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居环境存在及问题与对策——以人口结构现状为例
广州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人口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学现状为例
XXX 1101300090
(1.XX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资环不动产1班,1101300090)
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浅谈广州存在的人居环境问题,研究改进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口容量;结构性;社会公平
引言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心脏城市,不仅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对城市与人之间的概念思考得也越来越多,在雅典宪章里,更是明确了居住职能是城市的
首要职能。南扩东进是广州城市空间的延伸,纯粹把城市问题的解决办法理解为获取更多的土地,把产业转移、污染转移理解为治理污染的唯一方法,而不合理、不科学的绿地建设效率低下。
1广州市人居环境变迁
自1978年以来,以亚运会为分界线,广州城市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城市容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无论是从经济水平的象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还是从市民收入水平,这个进步是巨大的,但是从日益消失的骑楼文化,从城中村的困扰,还是从自然环境的恶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进步的代价非常大。2000年,广州的水环境、水资源、空气质量、固体垃圾和环境管理指标都很低。据亚洲银行数据称,2007年到2011年间,广州的情况不断改善。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深圳排第2,广州排第5。报告对可持续竞争力、宜居城市竞争力和宜商环境竞争力等10项指数进行了排名,广州有8个指数排名落后于深圳,仅文化竞争力和知识竞争力2项指数超过深圳。最新数据显示,广州正遭遇垃圾围城。垃圾产量年均递增值约7%,几乎与广州目前GDP增长同步。广州日产垃圾在12000吨左右,仅中心城区日产垃圾就达到8000吨,而且还在以每年8%―10% 的增速在增长。广州目前的垃圾处理厂,都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广州市城管委曾发布消息称,新增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已经用尽18000万立方米,垃圾围城已成不可不解之局。
广州作为“北上广深”之一的超大型城市,无可避免地有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如拥挤、噪音、光污染、
空气污染、交通问题等等。虽然在“北上广深”中广州的经济并不领先,但是广州在人居环境方面可以说是领先于另外三者。
虽然领先,但问题依然存在。
拥挤:愈来愈多的外来人口不断加剧人口拥挤程度,虽然不断有新的商圈和住宅区建设,但依旧拥挤程度未能改善。
噪音污染:各式各样的噪音污染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在噪音源附近的居民,他们只能靠隔音窗来解决问题。
光污染:广州“不夜城”的称号有很大的成分因为它夜晚美丽的灯饰,但这么美丽的灯
饰,却是光污染的源头,加上现代建筑的玻璃外墙更是加剧了光污染。
怎么开通腾讯微博
空气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废气的排放使得广州的空气污染很严重,这使得本来人口密集的广州的空气质量雪上加霜。
交通:广州塞车是很常见的事情,特别是在主干道上更是如此。虽然是曾建设BRT,但BRT也仅仅保障了公共交通的顺畅,相反却变相加剧了非公共交通的交通压力。
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污水等等污染着广州的母亲河——珠江,但经常几年的整改后,有了明显的改善。
固体废物污染:固体废物的种类繁多,概括起来有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医疗废物等。生活垃圾是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广州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也随之增加。
以上人居环境问题大多数为大型城市的“通病”,只是程度各异而已。广州十分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广州曾获得多个与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的奖项,其中有全国性的,甚至国际性的。
2001年,广州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2年,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
2004年,广州以“广州市珠江滨水地区环境治理”项目再次获得“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2006年,广州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端午节是法定假日吗
表1  珠港澳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序
注:表中∃ + %表示得分或名次的上升, ∃ - % 表示得分或名次的下降
2广州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2.1人口过度的膨胀
公斤
2.1.1中心城区及变化趋势
传统产业的迁出为中心城区提供了商业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而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更多的是被视为政治中心,而政治中心的中心城区则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完善,在一系列的市政资源上占绝对优势。例如在教育、医疗资源的分配,越秀区名校、三甲医院分布密集,在同德围地区则有上学难、看病难的难题。
