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_卫兴华
人间四月天的经典句子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卫兴华 侯为民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进一步深化的体现,表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而是采取了新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要摒弃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干扰和影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二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改变过分依赖外需和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三是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和贫富差距过大的分配结构,坚决而有效地遏止两极分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 虚拟经济 发展趋势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世界各国经济,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导致世界经济的严重经济衰退。作为日益开放的经济体,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需要立足于全球化的背景,在判断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赵本山电影全集高清
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
发展及各国应对措施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缓解危机。但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世界经济危机发展的格局。
1.金融危机不断扩散,世界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经济危机首先通过金融领域的危机表现出来,很快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从美国国内来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由于银行破产、投资环境恶化和信贷收缩,企业难以在货币市场筹集资金,直接影响到生产和就业,导致了总供给的减少;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也在下降。银行信贷的收缩还同时导致了消费需求的减少,此外,“财富效应”造成的个人和企业的金融财富减少,也直接降低了美国的消费需求。供给和消费的综合作用,使得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下降。仅从200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分别比上一个季度下降0.5%和3.8%,2009年以来,尽管其各项指标暂时有所缓解,但经济下行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生产下滑,工人失业人数增加,人们的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还在持续。美国自2007年12月进入经济衰退至2009年7月,就业岗位减少了700多万个,创下近80年就业岗位下降之最。到2009年10月,美国的失业率激增至10.2%。2009年4月初,美国靠领取食品券生活的人达到3220万人,号称世界头号富国的美国,出现这么多靠领取食品券生活的人,集中反映了美国经济危机加深的程度。
从世界经济情况看,由于美国金融资产贬值,大量持有美国金融资产的各国金融机构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损失,少数国家的部分金融机构还因损失过大而倒闭。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这次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资产在2008年一年中“缩水”5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年的GDP。同时,美国的信贷收
缩,导致其他国家在美国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资金链条中断,影响到一些主要国家的资金供给进而损害其经济增长。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最凸显的影响体现在国际贸易方面。由于美国市场是许多国家重要的商品出口市场,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进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体对美国的出口受到的损害更大,从而使全球经济下滑。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1%~-2%,全球经济陷入60年来第一次负增长。①广州万达广场地址
2.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虽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根本化解危机的发展与冲击。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情况看,2007年爆发危机后,布什政府首先是采用货币手段缓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即对金融市场注入资金来帮助信贷机构渡过难关,同时通过降低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的方式
32
来抵消信贷市场收缩的影响。尔后,美国国会在2008年10月3日批准了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以向这些机构融通资金。此外,美国还相继采取“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计划(M oney Ma
rket Inv estor Funding Facility)、“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 LF)等计划,从布什政府的金融救援和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奥巴马政府的财政政策。②美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多种方案的相继出台,说明美国危机正日益深化。欧洲国家和日本政府,也采用了手段有所不同的金融救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英国加强了政府干预力度,不仅采用了财政刺激计划和金融援助,还通过“企业实习计划”来缓解就业,通过“企业货款担保计划”资助企业等;德国则是通过稳定金融市场方案支持金融机构,还直接通过企业援助对企业融通资金来支持企业;法国采取了两轮金融救援计划和26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日本政府先后提出了总额为26.9万亿日元和23万亿日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前者用于向所有家庭发放现金补助、增加对农民的补贴、降低失业保险费用缴纳标准和为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等,后者用于对失业者再就业和失业救济金提供支持、企业地方退税及购买企业股权等。
总的来说,各国出台的应对政策,尽管对缓解危机有一定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有关资料来看,美联储预计美国2009年经济下滑幅度为-1%到-1.5%之间,失业率将达到10.1%。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估计,欧盟经济在2009年将缩减为-4%,预计欧元区经济2010年将萎缩为-0.1%,欧盟27个国家的失业率在2010年将达到10.9%。而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最新报告估计,2009年全球失业率从2007年的5.7%升至2009年的6.5%~7.4%,全球失业人数将上升至2.10~2.39亿人,比2007年增加2900~5900万人。同时,估计全球有一半的工作岗位受到严重冲击,工作中的贫困人口比2007年约增加2亿人。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认为,相对于经济的全面恢延禧攻略百度百科
复,就业率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通常需要多花4到5年的时间,因此,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危机将会持续6至8年之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曼认为,世界金融危机走向全面复苏至少要两年或更长时间,而美国的萧条经济或将持续5年。
