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乡村背景下云和县小顺村植物景观
环境现状与提升路径
刘嵩嵩1柴红玲2温兴趣3胡牮2
(1.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2.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3.丽水市农业农村局,浙江丽水323000)
摘 要:在“浙江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指导下,丽水市积极谋划花园乡村建设。为加快推进“花园乡村”建
设,通过加强植物景观的营造,切实提高人居环境,助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丽水版”。本文以云和县小顺村 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植物景观运用情况;总结出该村植物景观主要存在营造手法“城市化”、缺少文化内涵、
视觉效果不佳3个问题,并提出严控植物选材来源、保护本土乡村景观风貌,注重植物文化塑造、提升核心景观 人文内涵,重视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美丽乡村人居环境3个解决方法。
关键词:美丽乡村;花园乡村;乡村景观;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DOI : 10. 19754/j. nyyjs. 2021021503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 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 出,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丽水市作为
“浙江大花园”建设核心区,认真对照“浙江大花园 建设”战略要求,加快推进花园乡村创建工作,打造 新时代美丽乡村“丽水版”[2]。
花园乡村建设作为丽水大花园建设的主要内容之 一,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⑶。在花园乡村建设
中,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营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
唐太宗的儿子用[4-6]。通过对云和县小顺村植物种类、空间营造、 配置模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植物景观优化方
案,使其在“花园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利用好植物景 观,营造美丽乡村的美好景象。
1研究区概况
云和县小顺村位于景宜人的瓯江之畔,距县城
18km,三面傍山,一面临水,53省道穿境而过,交
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周恩来、黄绍竑、潘天寿等
历史名人,浙江铁工厂、英士大学等知名机构都在这 里留下痕迹,后因石塘水库修建,1988年,该村整村
移民至现址,历史遗迹就此沉睡于石塘水库。现村内
街巷、路网结构清晰,建筑多以2~3层平房为主且较 为集中和密集,村内公共空间有限(图1)。全村共
很牛的签名
有耕地面积10.53hm 2,山林面积355.67hm 2,库湾水
域面积27.2hm 2,经济收入以茶叶、板栗种植为主, 乡村休闲旅游业为辅,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 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文明 村”、“浙江省农家乐特村”等荣誉称号。2019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图1小顺村空间结构图
收稿日期:2021-01-31
基金项目:浙江大花园建设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DHYB202007);丽水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课题(项目编号:LC202143)
作者简介:刘嵩嵩(1995-),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通讯作者胡牮(1985-),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
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及其应用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重点调研该村植物科、属、种组成,植物来源,植物生活型组成及植物观赏特性,通过对植物生长情况、植物配置方式及植物运用场景的研究,梳理植物景观环境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前期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专业书籍,如《云和县志》、《中国植物志》、《中国景观植物册》、《浙江植物大全》、《图解中草药大全》等,全面了解研究区人文、自然景观基础情况及所在地区植物种类等信息。前期掌握研究区基础资料后,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工作,主要通过对研究区植物信息的统计,按照植物品种、运用场景、功能属性进行分类统计并拍照、测量、记录实况信息。发放以“花园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问卷,以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发现问题并从实际需求出发,指出提升路径。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植物的科、属、种组成
小顺村共有绿化植物58种,隶属于36科53属。其中,应用种类最多的是禾本科植物(5种),其次是百合科、夹竹桃科、木犀科植物(各4种),蔷薇科、芸香科植物(各3种),茄科、金缕梅科、景天科、仙人掌科、紫茉莉科植物(各2种),最少的是芭蕉科等25科植物(各1种),排序前6的科如表1
