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谢姓
姓⽒⽂化:谢姓
中华百家姓之谢姓:谢姓有出于姜姓、任姓之说。历史上谢姓的名⼈有谢安、谢榛、谢枋得、谢婉莹等。
│谢姓分布地区:
在家就能做的兼职陈留郡:秦代置郡,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开封县。⼜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
陈郡:秦置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部分。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部及皖南⼀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郡,会稽移治⼭阴(今浙江省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隋为越州。⼜隋分⼭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县为绍兴县。
得的组词冯翊郡:汉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荔县⼀带地区。
│谢姓源出:
出⾃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领炎帝,传⾄商未有后裔孤⽵君,其长⼦伯夷与弟叔齐⼀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逃避到⾸阳⼭,不⾷周粟⽽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之始祖。其⼦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名为⽒,称谢⽒,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
出⾃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古今姓⽒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五⼈,得⼗⼆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为姓,谢⽒出于黄帝⼦族任姓。
出⾃他姓。
该姓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
即今河南卫辉市)⼈,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馆直学⼠,⼜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学中的⼀种⽂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苑传》说,他的祖⽗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解读百家姓之颜姓谢姓
│谢姓迁徙分布: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部迁到淮河上、中游⼀带,后⼜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东南的荆⼭,楚国亡后,谢姓⼀部南迁潇⽔流域,⼀部⼊重庆涪陵。
汉魏时期,原潇⽔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阴(今浙江省绍兴)⼀带,后裔谢嫁⼥于孙权,使⾃⼰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中原的谢缵与其⼦孙均显贵于曹魏。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谢缵后裔)从北⽅渡江南下,东⼭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县令⽽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谢⽞、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有谢姓北上西迁⾄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云南永昌⼀带。聊城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旅游景点
电脑怎么上锁
⽔、云南永昌⼀带。
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较⼤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带进⼀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中还有⼀⽀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元明清时,南⽅各省的谢姓⼈,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并诞⽣了许多知名⼈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
谢姓⼊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东南海丹⼭的谢姓迁美国旧⾦⼭,⾄此,谢姓⼈⼴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在全国分布⼴泛,尤以⼴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的百分之四⼗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排⾏第⼆⼗四位的⼤姓,⼈⼝较多,约占全国汉族⼈⼝的百分之零点七⼆。
│堂号: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堂:东⼭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都督前隐居所在地,⼭上尚有蔷薇
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座东⼭,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顶仍有⼀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株雄传⼤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树对谢安⾔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说,出⾃《晋书·谢⽞传》:“与从兄朗俱为叔⽗安所器重,安尝戒约⼦侄,因⽈:⼦弟亦何豫⼈事⽽正欲使其佳?⽞⽈:譬如,芝兰⽟树,欲使其⽣于庭阶⽿。”后来唐代⽂⼈王勃撰《膝之阁序》,⽂中就有“⾮谢家之宝树”之句。
此外,谢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哲经堂”、“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堂”、“起风堂”、“乌⾐堂”、“宣城堂”、“威怀堂”、“安晋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陈留堂”、“式南堂”等
│谢姓家族名⼈:
谢安:(320~385)字安⽯,东晋阳夏⼈。少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隐居东⼭,年四⼗余,始出为桓州司马。淝⽔之战任征讨⼤都督,克敌有功,累官⾄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
谢⽞:(343~388)东晋名将,谢安侄⼦,阳夏⼈,字幼度,具经国才略,以精锐⼋千,破前秦苻坚百万⼤军于淝⽔,拜前将军,封康乐县公,卒谥献武。
谢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阴,⽣⼦衡,官为国⼦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脉之始祖,其后⼈遂有会稽郡之称。
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东晋名⾂,曾从后赵国夺得⽟玺,政绩卓著。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谢翱:字皋⽻,⼀字皋⽗,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爱国主义诗⼈和散⽂家。著有《唏发集》、《天地间集》等。
谢迁:浙江省余姚⼈,明朝贤相,三朝元⽼。成化⼗⼀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学⼠,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辞归。卒谥⽂正,著有《归⽥稿》。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学⼠谢迁(谢阁⽼)的仲⼦。于明代弘治⼗七年甲⼦(1504年)举顺天乡试第⼀名(解元),第⼆年三⽉,即弘治⼗⼋年(1505年)三⽉考取⼄丑科⼀甲第三名进⼠及第(探花)授编修。官⾄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卒赠礼部尚书。
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号脱屣⼭⼈,⼭东省临清⼈,明代⽂学家、诗⼈、诗论家,为“后七⼦”的初期代表⼈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诗话》等。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阳(今属江西省)⼈,南宋爱国诗⼈。著有易、书、诗三传⾏于世,并著诗⽂六⼗四卷,但⼤多失传,明代辑有《叠⼭集》五集,现存于⼷阳县图书馆。著有《⽂章轨范》、《叠⼭集》等。