中心城区占有的优势也产生了人口聚集效应,下面是广州各区的人口密度:
表2  2010年广州市各区人口密度分布
全市人口合计12700800 100.00 1708
地区人口数(人)比重(%)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荔湾区898204 7.07 15198
越秀区1157277 9.11 34239
海珠区1558663 12.27 17242
天河区1432431 11.28 14870
白云区2222658 17.5 2793
黄埔区457930    3.61 5035
番禺区1764869 13.9 2245
花都区945053 7.44 974
南沙区259899    2.05 493
萝岗区373670    2.94 950
增城市1036731 8.16 641
从化市593415    4.67 301
繁体网名大全
注:来源广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但仍高度密集,近远郊区人口密度趋于上升。比较近30a 来
冀怎么读广州市主要街道人口密度变化,1982、1990、2000、2010年人口密度峰值分别为16.58千人/平方千
米、13.92千人/平方千米、14.30千人/平方千米、12.94千人/2平方千米,峰值逐渐降低。高人口密度街镇逐渐向外推移,人口密度向东和向北增长较快,尤其是天河区沿黄埔大道和白云区沿广花高速沿线增长比较明显,同时海珠区和原芳村区人口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比广州人口密度分级变化,人口密度大于10万人/平方千米的街道由1982年的6个减少到2010年的1个。人口密度5~10万人/平方千米的街道数相对比较稳定。人口密度1~5万人/平方千米的分布范围逐年扩大,街镇所占比重由1982年的18.32%上升到2010年的35.16%。人口密度0.1~1万人/平方千米的街镇数也在逐渐增加。人口密度0.1万人/平方千米以下的街道数不断减少,街道比重由1982年的46.56%下降到2010年的18.79%,表明近远郊区街镇人口密度在持续上升。
图1 1982-2010年广州市人口密度三维模型图(单位:万人/平方千米)
2.2非法移民问题
国家统计局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根据普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境内(大陆地区)居住3个月以上或者能够确定将居住3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员共计593832人;根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数据统计,2010年外国人入出境共计5211.2万人次,外国人入出境人数最多的口岸是上海浦东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分别占总数的20.0%和16.1%。综合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及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数据,将在华的
外籍人员按照居住地划分,人数排在前3位的地区是: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可见,广东省内尤其是广州市外国人聚居和流动(包括国际和国内流动)的规模是比较庞大的。
综合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报告及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数据显示:2010年,按国籍分,在中国境内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是:韩国、美国、日本、缅甸、越南、加拿大、法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无一为非洲国家;外国人来华人数居前10位的国家是: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蒙古、加拿大,无一为非洲国家;根据2008年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整理的数据显示,广州的常住(6个月以上)外国人有2.42万人,按照地区及国籍分,主要是欧美日韩国籍的外国人占53.1%,其次是非洲国家的占7.3%,再次是中东国家的占5.3%;另据广州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透露,2007年,广州常住(6个月以上)外国人的人数已达5万,其中可统计到的非洲人就有2万多。
在官方的数据中,非洲籍移民的相对数量并不占较大比例。但是,通过笔者实地走访,从广州市民对街头黑人随处可见这一现象的直观感受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几次大规模非洲黑人体性事件表明,当前必然存在相当数量的非洲人隐居落无法统计,这与我国目前的出入境管理模式、范围和技术手段的不足等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广州的黑人数量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相关人士预测总数已达20万之巨。这些数量庞大的、不接受中国政府出入境管理的非洲人,即本文所述的“非洲籍非法移民”。他们在特定的区域居,为躲避管理可以几天不出门,靠方便面和矿泉水度日;他们有着自己特有的
信息传播渠道,能在20分钟内把警察查护照的消息扩散到数以千计的体中;更有甚者,在历经艰辛抵达广州后,将护照撕毁丢弃,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都给出入境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
自1996年始,历经十余年发展成熟,大量外国移民已在地理上集结为环市东小北路、天河北、番禺大楼盘、三元里等四大“部落”。非洲人因语言、种族、宗教和经济条件所致,他们的生活及活动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功能性特征。