所示。百合科以萱草、吊兰、韭菜等植物为主,禾本科以刚竹、毛竹、芒草等植物为主,夹竹桃科以花叶络石、络石、飘香藤等植物为主,植物木犀科以桂花、女贞等植物为主。
表1小顺村绿化植物应用种类较多的科
科名数量/种排序
禾本科51
危在旦夕的反义词百合科42
夹竹桃科42
木犀科42
蔷薇科35
芸香科35
3・2植物的来源分析
根据植物物种来源分类[7],结合实地调研结果(表2),小顺村的58种植物中,乡土植物36种,占62.07%;国内引进植物18种,占31.03%;国外引进植物4种,占6.90%。乡土树种大多为以果树、中草药、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主要应用在庭院及宅旁菜畦;国内引进植物多以园林常用绿化类植物为主,主要运用在公共区域的绿化;国外引进植物多以彩艳丽的观花类植物为主,主要运用在私家庭院。
表2小顺村绿化植物来源分析表
植物来源植物种数/种占总数/%
乡土树种3662.07国内引进树种1831.03
国外弓丨进树种4 6.90
3.3植物的生活型组成
根据植物的生活型分类,调研统计后得出小顺村现有乔木17种、灌木14种、草本20种、藤本4种、竹类2种、水生植物1种,分别占总数的29.31%、24.14%、34.48%、6.90%、3.45%、1.72%(图2)。草本类植物大多具有可食性、药用价值等特点,如韭菜、中华天胡荽、鸡冠花等,这也说明了村民对于草本类植物的偏好,也是乡村植物景观的一大特。
3.4植物的观赏特性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分析得出(图3)小顺村观赏植物数量由多到少分别为秋季可观赏植物(45 种)、夏季可观赏植物(42种)、春季可观赏植物(37种)、冬季可观赏植物(25种)°春季和冬季的可观赏植物数量较少,可选用梅、海棠、山茶等乡土树种丰富植物彩和提高观赏效果。不同的植物观赏部位各有不同,一般可分为观叶、观茎、观形、观花、观果5类[4],观赏部位数量由多到少分别是观形植物(49种)、观花植物(47种)、观叶植物(49种)、观果植物(13种)、观茎植物(4种),观形植物与观花植物占比较高,观茎植物占比最低
。
夏季
春季
秋季
冬季
0%20%40%60%80%100%■观花■观茎■观形■观叶■观果■无明显观赏特点
图3小顺村绿化植物观赏部位统计
3・5植物的应用场所分析
小顺村绿化植物应用节点类型可大致分为村口、公共绿地及道路、庭院3种类型,呈现出以点、线为主要形态的植物景观节点。节点使用的绿化植物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公共绿地及道路(35种)、庭院(27 种)、村口(19种),分别占总数的60.34%、46.55%、32.75%°这种节点使用植物占比情况与该村“交通路网密布、建筑集中密集、公共空间有限”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3.5.1公共绿地及道路
实地调研中发现,村内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化的空间重合率较高。公共绿地及道路绿化应用乔木(10种)、灌木(12种)、草本(9种)、藤本(2种)、竹类(2种)。道路绿化中主要道路以樟树为行道树,巷道空旷处偶有枣、石榴、柿等果树,灌木层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如红叶石楠、月季、金森女、贞红花檵木、雀舌黄杨、春鹃等园林绿化常用树种并搭配沿阶草、曼陀罗等草本植物,整体层次清晰,彩多变。公共绿地以初心广场、沿河游步道2大主要空间为主,乔木选取香樟、秃瓣杜英等常绿树种,搭配石榴、水杉、紫薇等落叶树种,灌木层植物配置与道路绿化相似,部分区域植有藤本植物(花叶络石)、草本植物(沟叶结缕草)°
3.5.2庭院
庭院植物运用手法丰富、形式多样,应用乔木(4种)、灌木(6种)、草本(13种)、藤本(4种)°其中,大尺度庭院种植以杨梅、石榴等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的小乔木并搭配灌木,形成花境;小尺度庭院多以门前花池为主,多以盆栽的形式呈现,如三角梅、胡椒木等灌木,南瓜、韭菜等蔬菜,中华天胡荽、回回苏等药食同源植物。
3.5.3村口
受地形的制约,村口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块状植物景观空间,以带状和点状植物空间为主。村口植物应用乔木(7种)、灌木(4种)、草本(6种)、竹类(2种),其中,乔木以橘、银杏、枇杷、桂花、红豆杉等季相变化明显、气味芬芳的植物为主,灌木层配置与道路绿化相似,部分区域间种水鬼蕉、冬美人、萱草等草本植物。
4小顺村植物景观环境现状与提升路径
4.1小顺村植物景观环境现状
4.1.1植物景观营造手法趋于“城市化”
乡村环境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高人居环境,尊重乡土景观特性,展现农村独特的景观风貌。目前,我国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普遍,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现象严重[5-7]°小顺村的植物景观营造趋于“城市化”现象较为突出,也出现类整齐划一的行道树、草坪、整形绿篱、修剪规整的灌木球等城市植物景观营造手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对城市景观的模仿与复刻,乡村植物景观以城市为蓝本,缺乏地域特及乡村景观的独特性⑻。
4. 1.2植物景观缺少文化内涵
中国对植物造景的理解体现在“把对自然的观察及把人的性格、精神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因此,植物
文化在大花园建设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内涵,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等。乡村植物景观本该更具地方文化属性及特,但大多数乡村景观营造时并不重视植物的文化内涵[9]°以该村红文化的初心广场为例,乔木为樟、秃瓣杜英,灌木为红叶石楠为主的搭配,整体植物种类较为单一,四季无明显变化。同时,樟、秃瓣杜英、红叶石楠等植物的文化立意不够明显,无法对人心理产生影响。
4.1.3植物景观视觉效果不佳