谢婉莹:笔名冰⼼(1900年10⽉5⽇-1999年2⽉28⽇),作家,福建省长乐⼈,冰⼼的⽗亲谢葆璋是⼀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福州⼥⼦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学理科就读,后转⽂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会⽂书,投⾝学⽣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学研究会,努⼒实践“为⼈⽣”的艺术宗旨,出版了⼩说集《超⼈》,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读者》,举世为之瞩⽬,⾄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冰⼼相继在燕京⼤学、清华⼤学⼥⼦⽂理学院任教。1929年⾄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男⼠”笔名写了《关于⼥⼈》。抗战胜利后到⽇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学新中国⽂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
、中国⽂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谢姓迁徙分布:
jazz种类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部迁到淮河上、中游⼀带,后⼜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东南的荆⼭,楚国亡后,谢姓⼀部南迁潇⽔流域,⼀部⼊重庆涪陵。
汉魏时期,原潇⽔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阴(今浙江省绍兴)⼀带,后裔谢嫁⼥于孙权,使⾃⼰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中原的谢缵与其⼦孙均显贵于曹魏。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谢缵后裔)从北⽅渡江南下,东⼭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县令⽽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谢⽞、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有谢姓北上西迁⾄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云南永昌⼀带。
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较⼤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带进⼀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中还有⼀⽀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元明清时,南⽅各省的谢姓⼈,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
并诞⽣了许多知名⼈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
谢姓⼊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东南海丹⼭的谢姓迁美国旧⾦⼭,⾄此,谢姓⼈⼴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在全国分布⼴泛,尤以⼴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的百分之四⼗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排⾏第⼆⼗四位的⼤姓,⼈⼝较多,约占全国汉族⼈⼝的百分之零点七⼆。
│堂号: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堂:东⼭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都督前隐居所在地,⼭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座东⼭,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顶仍有⼀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株雄传⼤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树对谢安⾔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说,出⾃《晋书·谢
att解锁⽞传》:“与从兄朗俱为叔⽗安所器重,安尝戒约⼦侄,因⽈:⼦弟亦何豫⼈事⽽正欲使其佳?⽞⽈:譬如,芝兰⽟树,欲使其⽣于庭阶⽿。”后来唐代⽂⼈王勃撰《膝之阁序》,⽂中就有“⾮谢家之宝树”之句。
此外,谢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哲经堂”、“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堂”、“起风堂”、“乌⾐堂”、“宣城堂”、“威怀堂”、“安晋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陈留堂”、“式南堂”等
│谢姓家族名⼈:
谢安:(320~385)字安⽯,东晋阳夏⼈。少有重名,征辟皆不就,隐居东⼭,年四⼗余,始出为桓州司马。淝⽔之战任征讨⼤都督,克敌有功,累官⾄太保,卒赠太傅,故世称谢太傅。
谢⽞:(343~388)东晋名将,谢安侄⼦,阳夏⼈,字幼度,具经国才略,以精锐⼋千,破前秦苻坚百万⼤军于淝⽔,拜前将军,封康乐县公,卒谥献武。
谢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阴,⽣⼦衡,官为国⼦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脉之始祖,其后⼈遂有会稽郡之称。
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东晋名⾂,曾从后赵国夺得⽟玺,政绩卓著。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谢翱:字皋⽻,⼀字皋⽗,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爱国主义诗⼈和散⽂家。著有《唏发集》、《天地间集》等。
谢迁:浙江省余姚⼈,明朝贤相,三朝元⽼。成化⼗⼀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学⼠,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辞归。卒谥⽂正,著有《归⽥稿》。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学⼠谢迁(谢阁⽼)的仲⼦。于明代弘治⼗七年甲⼦(1504年)举顺天乡试第⼀名(解元),第⼆年三⽉,即弘治⼗⼋年(1505年)三⽉考取⼄丑科⼀甲第三名进⼠及第(探花)授编修。官⾄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卒赠礼部尚书。
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号脱屣⼭⼈,⼭东省临清⼈,明代⽂学家、诗⼈、诗论家,为“后七⼦”的初期代表⼈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诗话》等。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阳(今属江西省)⼈,南宋爱国诗⼈。著有易、书、诗三传⾏于世,并著诗⽂六⼗四卷,但⼤多失传,明代辑有《叠⼭集》五集,现存于⼷阳县图书馆。著有《⽂章轨范》、《叠⼭集》等。
谢婉莹:笔名冰⼼(1900年10⽉5⽇-1999年2⽉28⽇),作家,福建省长乐⼈,冰⼼的⽗亲谢葆璋是⼀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福州⼥⼦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学理科就读,后转⽂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会⽂书,投⾝学⽣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学研究会,努⼒实践“为⼈⽣”的艺术宗旨,出版了⼩说集《超⼈》,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读者》,举世为之瞩⽬,⾄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冰⼼相继在燕京⼤学、清华⼤学⼥⼦⽂理学院任教。1929年⾄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男⼠”笔名写了《关于⼥⼈》。抗战胜利后到⽇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学新中国⽂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