深圳:2017-2020年人才净
流入占比分别为0.1%、0.4%、0.2%、
1.3%,主因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
宽松且不设指标上限的入户政策;
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
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
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
本平衡。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
2020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
在4.8%左右,分别为5.1%、5.0%、
4.7%、4.6%,但人才流出占比呈下
降趋势,分别为5.0%、4.9%、4.6%、
3.3%。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
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
东莞、上海、武汉、长沙、惠州、
成都、佛山、西安,合计占比达
43.0%,低于2019年前十来源地的
52.8%,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
下降。从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
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东莞、北
京、惠州、上海、长沙、佛山、武汉、
成都、郑州,合计占比达53.7%,与
2019年前十去向地的53.9%接近持
平,深圳人才流向的方向无明显变
化。人才产业上,2020年流入、流
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信|电子|
互联网占比达30.7%、29.3%,均远
高于其他9个城市,深圳IT|通信|
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
4)广州:2017-2020 年人才净
流入占比分别为0.5%、0.5%、0.6%、
0.9%,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
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
在一线城市中最低。从人才流入流
出看,2017-2020年广州人才流入
占比基本稳定在4.1%左右,分别为
4.3%、4.2%、3.9%、3.8%,略呈下
降趋势,人才流出占比持续下降,
分别为3.8%、3.6%、3.3%、2.9%,
流入大于流出。从来源看,人才向
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
北京、佛山、东莞、上海、长沙、成都、
武汉、惠州、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大乐透开奖结果中奖规则
合计达41.0%。从去向看,广州人才
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佛
山、东莞、珠海、北京、上海、杭州、
惠州、中山、长沙,人才流出占比
合计达58.2%。
3.2 二线城市:杭宁汉蓉人才净
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渝津有所下
降
1)杭州:2017-2020年人才净
流入占比分别为1.0%、1.2%、1.4%、
1.6%,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
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
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
人文环境、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
市中位列第四。从人才流入流出看,
2017-2020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分别
为3.3%、3.3%、3.4%、3.4%,人才
流出占比分别为2.3%、2.1%、2.0%、
1.7%,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从来
源看,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
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南京、西安、
郑州、宁波、成都、广州、武汉、绍兴,
合计占比达36.2%,明显低于2019
年杭州人才前十来源地的46.6%,杭
州的人才来源更加多元。从去向看,
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
上海、宁波、苏州、北京、南京、广州、
西安、绍兴、深圳、嘉兴,合计占
CHINA REAL ESTATE FINANCE中国房地产金融
比达44.9%。其中,有6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6.4%。人才产业上,2020年杭州流入人才29.5%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明显高于除深圳外的8个重点城市,其中,10.9%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
2)南京: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9%、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电子通信、制造业发展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
0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0%、2.9%、2.8%、2.7%,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1%、1.9%、1.9%、1.8%,均逐年下降,但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苏州、合肥、无锡、杭州、西安、徐州、南通、扬州,合计占比达33.8%。其中,有8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6.37%。从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北京、徐州、常州、南通、合肥、扬州,合计占比达52.9%。其中,有9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48.7%。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非常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4、10所,分别排名第6、3名。
3)重庆: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5%、0.3%、-0.2%,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对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至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吸引能力有所下降,带动人才净流
入转负。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
2020年重庆人才流入占比总体呈上
升趋势,分别为1.3%、2.0%、1.8%、
1.3%,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1.4%、
1.4%、1.6%、1.5%。从来源看,人才
向重庆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
都、北京、西安、贵阳、深圳、上海、
武汉、广州、郑州、遵义,合计占
比达44.8%。从去向看,重庆人才外
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上海、
深圳、北京、广州、杭州、武汉、西安、
贵阳、长沙,合计占比达51.0%。人
才产业上,2020年流入人才中流向
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仅
20.4%,在10个重点城市中仅比天
津略高,重庆对IT|通信|电子|互联
网行业人才吸引力大不如前,而流
入人才中流向房地产|建筑业的占比
达16.6%,高于其余9个城市。
4)武汉:2017-2020年人才净
流入占比分别为0.0%、0.8%、0.1%、
0.2%,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百万
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生活成本
较低。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
2020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2.2%、2.7%、1.9%、2.1%,人才流出
占比2.1%、1.9%、1.8%、2.0%,逐
年下降。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
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
成都、西安、上海、黄冈、长沙、
南昌、郑州、孝感,合计占比达
37.5%。从去向看,武汉人才外流的
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北
京、广州、杭州、西安、成都、长沙、
襄阳、宜昌,合计占比达42.0%。
5)天津:2017-2020年人才净
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1%、
0.0%,逐年下降并长期维持在0%水
平,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20
年GDP增速1.5%在十城中居于倒数
(武汉因是疫情中心为负值)、且
薪资在十城中最低。从人才流入流
出看,2017-2020年天津人才流入占
比分别为2.2%、2.2%、2.3%、2.1%,
较为稳定,流出占比分别为2.1%、
2.3%、2.4%、2.1%,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来源看,人才向天津流入的前十
大城市分别为北京、郑州、沈阳、
保定、石家庄、唐山、廊坊、太原、
哈尔滨、上海,合计占比达48.7%。
从去向看,天津人才外流的前十大
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石
家庄、成都、杭州、廊坊、广州、青岛、
济南,合计占比达50.4%。
6)成都:2017-2020年人才
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
-0.6%、0.3%,由负转正,对高学历
人才和年轻人才吸引力强;重庆与
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
人才从重庆净流向成都。从人才流
入流出看,2017-2020年成都人才流
入占比分别为2.8%、3.7%、2.9%、
3.2%,流出占比分别为3.1%、
4.0%、
3.6%、2.9%。从来源看,人才向成
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重庆、
北京、西安、绵阳、深圳、上海、
苏州、德阳、南充、长沙,合计占
比达39.1%。从去向看,成都人才外
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重庆、北京、
西安、绵阳、上海、深圳、眉山、广州、
德阳、武汉,合计占比达40.7%。
2020年成都流出人才的27.3%来源
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9
个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
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12.7%。
专题-科创样本
城市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