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5期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5㊀No.5
2018年㊀10月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Oct.2018
收稿日期:2018-06-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旅游扶贫背景下山地民族社区生计方式变迁与社区重构研究 (41601127)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西南少数民
族古村落演变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 (18BMZ070)ꎬ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西南民族旅游社区生计变迁及脆弱性研究 (16YJCZH050)以及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ꎬ 鄂西山地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进程研究 (2017HBJSY006)资助ꎮ
作者简介:李亚娟(1987-)ꎬ女ꎬ博士ꎬ讲师ꎬ助理研究员ꎬ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社会文化地理ꎬEmail:yajuan.li@mail.ccnu.edu.cn.∗通讯作者:李超然ꎬEmail:2242104040@qq.com.
文章编号㊀1000-5269(2018)05-0021-10
DOI:10.15958/j.cnki.gdxbzrb.2018.05.05
山地民族旅游地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李亚娟1ꎬ2ꎬ3ꎬ李超然2∗ꎬ曾红春2ꎬ曹慧玲2ꎬ贾垚焱2ꎬ崔海洋4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湖北协同创新中心)ꎬ湖北武汉430079ꎻ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ꎬ湖北武汉430079ꎻ3.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ꎬ湖北武汉430079ꎻ4.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ꎬ贵州贵阳550025)
摘㊀要: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直接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的打造ꎬ而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选择和空间流动也直接决定了旅游供需市场是否均衡ꎮ本研究以山地民族旅游地为研究对象ꎬ选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有等级的530个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ꎬ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ꎬ基于供需视角深入分析恩施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ꎬ并对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空间耦合特征分析ꎮ研究表明:恩施州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人文旅游资源ꎬ有较为合理的规模结构ꎻ旅游吸引物分布比较分散ꎬ在恩施市中部㊁建始县南部㊁鹤峰县西北部等地区有一定的地理集中性ꎬ高级别旅游点主要聚集在中西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ꎻ交通路网较为密集但发达程度低ꎬ旅游吸引物与交
通路网的连接度为1.32ꎬ处于中低级水平ꎻ旅游吸引物中心结构较为完整ꎬ但部分地区均衡程度较低ꎻ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与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不同的特征ꎬ旅游产品的供给和游客需求间的匹配程度较低ꎬ供需矛盾比较突出ꎮ关键词:山地民族旅游地ꎻ恩施州ꎻ旅游吸引物ꎻ旅游流ꎻ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K901.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旅游吸引物是指旅游地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因素的总和ꎮ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在区域空间中相互作用形成的集中程度和聚集状态[1]ꎬ来研究旅游吸引物时空分异特征与空间地理关联ꎮ
国外对旅游吸引物研究较早ꎬ主要根据不同尺度对旅游吸引物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ꎮSpotts分析了密歇根州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ꎬ并研究了其对旅游消费的影响[2]ꎻLovingood等通过对比不同县级聚集区的旅游资源和经济集中程度分析整个地区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3]ꎻDianne根据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不同ꎬ以单节点㊁多节点和链状节点的方式划分旅游资源[4]ꎻBarros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对法国旅游吸引物进行了研究[5]ꎮ
