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49
2014年9月下半月刊
城市旅游规划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也把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央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但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好说的多、好看的少”,开发项目遍地开花,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本文利用SWOT 分析法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目的在于突出资源优势,满足发展文化旅游的迫切要求,以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产业内涵
“文化旅游产业”的提法在国外文献中很少见,Khalid 在他的工作论文中曾使用过该说法,但并没有对该词作出任何的界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旅游界虽然开始热衷于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但从研究成果看,我国学术界始终没有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内容等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 界定。
徐、张春香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
史文化中留存下来并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遗产及精神遗产,将文化旅游资源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提供给旅游者,供旅游者游览、感受和体验,同时提供其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龚绍方将文化旅游产业概括为两大类——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和社会文化类旅游 产业。
本文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依托文化景观资源、文化风情资源、文化艺术资源,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为社会公众以及旅游者提供游览、欣赏、感受和体验文化旅游产品的一项产业。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进行包装、加工、宣传、推介、利用,并加以市场化的运作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SWTO 分析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优势(Strength )分析1、旅游资源优势
河南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一半:即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具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河南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故乡。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其他省份无法企及的。
2、区位交通优势
河南是华夏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中国铁路四大主干线横贯于此,公路方面已形成完备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
程达5000多公里、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根据规划,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 通圈”。
3、旅游市场优势
在扩大内部需求、拉动旅游消费方面,河南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河南是人口大省,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中原经济区区域内两亿人口,以郑州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区域内,集中了陕、晋、冀等十四省市,拥有“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区,总人口达七亿多。因此,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拥有庞大的一、二级旅游客源市场,需求 旺盛。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劣势(Weak )分析1、文化旅游开发深度不够
河南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对于多数游客来说,缺乏旅游的趣味性,开发难度较大,对河南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挖掘不足,仅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浅层开发上。从已开发的经营性文化旅游单位数量和效益来看,与全省可开发文化资源总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有些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基础工作做不到位,操作盲目,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致使一些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在逐渐消失。
2、受体制束缚,权责不明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体制上的制约使河南省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拿不出足够资金进行项目开发,如果政府再没有相关优惠政策出台,便很难依靠招商引资来筹集资金,这就导致了一些文化旅游产业因为整体投资不足而夭折。而且条块分割又使文化旅游资源完全部门化,利益主体相互争夺,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合一,权责不明。一些有开发潜力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同时归多部门管辖,有了一点市场效益就你争我抢,使开发的文化旅游产业经营起来相互掣肘,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3、缺乏专业精英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迫切需要旅游相关专业那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具超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前瞻性精英们的通力配合。目前,河南在许多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盲目性,执行力欠缺。像黄河大观、河洛文化村、官渡文化园、影视城等一批巨额投资大项目,最终都因执行不力而归于失败。不仅经济损失巨大,而且严重挫伤了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因此,“精英荒”在目前仍是困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初会报名
4、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开发不足
王安石的简介河南一些地方旅游相关部门一味追求景区门票的收入,忽略了对旅游商品的营销,生产产业化运作不济,缺乏深加工,开发设计、生产、销售难以协调,品种单一、缺乏上档次、
为推动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利用SWOT 分析法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措施。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
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男人海洋歌词
杨冉冉
2014年9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
有特的旅游商品,使游客难以买到满意的旅游商品。据不完全统计,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的10%左右,“购”明显是河南旅游业的短板,不仅影响我省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
(三)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发展优势凸显
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凸显了河南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与巨大潜力。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河南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景区景点竞争向以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河南省城市密集的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河南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河南的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资源优势彰显。
2、发展需求旺盛
“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需求将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条件优越
河南省将依托交通网实现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无障碍对接。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河南将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另外,郑州国际机场的发展将促进河南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游客结构也将有所改变,与周边重要城市将实现空中对接,形成两小时旅游圈。
4、发展机遇难得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将作为发展重点来培育,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威胁(Threats)分析
1、旅游地空间上存在互补或替代的竞争关系
河南省发展文化旅游,其市场威胁主要来自北京、陕西、山西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大省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竟争。河南省旅游产品虽然量多,但深度挖掘不够,内涵信息的外部表达较简单,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在全国知名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尚未形成。一流的资源,却是三流产品,四流甚至更差的包装,因此,产品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2、社会文化背景程度相对较低
发展文化旅游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文化的传承性、国民文化教育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河南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开发,但总体起点较低,没有创造经典文化产品。开发民间文化遗产,需要具有立足于全国或国际文化市场的视野和高度;需要专家学者和熟悉文化营销精英的介入;需要高端文化创意;需要系列精细的包装等等。而这,正是制约我们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3、旅游产业链条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
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例如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完整的服务体系;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食宿条件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四、优化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既不能靠政府,也不能靠银行,而是要建立一个健全而活跃的资本市场作支撑,打破归属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资促进政策,让大量社会财富源源不断流向文化旅游产业。
(二)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
通过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培育复合型的龙头企业。河南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旅游产业示范区,比如登封市,距郑州仅60公里,交通便利,社会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良好,拥有嵩山少林寺世界级旅游品牌,且培育出了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精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培育其成为河
南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先头部队。
(三)将文化价值创意化
对于文化资源来说,创意化已成为文化圈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要素,文化企业走高层次竞争,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资源掌控和开发能力的竞争。我们应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充分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创新的、现代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这些独具文化内涵的元素与现代科技、时尚生活结合在一起,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四)完善并深化产业链
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演出项目,都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门票上,而是要在产品深度开发和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工夫,选准突破口,抓住重点,有效拉伸和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产品。如,少林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太极文化产业链的延伸、老子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杂技文化产业链的延伸等等。
(五)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时刻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特别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它与当今旅游产业的构建具有天然嫁接关系,是旅游产业注入民族的文化符号、记忆和文化元
素,充实其内涵,提高其品位。我省应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及早形成一个鸟瞰全省的文化创意机构,以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六)构筑人才高地
文化人才高地构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我省包括旅游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要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大对文化教育培训的投入,尤其重视旅游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发挥地方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使各类、各层次文化人才都能有一个展示与发挥自己才能的肥沃土壤。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台风级别
150大学生用笔记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