国内外的各种有关预测和分析不尽相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虽然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来的最大一次危机,但它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破坏程度会比上次要轻,经济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也不会像上次大危机那样给资本主义造成“灾难性的政治影响”。经济危机的经历时间也会短些。到2009年底,正在由危机走向萧条,开始有复苏的迹象。但离发生危机前所达到的水平还很远,经济的完全复苏估计还需要两三年时间。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催生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它用事实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的破产;未来银行业竞争战略将会改变;美国金融机构大规模重组;世界各国金融秩序和监管制度也会有所改变。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及其趋势
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其直接表现是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发危机。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依然是对这一规律从另一个层面的反映。在初期,危机表现为金融市场本身的危机,但随着社会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坏,必然最终转化为全面的生产过剩危
机。可见,国际金融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伴生品,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是由新自由主义政策和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的制度环境。在这种背景下,过度的赌博投机与信用制度膨胀相结合所导致的虚拟资本商品过剩,是危机爆发的催化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生产过剩不是以“有效需求不足”表现出来,而是以虚拟资本基础上的“有效需求旺盛”表现出来的。而在本质上,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凯恩斯的反危机措施导致的。即:将危机的发端从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从而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当下推到了未来。希勒尔·蒂克廷认为:“金融资本在作为抽象资本和全球资本的资本累计过程中占支配地位,在谋求最大利润和投资的非生产性价值的驱使下实行内在地短期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直到2008年危机爆发,金融资本走向全球,按照它自己的形式重塑了资本主义。虽然只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完全被金融资本所支配,但金融资本走向全球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衍生品为形式的各种技术性金融工具演变到2007年底达到596万亿美元,其基础性价值是14万亿美元,这些价值非常大的数额是在21世纪之后获得的”。③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全球金融系统中累积的风险才开始第一次全面地暴露。
经济危机之所以在金融领域率先爆发,主要是
33
《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期
金融资本的性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金融资本是货币资本通过投资实物资产的积累来创造出更多价值的一种手段。但是,当代金融资本有一种倾向,它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润。牟利性使它总是偏离确保实物资产投资的功能,而独立自我运动。因而,不改变以利润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有反危机的任何措施就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即使通过财政援助和货币政策等暂时缓解危机,但不断扩大的资本积累所要求的利益在现有生产率条件下是难以满足的。美国迄今已投入了4万亿美元的资金,但危机依然延续,就是对这一事实最好的说明。
此次金融危机将会给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带来一些变数。从目前看至少以下一些趋势已经有所显露:一是在经济思想上,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改革方案将走向式微,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部分国家为应对危机会相应提高国有化经济的比例。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会得到进一步重视,世界各国将更加注重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金融监管会进一步加强。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充分暴露,其经济的运行和原有生产形式的变革将不可避免。四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出口需求萎缩的局面。对于以出口加
工贸易为导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会认识到其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被卷入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过程,因而会调整其全球化中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应对举措。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化解
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背景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出口竞争力下降,外贸出口大幅下滑。(2)国内消费需求拉动迟滞,经济增长趋缓。(3)就业压力加大,影响社会稳定。(4)国内经济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应当立足于解决自己国内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方向,认真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1.摒弃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干扰和影响,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自主性。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次系统性和累积性的经济危机。此次金融大危机给予我国这样一个启示:我国不仅在经济改革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自主性,也要在开放中坚持独立
自主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一部分人中间,产生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的盲目崇信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理论上是推崇以“企业私有化、金融自由化和市场至上”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实践中,则是主张盲目地与国际接轨,而不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发展的要求,来正确地处理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按照大卫·科兹的看法,以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主要鼓吹的是以下一些观点:“(1)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2)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3)社会福利急剧减少。(4)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5)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
(6)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④我国理论界也存在一种思潮,鼓吹私有化、国际化、自由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同样,我国改革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也单纯地将“国有经济的退出多少”、“招商引资的多少”和“创汇的多少”作为判断工作的成败和政绩的标准,重“资”轻“劳”,重“私”轻“公”,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削弱了公有制为主体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存在着重大缺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缺陷的。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指导和监管,发挥好