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旅游吸引物
的级别㊁类型和分布的不同地域进行研究ꎮ吴必虎等[6]㊁马晓龙等[7]研究了中国首批4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ꎬ并分别探索了旅游点与不同规模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分异特征和旅游点数量的区域发展差异ꎮ此后ꎬ中高等级的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ꎮ借助地理集中指数㊁基
尼系数等研究方法ꎬ王明利等研究了国内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聚散状态[8]ꎬ袁露等在研究空间结构的同时ꎬ通过SPSS探索了5A旅游景区的发展变化[9]ꎻ卞显红通过α指数ꎬβ指数与γ指数等指标对长江三角洲4A景点节点特征进行了测算[10]ꎻ
黄远水对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1]ꎮ根据旅游吸引物的不同类型ꎬ胡海胜等运用空间结构研究方法ꎬ对全国名镇名村的结构特征和分布类型[12]ꎻ严赛分析了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
中国传统村落的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并探索其影响因素[13]ꎻ周晶等对湿地自然保护区㊁湿地公园等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14]ꎻ杨明举等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15]ꎮ根据旅游吸引物的不同尺度ꎬ多数学者选取旅游圈和城市圈的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ꎬ例如戴学军以长三角地区旅游圈为例ꎬ对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16]ꎻ杨君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圈的各类旅游吸引物进行空间结构对比分析[17]ꎻ刘大均等研究了武汉城市圈的景区分型情况并探索了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发展模式[18]ꎮ此外ꎬ针对省㊁城市尺度的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逐渐增多ꎮ戴学军等采用随机聚集分形的方法对南京市旅游点系统的演化进行研究[19]ꎻ王恒等[20]㊁程海峰等[21]分别从总体和区域两方面对大连市㊁池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定ꎮ
兰花黄叶通过以上总结可知ꎬ国内外对于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相关指数测算ꎬ如最邻近指数法[6-15ꎬ21]㊁地理集中指数[8ꎬ14ꎬ15ꎬ17]㊁基尼系数[6ꎬ9ꎬ10ꎬ14ꎬ15ꎬ17]等ꎬ伴随着GIS技术的发展ꎬ基于ArcGIS的分析平台也日渐得到广泛运用ꎮ国内的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ꎬ研究内容和领域也逐渐扩大和深入ꎮ但从研究对象上看ꎬ学者们的案例地多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ꎬ山地地区是独特资源的聚集区且已经成为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ꎬ但针对山地民族地区的相关研究还远远滞后于目前民族旅游发展的大趋势ꎬ存在一定的欠缺ꎻ从研究角度上讲ꎬ多从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旅游供给单一视角进行问题分析ꎬ而从旅游需求的角度进行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的研究还较少ꎮ基于此ꎬ本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ꎬ选取各类旅游吸引物530处ꎬ通过分析其规模特征㊁类型特征㊁空间结构特征㊁交通结构特征㊁中心结构特征ꎬ全面探讨恩施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特征ꎬ并基于最新的网络游记信息ꎬ构建旅游流网络ꎬ分析供需双方空间耦合特征ꎬ总结出恩施州旅游吸引物的特征及其与旅游流相匹配后的矛盾之处ꎬ进而对资源的类型㊁产品打造以及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ꎬ对恩施州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ꎮ从现实意义上可基于 供需匹配 视角提出民族旅游地空间格局的优化方案ꎬ理论意义上也将丰富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的研究内容ꎮ
1㊀研究区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ꎬ地处鄂㊁湘㊁渝三省(市)交汇处ꎬ面积为24
怎样培养孩子111平方千米ꎬ人口约为403.25万ꎬ集中了52 8%的少数民族居民ꎬ涵盖了近万个民族村寨(图
1)ꎮ
图1㊀恩施州地理位置
㊀㊀恩施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ꎬ旅游业发展迅猛ꎬ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于2008年提出后ꎬ恩施州内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和特村寨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进行旅游开发ꎮ目前ꎬ州内有1