小顺村大多数植物景观的营造和设计都来自非专业人士,导致乡村植物景观整体视觉效果较差,缺乏美感°同时,由于缺乏管理,村口、公共绿地植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残败。庭院空间多以村民自主设计及维护为主,但缺少专业的养护知识,植物景观效果参差不齐,大部分的庭院缺乏美感°沿河游步道 植物稀疏且缺乏梳理,人工驳岸痕迹明显,不具备景观功能。
4.2小顺村植物景观环境提升路径
4.2.1严控植物选材来源,
保护本土乡村景观风貌
乡村植物景观的材料应该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同时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尊重自然,与保持本地植物落协调,形成符合乡村朴实、素雅的植物景观[10]。特别是在主要节点的植物选材上更应如此,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根据问卷及实地调研得知,村民爱好种植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的植物。如中华天胡荽、回回苏、韭菜等。根据这一特点,可采用包干的模式,将临近村民住宅的绿化分配到户,由村民自行安排,在保证四季有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具有乡村特的植物景观。
4.2.2注重植物文化塑造,提升核心景观人文内涵
红是小顺村的历史底,红文化是精神内核所在,红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村内已有多处红景点,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植物景观也应该围绕着红文化着手塑造,做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植物的和谐统一。红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焕发着爱国情操的光芒。在植物文化中,象征中华民族品质的植物有很多,女如,象征坚贞不渝、苍劲耐寒的松柏;象征不畏严寒、迎春怒放的梅等。在初心广场等核心景观上,可以种植文化属性较强,立意鲜明的植物,即可丰富植物层次,也可提升文化内涵。
4.2.3重视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美丽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植物景观的设计是对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2个方面进行建设[11]。设计师需要兼顾自然景观的修复及人文景观的营造,往往要利用多领域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才能较好的完成。所以,植物景观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同时做好植物养护,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乡村植物景观设计可以寻求高校师生的帮助,如通过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平台,提供场地和部分经费,吸引高校力量参与乡村设计,激发乡村活力。以村民为主导的庭院植物景观,可邀请技术人员入户指导、开展庭院美化相关培训等提高庭院植物景观的观赏效果。充分利用好滨水空间,补植水生植物对河道驳岸进行软化处理,突出滨水景观效能和生态效能的作用[12]。通过大尺度的公共绿地和小尺度的庭院,利用植物景观,营造美丽的乡村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卞素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及创新研究—
深圳拟定育儿补贴标准—基于江浙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6):62-72,112.
[2]浙江丽水加快推进花园乡村创建工作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丽水版”[DB/OL].新华网,http://www.zj.xinhuanet.
5皿/2020—10/16/匚_1126621133.htm.2020-10-16.
[3]周膺,吴晶.“恰当自然审美”与乡村理性改造一一对浙江大花园的价值认知与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20(05):83-89,159.
[4]胡牮.农业景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探究[J].农业经济, 2018(01):56-58.
农业银行k宝[5]王瑞琦,张云路,李雄.新时代乡村绿化美化的美学途径与科学导则[J].中国园林,2020,36(01):5-12.
[6]吴雯,张婧,邓力文,等.村民参与为主体的美丽乡村环境建设—
—以湖北红安县柏林寺村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
(01):19-24.
[7]姚菊俊.浙江丽水市城市植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8]鲍梓婷,周剑云.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城市规划,2014,38(10):75-83.
[9]吴昊,刘新燕,林丛.植物配置表达园林景观的文化性[J].
分子植物育种,2018,16(24):8230-8234.
网络营销的特点[10]李慧,李春义,何伟.自然野态的植物景观营造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园林,2018,34(05):94-98.
[11]田韫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9):229-232.
[12]李桂媛,陈池,郑江英.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2006(11):53-54.
(责任编辑李媛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