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的迁徙分布
——湖北荆楚黎氏支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有黎朱苍任长沙(今属湖南省)相,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时,迫于北方战乱,黎姓族人大批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南方黎姓随之而昌盛起来,一直到后代各个时期。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据《黎氏族谱》所载,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始祖。唐到五代时期,黎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个区域,其发展出现了些新特点。黎侨一支传至黎干时,在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兆”为郡望堂号,
尊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黎度之孙黎祚,后晋时任职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太守。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宁化者。此时,史册所载黎姓名人渐多起来,说明黎姓势旺较之前代达到一个新的程度,黎姓繁茂于以往任何时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广东梅州程乡(今梅县),被视为入粤始祖。其后子孙有迁居广东丰顺、陆丰等地者。明代有山西大槐树黎姓迁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乾隆年间,有广东、福建籍黎姓入居台湾,进而徙于海外。
在台湾的黎姓之中,既有中原的汉人,也有世居南方的少数民族。台湾黎氏的先人,是于乾隆年间自广东来到台湾的,最先入居现在的台北县新店镇公仑里由旧车子路开基,然后繁衍开来的。目前,台湾的黎氏子孙,以苗栗、新竹两地最为兴盛。此外,南投、花莲、台北等地也有不少。
历史上黎姓的分布与迁徙:宋朝时期,黎姓大约有9上海 旅游景点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传承红基因手抄报,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为黎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黎姓总人口的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
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西,这三省黎姓占黎姓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于湘川赣地区。
明朝时期,黎姓大约有王晶 电影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闯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间,黎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江西为黎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黎姓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这两省黎姓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湖北,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余年,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
当代黎姓的人口已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贵州、重庆、湖北,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广东居住了黎姓总人口的29%,为黎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状。黎姓分布较广,但不均衡。黎姓在人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黎姓在粤桂两省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
在粤赣大部、湘桂琼、四川西北、重庆中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北南部、甘肃南端、青海东南、福建西端,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
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黎姓人。在广东东端、江西东北、福建中部、浙江西端、安徽南部、湖北大部、云川渝大部、陕甘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一0.3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黎姓人。