处世界文化遗址㊁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㊁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㊁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㊁7个国家级㊁省级森林公园㊁18个国家级㊁省级风景名胜区㊁16个国家级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㊁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ꎬ此外还有数目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民间文化村ꎬ其中世界级旅游点1个ꎬ国家级旅游点39个ꎬ省级旅游点201个ꎬ州级旅游点289个ꎬ共计530个景区(点)ꎬ已成为湖北省民族旅游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区域ꎬ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ꎬ也是旅游扶贫的重点示范地区ꎮ截止2016年ꎬ全州游客人数达到4366.34万人次ꎬ旅游收入达到300.48亿元(恩施州国民经济统计公报ꎬ2016)ꎬ旅游业已成为州内的主要经济产业ꎬ为旅游背景下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案例地ꎮ
2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电脑自动关机是什么原因2.1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主要有三类:①工作底图是中国地图
22
第5期李亚娟等:山地民族旅游地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出版社2011年印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1ʒ29万)ꎬ通过ArcGIS10.2数字化(采用
GCS_WGS_1984地理坐标系统)ꎬ建立基础底图ꎻ②景区(点)资料通过查湖北省㊁恩施州政府㊁旅游局公布的景区(点)情况和查阅相关网站㊁书籍来收集ꎬ涵盖了恩施州所有的世界级㊁国家级㊁省级和州级旅游景区(点)ꎻ③在公开出版的正式地图上标注景区(点)ꎬ记录每个样点空间位置信息㊁规模信息等ꎬ样点空间定位精确到行政村ꎻ④旅游流数据基于蚂蜂窝㊁携程网㊁同程旅游㊁去哪儿网和途牛网在内的五大网站ꎬ获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间游客在恩施州的游记文本共计437篇ꎬ通过语义分析和有效信息获取ꎬ提取出了游客在52个旅游节点间的关系数据ꎬ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出恩施州旅游流网络结构图ꎬ与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图进行耦合匹配分析ꎮ
2.2㊀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理学的地理空间技术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ꎬ通过ArcGIS10.2空间分析方法ꎬ分析旅游点的规模特征和类型特征ꎬ采用地理集中指数法分析恩施州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ꎻ通过交通网络连接度指数β衡量可进入程度㊁旅游吸引物的通达程度ꎻ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中心结构特征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ꎬ与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进行耦合分析ꎮ
2.2.1㊀地理集中指数
引入地理集中指数G精确度量旅游点分布的集中程度[22]ꎬ深入分析旅游景区(点)在恩施州的空间分
布特征ꎮ其公式为:
G=100ˑðNi=1(XiT)2(1)式中Xi为市县i的景区数量ꎬT为景区总数ꎬN为市县总数ꎬG为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ꎮG的取值在0~100之间ꎬG值越大ꎬ景区分布越集中ꎻG值越小ꎬ景区分布越分散ꎮ
2.2.2㊀交通网络连接度指数β
β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接数目ꎻ对网络连接性进行度量[23]ꎬ其公式为:
β=EV(2)式中E表示交通网中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ꎬV表示交通网中的节点数ꎬβ表示交通网的连接度ꎮβ的取值一般在0~3之间ꎬβ值越大ꎬ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ꎮ
2.2.3㊀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目前用于研究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的有效方法之一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ꎬ可以对恩施州旅游流的节点结构特征和整体网络特征进行分析[24]ꎮ
3㊀结果分析
3.1㊀旅游吸引物规模与类型特征
恩施州各级旅游吸引物共约530个ꎬ其中世界级㊁国家级旅游点40个ꎬ省级旅游点201个ꎬ州级旅游点289个(图2)ꎬ各级旅游吸引物数量和类型丰富ꎬ整体呈现 三角形 的规模特征(图3)ꎮ旅游吸引物以中等级别的省级旅游吸引物和较低级别的州级旅游吸引物为主ꎬ而高级别的世界级㊁国家级旅吸引物较少
抖音音浪可以换多少钱ꎮ较多的中等级别的旅游吸引物较好地与高级别旅游吸引物相补充ꎬ形成比重比较合理的旅游吸引物规模特征ꎮ
图2㊀恩施州旅游吸引物分布图
图3㊀旅游吸引物等级规模结构图
㊀㊀从旅游吸引物的类型上看ꎬ恩施州丰富多样的
酒店实习总结
32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
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民族历史使得恩施州的旅游吸引物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ꎬ尤以特民族文化村寨的数目更为突出ꎮ通过统计各级旅游景区