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批非洲人来到广州,第一站便是三元里广州火车站附近的迦南服装城。现在以其为中心,一公里范围内崛起了许多外贸城,这里主要是经营鞋类、服装类生意的非洲人的工作区域。由于这部分非洲人普遍收入较低,他们综合考虑交通枢纽、就近便利、城中村的廉价房租和涉外管理松懈等因素,相应地集中居住生活在白云区金桂村、机场路小区等地。长期居留在广州的非洲黑人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到了一半,宗教成为这一体互相联系的纽带。因此,围绕着为数不多的穆斯林餐厅,在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道的小北路一公里半径内,又形成了一个非洲人的聚居区。同样由于宗教原因,石室天主教堂成为了主要来自原法属殖民地的非洲人聚集地。每到周日下午,不仅参加弥撒的会众有80%是“黑面孔”,连服务人员也是清一的非洲青年,有时会有超过1000名非洲人参加弥撒。大批非洲人聚居生活和工作的地区逐渐被广州人称为“巧克力城”,大量的非洲籍非法移民也同样混杂在“巧克力城”中。由于城中村是涉外管理的灰地带,加之其同胞和“好心”中国人的掩护,使有关部门对这些非洲移民的数量掌握和管理存在着巨大障碍。
根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的调研,上世纪90年代,首先被广交会和广州批发经济吸引而来的,并不是非洲人,而是阿拉伯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
大批非洲人从东南亚迁往广州“淘金”,并在03至05年间形成一波非洲人来广州经商的高峰。他们主要是同原籍国家或地区开展贸易,商品主要集中于服装、鞋、手表、儿童玩具等。
这些非洲移民基本上归属四类:第一类是贸易商人,他们来到广州的时间比较早,有的已经获得了中国的长期居留权,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第二类可称为白领阶层,以黑人和中东老板为服务对象,在固定的写字楼上班,为老板们提供中介、保镖、电话卡销售等服务;第三类是为第一类商人将商品运回国的“洲际搬运工”,或者是没有正规注册的贸易公司、纯粹靠倒腾少量商品赚取微薄利润的“个体户”,他们为了逃避关税,通常将服装、手表等各类商品尽可能地随身穿戴出境,这一类人在非洲籍移民中占大多数;第四类则是在商贸城搬运货物,靠出卖体力换取报酬的纯劳工阶层。这四类黑人体都是以贸易为纽带聚集到广州的,其中属于纯劳工阶层的黑人是近几年才渐渐出现的,且人数很少。非法移民主要集中在第三、四类人中,但由于非洲籍移民的法制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因此第一、二类人中由于自身对居留问题的忽视也会造成非法居留的情况。
2.3外来务工人员
在政策层面,虽然现行政策强调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条件,但总体上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主要
问题:一是仅在部分城市的极少数农民工可以享受到城镇住房保障权利。如有的城市规定,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可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范围。二是按现行政策农民工可以申请缴存住房公积金,但抽样调查发现,实际缴存的农民工比例不到 10%。三是房租负担重。调查表明,2012 年农民工的租房成本约占平均月工资的1/4。这些问题表明,将农民工尽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突破口。
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涉及两个重大利益调整问题:一是如何处置农村原有的承包地;二是户籍转移。这是两个紧密关联的问题。关于农民工的户籍转移。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福利保障权益是与户籍紧密相连的,因为“二元”制度的存在,以及城乡和地区的生活生产方面截然不同,造成了户籍的含金量不同,有的地区的值钱,有的就无人问津。
居民户籍转移表面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利益调整。目前,广州正在逐步实施城乡统一登记的居民户口制度,但是这些却没有使与户籍相关的福利制度和公共性的服务在本质上发生改变,城乡居民在低保、社会保险、政府保障性住房、就业、征兵和军人及其家属的优抚安置、交通意外、生产安全方面以及工伤理赔方面的差异问题,没有的的到实质性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病扛成大病、大病住不起院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
在公共卫生方面,各地在传染病防治、母婴保健、健康宣教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2011 年,卫生部
修订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将在当地居住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纳入服务范围。但现阶段公共卫生事业经费基本是按照户籍人口划拨的,较少考虑到居住在本地的农民工;再加上农民工流动性大,公共卫生相关工作难度也大等因素,农民工公共卫生服务总体上还十分薄弱。
在计划生育方面,目前基本建立起“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重点人、重点服务管理信息共享,农民工享受计划生育免费服务率达到 85%以上。各地方都已将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服务和管辖方面的费用在财政中做了预算,这样农民工不仅免费享受到“三查四术”即查病、查孕、查环、上环、人流以及结扎和引产,还可以免费领取具,这项福利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
根据以上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医疗卫生方面有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职业病危害的主要人。从行业分布看,涉及化工、建筑、纺织等多个行业。从病种看,尘肺病和急、慢性职业中毒是最主要的职业病。从发病特点看,体性罹患职业病已成为近年职业病发病的一个显著特点。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卫生问题突出,主要是传染病易发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