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1.按要求填空。
生活处处有诗文。登高时,我们可以吟咏刘禹锡的“山不在高,( 1______”,陈子昂的“(2______,独怆然而涕下”,还有(3______(作者)的“不畏浮云遮望眼,(4______”;出游时,我们不妨默诵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5______”,杜牧的“(6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龚自珍的“浩荡离愁白日斜,(7______”;面对困境,我们常常用《游山西村》中陆游笔下的(8)“____________”安慰自己,还有《望岳》中杜甫所写的(9)“______新居乔迁祝福语大全______”激励自己。
2.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和悦悦、萌萌选择了“中国航天日”作为学习专题,完成了下面的学习任务。
悦悦通过查资料,为2021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写了一段介绍文字,你和萌萌看完后与她做了交流。
①这张宣传海报由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王淑君同学设计。②兰州大学是一所一流大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③海报紧扣“扬帆起航逐梦九天”的主题,构图完整,彩和谐,富有想象
力。④画面中,一位父亲利用闲遐时间带着女儿俯瞰星空,在他们的头顶,嫦娥五号、长征五号等航天器点辍其间。⑤女儿一手指向天空,天真的提问也许还让父亲忍俊不禁。⑥这张海报的寓意是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航天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萌萌:这段话里有一个词用错啦。
你:我也看到了,是(1)“______”吧?悦悦可能误解了它的意思。
悦悦:谢谢你们!我赶紧改一下。
萌萌:我刚才又读了一遍,发现还有两个错别字。
你:是的,悦悦,你看,这才是正确写法呢:(2______应为 ____________应为 ______
悦悦:你们可真仔细,再帮我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你:我觉得(3)第 ______句话跟中心无关,可以去掉。
绿巨人2008怎么玩萌萌:跟我想的一样。现在我来考考你俩,这段话里的“禁”“锲”两个字怎么读?
你:我来抢答,读音分别是(4)“______”和“______”。对不对?
萌萌:完全正确!你们看,生活处处有语文。
3.悦悦和萌萌准备做一张小报展示学习成果,请你用正楷字帮他们书写以下报头。
扬帆起航逐梦九天
4.同学们看了小报,围绕报头的结构形式展开讨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 “扬帆起航”和“逐梦九天”的短语结构是一样的。类似的短语还有“驿路梨花”“太空一日”“河中石兽”。
煮花生的做法B. “扬帆起航”和“逐梦九天”的短语结构不一样。与它们结构相同的短语分别是“最苦与最乐”“放松下来”。
C. “扬帆起航”和“逐梦九天”都是四字短语,构成对偶,音韵和谐,读来铿锵有力,便于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D. “扬帆起航”和“逐梦九天”改成“扬帆起航向重霄”“逐梦九天舞寰字”就完全符合对联的格律要求了。
5.萌萌和悦悦在班里征集“中国航天日”宣传标语,同学们积极投稿,下面是两人各自选出的最佳宣传语,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①天问问天外,火星星火燃。
⑦最是天上好风景:嫦娥舒广袖。
你最喜欢第 ______句,理由是回收站文件恢复 ______
6.古诗阅读。
见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3月版)
诗中“佳人”指的是 ______ ,这里用了 ______ 的修辞手法。
品析“天寒日暮吹香去”中的“香”的含义。
7.古文阅读。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蛇能报冤,古记有之,他毒物则不能也。然闻故老之言曰:凡遇毒物,无杀害心则终不遭螫,或见即杀害,必有一日受其毒。验之颇信。是非物之知报,气机相感耳。 狗见屠狗者吠非识其人亦感其气也。又有生啖毒虫者,云能益力,毒虫中人至元,全贮其毒于腹中,乃反无恙,此又何理欤?崔庄一无赖少年习此术,尝见其握一赤练蛇,断其首而生啮,如有余味,殆其刚悍鸷忍之气,足以胜之乎?十字路口掉头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注解】①故老:老人。②螫:可咬。③气机:气息、气质。④啖:吃。⑤刚悍鸷(zhì)忍:残暴。
下面划分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狗见屠狗者//非识其人亦感其气也
B.狗见屠狗者/吠非识其人/亦感其气也
C.狗见屠狗者吠/非识其人亦感其气也客户
D.狗见屠狗者吠/非识/其人亦感其气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 ______
______
③然故老之言 ______
见其握一赤练蛇 ______
读完上面两则材料,你和悦悦、萌萌展开了讨论。
萌萌:我觉得乙文不太能读懂。
悦悦:乙文也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它先引用了故老的言论,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非物之知报,气机相感耳。”
萌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你:它的意思是① ______ ,接着,作者又举了三个例子,其中生啖毒虫和② ______ 的事例反驳了故老的说法。所以甲乙两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③ ______
8.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完成问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
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
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
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掬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