(点)可知ꎬ80%以上的旅游吸引物为人文旅游景区(点)ꎬ且以州级旅游吸引物为主ꎬ旅游景区(点)级别较低ꎻ自然类旅游吸引物数目相对较少ꎬ但大部分自然类旅游景区(点)的级别较高ꎬ多为国家级㊁省级旅游景区(点)ꎬ其中国家级自然旅游吸引物有10处ꎮ高级别的自然旅游景区(点)的分布较为分散ꎬ主要分布在恩施市㊁利川市和宣恩县等ꎮ3.2㊀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
为深入分析旅游景区(点)在恩施州的分布状况ꎬ根据地理集中指数公式(见公式(1))计算得恩施州旅游吸引物地理集中指数G=14ꎮ假设恩施州所有旅游吸引物均匀分布在8个市县ꎬ则地理集中指数G =12.5<Gꎬ由此可以看出恩施州旅游吸引物总体分布较为分散ꎬ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地理集中性ꎮ具体从不同等级的旅游吸引物看ꎬ国家级旅游吸引物地力集中指数为16.5ꎻ省级旅游吸引物地理集中指数为13.8ꎻ州级旅游吸引物地力集中指数为16ꎮ可见除了一个世界级旅游点外ꎬ国家级㊁省级和州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都比较分散ꎬ尤以省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更为均衡ꎮ
蒸馒头冷水蒸还是热水蒸最好
基于ArcGIS10.2空间分析方法ꎬ通过密度分析中的点密度命令得出恩施州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的状态和聚集程度ꎮ结果显示ꎬ在整体分布较为均衡的情况下ꎬ恩施市中部㊁建始县南部㊁鹤峰县西北部等地区旅游吸引物相对集中(图4)ꎮ世界级㊁国家级旅游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恩施州的西部ꎬ在利川市与恩施市的交汇处尤为集中ꎻ省级和州级旅游吸引物分布较为均衡ꎬ省级旅游点在恩施市中部有小块集中区域ꎬ州级旅游点在鹤峰县和建始县较为密集
ꎮ
图4㊀恩施州旅游吸引物核密度分析图
㊀㊀从各县市旅游吸引物分布上ꎬ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差异化和不均衡状态ꎮ鹤峰县旅游吸引物在全州旅游点所占比重最高ꎬ为18 68%ꎻ利川市的旅游点占整个恩施州所有旅游吸引物总数的17.73%ꎬ比重也相对较高ꎻ而巴东县㊁咸丰县和来凤县的旅游吸引物各占全州旅游吸引物总量的比重低于10%ꎬ其中咸丰县仅占6.6%ꎬ是恩施州旅游吸引物最少的县市(表1)ꎮ
表1㊀恩施州旅游吸引物分布密度
市县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州级共计比重
(%)
面积
(km2)
密度
(个/1000km2)
恩施市0733387814.7239723.71利川市01043419417.7346033.85建始县0124537814.7226665.52巴东县022124478.8733542.64咸丰县141812356.625502.59宣恩县0724316211.727304.29来凤县041716376.9813445.19鹤峰县0421749918.6828926.46共计139201289530100241114.15比重(%)0.197.3637.9254.53100--- 42
第5期李亚娟等:山地民族旅游地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㊀㊀从各县市旅游吸引物的级别上ꎬ仅有的一个世界级旅游点处于咸丰市ꎮ国家级旅游吸引物在各市县均有分布ꎬ主要集中在利川市㊁恩施市和宣恩县ꎬ建始县和巴东县的国家级旅游吸引物较少ꎮ省级旅游吸引物以利川市数目最多ꎬ恩施市也拥有较多的省级旅游吸引物ꎮ鹤峰县有最多的州级旅游吸引物ꎬ咸丰县的州级旅游吸引物在各市县中最少ꎮ
通过计算总体和各市县的旅游吸引物分布密度来看ꎬ恩施州旅游吸引物平均分布密度为4.15个/1000km2ꎬ超过该平均水平的市县有鹤峰县㊁建始县㊁来凤县和宣恩县ꎮ其中鹤峰县旅游吸引物分布密度最大ꎬ达到6.46个/1000km2ꎬ但从该县旅游吸引物的级别上看ꎬ绝大多数为州级旅游吸
引物ꎬ旅游点级别较低ꎮ而利川市和咸丰县的旅游吸引物分布密度虽低于恩施州平均水平ꎬ但高级别旅游吸引物较多ꎬ占其旅游点的主要部分ꎬ其省级旅游吸引物超过了州级旅游吸引物的数目ꎮ尤其是咸丰县ꎬ虽然旅游吸引物分布密度仅2.59个/1000km2ꎬ但仅有的1个世界级旅游点位于咸丰县ꎬ且有4个国家级旅游吸引物ꎬ省级旅游吸引物超过该县所有旅游吸引物的半数ꎬ中高级别旅游吸引物比重很高ꎮ
3.3㊀旅游吸引物交通结构特征
恩施州地形地貌呈阶梯状ꎬ地势为三山鼎立ꎬ这样的地理环境给交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ꎬ使恩施州的交通发达程度较低ꎮ恩施州仅有的一处机场位于恩施市中部ꎬ主要以省内航班为主ꎬ通往武汉和宜昌等ꎬ省外航班只通往重庆等个别省市ꎬ航空条件较差ꎮ全州有5处火车站ꎬ主要的一条铁路线㊁宜万铁路从北部穿过利川市㊁恩施市㊁建始县和巴东县以外ꎬ各市县和乡镇均靠公路相连ꎮ恩施州的公路网现由2条国道(G318国道从北部穿过ꎬG209国道从东北贯穿至西南)㊁4条高速公路㊁11条省道为主要构架ꎬ县道较为密集ꎬ各乡镇和旅游吸引物主要由县道连接ꎬ汽车站的数量也较多ꎬ广泛分布在各个市县ꎮ级别较高的道路密集的区域ꎬ旅游吸引物的分布尤为密集ꎮ恩施市中部各级国道㊁铁路㊁高速公路等汇集ꎬ大量旅游吸引物集中在该区域ꎬ是恩施州旅游点集中程度最高的地区(图5)ꎮ目前恩施州对道路的建设非常重视ꎬ 十三五 期间ꎬ恩施州预计将新增5条国道和13条省道ꎬ并将高速公路通道增加至5个(恩施日报ꎬ
2016)ꎮ
图5㊀
恩施州交通路网
图6㊀恩施州交通缓冲区
㊀㊀为深入分析各市县各级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之间的关系ꎬ更好的把握一些不在交通线上㊁而在交通路线周边的旅游吸引物的交通状况ꎬ探讨各级旅游吸引物的可达程度ꎬ本研究选取交通路线周边游客意愿步行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的旅游点ꎬ即1~2km范围内的旅游吸引物ꎬ在此基础上以1km为间隔ꎬ对县级及以上的交通路线做两次缓冲分析ꎬ形成范围为1km的一级缓冲区和范围
5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