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家:宋前八家与明清三派
伤寒名家:宋前八家与明清三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书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时名医华佗就曾赞誉:“此真活人书也”。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该书曾一度散佚,未能广泛流传。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后世医家所藉以研究的正是经过王叔和重编的《伤寒论》,由此导致了后世医家在《伤寒论》条文真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
总之,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宋金以前伤寒八家
仲景《伤寒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珍视,历代治伤寒之学者为数甚多,王焘《外台秘要》就汇集了唐以前21家的经验,共305条。从晋迄宋,研治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兹分述如下:
王叔和与张仲景几乎前后同时代,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其所增诸篇内容反映了叔和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其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他创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孙氏研究伤寒的另一重要观点是他特别推崇太阳病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主要观点之一。
韩祗和,北宋医家,著《伤寒微旨论》,惜原本已佚。今有传本,系后人自《永乐大典》
中辑出者。其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治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析,主张杂病应以证为先,脉为后;伤寒则脉为先,证为后。只师仲景之心法,而不泥于《伤寒论》之方药,故临证多自拟方。尤以依时令用药为特,大致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阶段,为其独到之处。
朱肱,北宋医家,著《南阳活人书》。其治伤寒,重视经络的作用,“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认为伤寒三阴三阳病即是六经为病,主张从经络辨识病位,伤寒六经经络之辨自此倡言。其又注重病与证的鉴别诊断,主张“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谓病与证结合辨析的首倡者。诊断上强调脉与证合参以辨阴阳表里。方药研究则承袭孙思邈之法,以方汇证,颇切实用。
庞安时,北宋医家,以善治伤寒闻名于江淮间。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广义伤寒的病因为冬伤于寒毒杀厉之气,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于八节可为中风。此说系承袭《伤寒例》而发挥者。其又强调入的体质强弱、宿病之寒热、地域之南北高下、季节气候等对伤寒发病与转归的影响,颇具临床指导意义。其讨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其辨
治与伤寒大异,也不同于一般温病。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的命名分为五种,即青筋牵、赤脉攒、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以主治方药。虽其证治方药均取材于孙思邈《千金要方》,然其汇集成篇,以示有别于伤寒,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读书的故事作文
许叔微,南宋医家,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其于《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最有研究,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均体现了这一思想。许氏对伤寒方证的临床应用十分娴熟,其《伤寒九十论》就是他临床应用仲景方的验案汇编,共收集其伤寒治验90例,其辨证、方治及论说皆本于《伤寒论》,颇具启发性。
郭雍,南宋医家,著《伤寒补亡论》。其因《伤寒论》中方药多有缺失,遂摭取后世方以弥补之。其所取以朱肱、庞安时、常器之三家为多,兼擅其长。朱庞之书,世有传本,而常器之论著已佚,赖《补亡论》存其一二。常氏善守仲景方而活用之,对原论中未出方治诸条,常氏每取经方补之,而颇切当。郭氏收采其说以补亡,确有意义。
成无己,金代医家,著《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
有首创之功。其注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经释论,其注释水平较高。他还特别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所著《伤寒明理论》就是一部关于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的专著,列举《伤寒论》中五十个常见的主要症状进行类症鉴别,其于定体、分形、析证、明理,颇有独到见解。
从晋唐至两宋研治伤寒者不下数十家,举以上八家为代表,各从不同角度阐发《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后世治伤寒诸家有很大影响。至此,伤寒学派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公认的一个学术流派。
牛奶布丁怎么做
2.明清伤寒三派分辨率和像素
宋金以前伤寒诸家治伤寒各擅其长而无争鸣。主要是对《伤寒论》原著进行搜集、整理、注释、阐发,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实施重订,方启后世伤寒学术争鸣之端。至清代,诸家各张其说,在研究方法上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伤寒学派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从而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其影响较大者有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和辨证论治派。
(1)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的观点为明末方有执首先提出,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之。而后从其说者甚众,形成错简重订一派。
方有执,明医家。著《伤寒论条辨》。云:“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其所重订,削去《伤寒例》;合《辨脉》《平脉》改置篇末;对六经证治诸篇大加改订,把太阳病三篇分别更名为《卫中风》《营伤寒》和《营卫俱中伤风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将桂枝汤证及其相关条文共66条20方列入《卫中风》,麻黄汤证及相关条文57条32方列入《营伤寒》,青龙汤证及相关条文38条18方列入《营卫俱中伤风寒》,六经之外,另增《辨温病风温杂病脉证并治篇》,计20条3方。以为如此便基本恢复了《伤寒论》原貌。
喻昌,清初三大家之一。著《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他推崇方有执错简重订的观点,并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即: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以太阳经为大纲,太阳经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以此三纲订正仲景《伤寒论》为397法,113方。其《尚论篇》虽保留叔和之《伤寒例》,但其意在驳之,对成无己之校注亦大加批评,与方有执尊重王叔和,含蓄地批评后世注家的做法不同。以致后来从其说者无不攻击王叔和,批驳成无己,喻氏可谓始作俑者。
行风评议工作总结
主张错简重订的还有其他医家。
就是爱你歌词
张璐,清初三大家之一。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观点悉从方、喻,尤以喻昌之说为法。吴仪洛,著《伤寒分经》,推崇喻昌《尚论篇》,附和其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吴谦,清初三大家之一,乾隆时任太医院院判。奉敕编著《医宗金鉴》,内有《订正仲景全书》,其中《订正伤寒论注》编次悉以方有执《条辨》为蓝本,取方、喻之注亦复不少。因其为御赐书名颁行天下,故其影响甚大。其后从方、喻之说者甚众,与此不无关系。程应旄,崇尚方有执之说,故名其所著为《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倡伤寒六经统赅百病之旨。章楠,著《伤寒论本旨》,依方有执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之例编定。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兼采方、喻两家之说,合己见故名三注,而每篇首揭经脉环周之说为独创。黄元御,著《伤寒悬解》,侈言错简尤甚,兼采方、喻之说,而以阐发五运六气见长。
总之,错简重订之说,自方、喻倡之,和者甚众,故而成派。诸家以错简为由,行重订之实。其所重订,大多围绕风寒中伤营卫之说为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仲景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规律性。该派医家思想活跃,不囿于旧说,有一定创新精神,为伤寒研究注入新风,
布拉德皮特扮福奇获艾美奖提名固为可嘉。然而,若过分强调以恢复《伤寒论》旧貌为目的,则不免有强加于古人之嫌了。
(2)维护旧论派:维护旧论派是指主张维护世传《伤寒论》旧本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的众多医家。同讥讽王叔和、批评成无己的错简重订派诸家相反,维护旧论诸家对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和成无己首注《伤寒论》持基本肯定和褒扬的态度。认为王叔和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而成无己的注释,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其引经析奥,实为诸注家所不胜。因此,世传旧本《伤寒论》的内容不能随便改动。尤其是《伤寒论》中十篇即六经证治部分并无错简,无需重订,只可依照原文研究阐发,才能明其大意。主张仿照治经学的章句法进行注释,故称维护旧论派。该派代表医家有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