国有经济在促进就业、促进公平分配、改进技术和促进增长中的作用,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意思
觉醒年代演员表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2.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虚拟经济并加强金融监管。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都是现代经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为实体经济动员资金,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实体经济主体转移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并通过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但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也必然带来负面效应。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超常发展会鼓励投机,导致大量资本从事非生产性投资,加大经济的波动。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在传递信息和交易过程中,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信心造成较大压力,增加经济的脆弱性。从全球范围看,虚拟经济
34
的过度膨胀,实质上是加强了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垄断和金融霸权,导致世界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美国就是凭借美元特殊地位,通过印纸币来偿还国际债务弥补外贸财政赤字,从而将国内危机转嫁给世界,剥削世界人民,加剧了世界范围的市场动荡和两极分化。因而,我国既需要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本,也要防范国内金融市场虚拟资本的过度发展。如对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就需要警惕其存在的泡沫,通过适当的住房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防止其过度金融化和虚拟化。
处理好虚拟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行为;逐步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规避和转移风险;同时,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改变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以总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由于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过大,而消费占GDP的比重过小,从而使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过度依靠出口,导致外向型出口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增长模式在实践中导致了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扭曲等问题。而在出口顺利和依靠总量扩张取得成功时,往往会掩盖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应逐步转向降低出口依存度、增强国内消费需求依存度的增长模式。为此,需要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改进投融资体制,不断提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缓解危机冲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政府4万亿的巨额投资也可能会固化现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如果只注重援助现有企业和盘活现有产能,忽视淘汰落后企业和削减过剩产能;或者保护传统产业的措施较实,而培育新产业的措施较虚,积极财政政策的真正目标就难以有效实现。今后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不断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4.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和贫富差距过大的分配格局,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关键的任务是加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扩大内需和培植消费力,需要坚决而有效地遏制两极分化。
扩大内需的基础,是要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而不能片面地强调超前消费。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中,重点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弱势体的收入。同时还要看到,低收入者只从补助等途径增加收入并不一定能形成有效内需。增加的收入要成为现实的消费力,需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支撑。如果失业、养老、医疗等有保障,增加的收入就能成为现实的消费力,从而成为有购买力支撑的内需,否则增加的收入就会被存起来,不会形成内需。因此,必须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真正使扩大消费需求有可靠的、现实的基础。
5.科学处理好就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引擎,就业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维持就业存量,保住就业岗位,是维持社会产能、保民生促消费的重要途径,也是保稳定的基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如果不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不与就业政策相协调,将导致事倍功半的局面或适得其反的结果。我国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往往存在重经济增长、重调控通胀的倾向。实际上,通胀的冲击固然需要防范,但如没有稳定的就业,将会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没有任何能力应对危机。我国在应对本次危机中,许多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同时出台,为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提供了保证。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还很严峻。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实体经济曾显著下滑,从而导致就业量增长困难,而且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就业岗位增减相抵为净减少,新增就业的成果大部分被存量流失抵消。因此,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现有就业岗位,是稳定就业局势的关键。面对严峻的现实,必须加大对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优惠力度,重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就业引导、信息服务、培训和管理,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的结合。
注:
①戴相龙:《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②李翀:《各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政策比较和我国的政策
选择》,《学术研究》,2009年第4期。
③〔英〕希勒尔·蒂克廷:《关于资本主义不稳定性和当前危
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3期。
④〔美〕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
由主义的资本主义》,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13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建青)
35
《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