湖北黎氏,总体分为三个支系:鄂东南的通城县、崇阳县为一支;鄂中北的汉川、天门、黄陂、应城等县市为一支;江汉平原中南部的监利、仙桃、洪湖、江陵、潜江等县市为一支(称荆楚黎氏)。
鄂东南的通城、崇阳县一支的始祖信一公、信二公从江西新余的黎家山迁居湖北通城,现繁衍发展到六万多人丁,主要居住在湖北的通城、崇阳县,湖南的临湘、华容、平江县,江西的修水县等地,后裔中有明代状元黎淳。
鄂中北的汉川、黄陂、应城等县市黎氏一支中,他们的老谱毁于“”时期,2004年重修时许多远祖已无从考证,仅凭老人们口头流传得知一些。湖北应城、汉川黎姓为经术堂,据谱系记载,始1640年前后由江西吉安吉水黎家大湾迁来,始祖为黎永忠弟兄三人,先至湖北省应城县汤池镇、京山县曹武镇、天门市皂市镇。18世纪中叶,应城县汤池镇黎兆迁
至湖北省沔阳县(1953年划归汉川)脉旺南街黎家角,其五子衍生今日五房,人丁千余。在湖北省汉川县城隍镇,尚有一支黎姓。湖北省黄陂黎姓(以黎元洪为代表,其实际出生地在大悟县黎家河)始祖和堂号目前尚不清晰。
荆楚黎氏祖系出自颛顼帝高阳氏,黄帝第四代孙,为唐虞时火正官,授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司地以属民,就是说掌管天地行日月星辰之职。至周朝尧帝时代,公元前2383年封黎阳为黎国(黎阳黄帝第八代孙)锡爵封黎候,子孙便以氏为姓,也就是说以国为姓。黎阳为汉族黎氏正宗本源始祖。繁衍到现在2013年,已延续4399年,若从北正黎时代算起,约4500多年,从黎国始祖黎阳公算起以平均23岁一代来推算,繁衍到现在最年轻的一代应是190代。全国黎氏共有十六支,我们属于第十支。据历次老谱序文:乾隆二十五年、咸丰七年、咸丰十年、同治二年、光绪二年、光绪二十二年、民国三年、四年前后八次修谱。溯祖德,详世系,断至元末至正元年,由蜀首迁鄂沔之昭武公为始祖,命表公、华一公为伯始祖。三公是由元末明初于荆楚地区(监利、洪湖、仙桃、武汉、潜江、松滋、荆州、钟祥、石首、公安、江陵、华容、汉寿、宜昌、襄阳、谷、澧、临湘、安)开基创业之始祖。其后裔分布地域甚广。
公务员年休假规定
荆楚黎氏一支,据谱载,宋英宗朝“经术博士”——黎錞公为太始祖,传至五世祖物公,由四川渠县迁江西;八世祖胜公由江西返迁渠县;十世祖伯贤公由渠县迁巴县;十二世祖命表公(元朝探花)、昭武公及华一、华二、华三诸公为迁荆楚沔州始祖,在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蜀之渠县、巴县迁徙到左上包围的字荆楚沔州,其后裔主要聚居于湖北的监利、洪湖、仙桃、江陵、潜江、荆门、襄阳谷城、宜昌宜都及湖南临湘等地,散居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市连接不上网络50多县市,人口约有20000多人。荆楚黎氏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荆楚南黎氏族谱首篡,其后四次续修,断自荆楚黎氏始祖命表公(又名一公)、隆光公(又名三公)、昭武公(又名五公)系同胞。另有从兄弟华一、华二、华三公。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其先世在汉初由山西潞城迁陕西京兆,是“三秦”望族。后于唐、宋之际转迁四川戎州、成都、渠县、广安、巴县、眉州等地,数百年来冠盖衣履甲成都。
再说我们“京兆堂”:“京兆”即京都。“京兆郡”在唐朝时首都为陕西长安市,辖十多县市,当时郡下有名门望族33姓,其中黎姓排行18。“京兆尹”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于现代北京市市长。唐代宗12年(公元777年)西周时代始祖黎侯祖伊第85代孙黎干,举孝廉任京兆尹官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本支黎
氏以“京兆堂”为堂号始于此,我们属本支。海内外黎姓宗祠基本上源用。再说我们荆楚黎氏也源用过“经术”作为堂名,是因为我们太始祖黎錞公是黎侯祖伊第93代孙,居四川广安府渠江宋场乡黎家山寨。北宋时英宗皇帝访天下才子,询问文学家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欧说:“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后被英宗皇帝封“经术博士”金匾,以经术扬名于世。錞公公元1043年,状元及第,1068年反对王安石变法,以“龙图阁侍服”任四川眉州太守,辖十多县市,主修“远景楼”,苏东坡为此作诗赋于楼亭,传世于今,也就是我荆楚黎氏源用“经术堂”的由来。
我祖命表公,行一。元朝皇庆二年(公元1312年)癸丑科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 元至正元年(1341),由原籍四川巴县始迁江西任职,继迁湖南湘阴,后因胞弟武公迁居沔州,公随长子太铭迁居监利闸门口(今属监利周老爱华村),举家世居。葬沔城东门外(今沔城大莲花池东七红村四组),墓挨三公左边。妣刘老太君,生子二:长太铭、次太舫(待考)。其裔孙已有25代(德派),主要分布湖北监利周老、武场、潭林沟、黄歇等监西片,潜江直路河,汉阳三里坡,襄阳、宜城小河及湖南安乡白螺湾,澧州弼巷口、南盘等地。
隆光公,行三。世居四川巴县。葬沔城东门外,墓挨武公左边。荆楚南黎氏自乾隆以来,历次修谱因地域远隔,互难联系,其身世和后裔世系不详(待考)。
我祖昭武公,行五。元顺帝时翰林院修撰,诰封昭武大夫。时号才子,有《龙峰诗集》行世。后因战乱偃文就武,易名为“武”。元至正元年(1341年),公以“正千户”授江南都阃之职,奉旨兑稞下湖广居沔州。公爱其地广人稀、城外气象英伟,举家定居于此。今存明碑,后人祭祀。妣邓氏诰赠夫人,传至二世生子三:长安德(后称老大房)居沔城、次安秀(后称老二房)居监利清泛湖、三安义(后称老三房)居洪湖沙口。殁后与邓老夫人合葬于沔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